专栏名称: 荣格财经
全球全时区全形态区块链媒体,以新知,普惠为使命,为人们推开新世界大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疯狂区块链  ·  PI币要转正了吗? ·  昨天  
白话区块链  ·  特朗普的比特币/加密政策被低估了吗? ·  昨天  
疯狂区块链  ·  你还没理解“钱的重要性”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荣格财经

当交易所玩起“共振”,就连VDS也是自愧不如!

荣格财经  · 公众号  · 区块链  · 2019-08-03 19:00

正文


没办法共舞,赚快钱就是这样,得与魔鬼


伴随着币安的崛起,走过两年的平台币始祖——BNB,暴涨了 183 倍。

两年时间,平台币历经初期的三所鼎立,到去年FT黑马短暂搅局,再到今年平台币百花齐放,平台币的价值支撑,似乎已不容置疑。

和其他公链/Dapp 等代币不同,平台币对应的是一家交易所,和这背后的流量、声量、盈利能力。

今年,三大所的平台币跑过了比特币,而平台币新贵的涨势又跑过了三大平台币,如 GT 涨了 868 倍、MX 涨了 98 倍、BIKI 涨了 70 倍。

人们不禁问,下一个尚在崛起的百倍平台币在哪里?

答案无人能晓,但我们能看到,众多新兴或是小型交易所都在争先上位,希望能续写币安、抹茶们的“黑马”传奇。

留给这些小交易所的创新点不多,不少交易所选择走更野的路子,甚至剑走偏锋,自己跑起了“模式”。


//

共振锁仓,一天一涨

//


从 P2P 暴雷再到 PlusToken 崩盘,四线城市公务员张碧景(化名)都没躲过,投入的 100 多万全部打了水漂。

他感觉自己最近撞了霉运,投啥都会出问题。本来已痛下决心远离币圈这个“屠宰场”,但,在看到 BT 平台币的那一刻,张碧景还是没忍住。

6 月初,BT 刚刚发行了 1 个月,价格已翻 8 倍,从发行价的 2 元涨到了 16 元,碾压 10 元每枚的 OKB。

单价如此之高的新平台币,张碧景还是头一次见。 研究一番后,张碧景眼前一亮。原来,这个币带上了前段时间大热的“共振”玩法。

“共振”模式的开山鼻祖是 VDS,所谓“共振币”,其实不过是个稍微高级点的资金盘。

简而言之,VDS 就是支持用户用 BTC 去共振(兑换)VDS(币),并设置越早共振 1 个 BTC 能兑换出更多的 VDS,直到兑换比例降到为 1:1 为止。这个机制让早期参与者享有低价购买的红利,后来者买到的 VDS 永远比前面的贵。

实际上这就是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团队发行 VDS 筹集 BTC,再用 BTC 拉高 VDS 的币价,而后继续用稍微昂贵的 VDS 筹集更多的 BTC,投资者的收益仰仗于币价上涨。一旦项目方停止拉盘、后来者踌躇不前,那么还在这条船上的闲散人等将无一幸免。

这就是“享誉”币圈的“模式”。

带上了“模式”的交易所平台币,又是怎样的呢?

类似的,BT交易所自 5 月份开始发行平台币 BT,自称和 USDT 共振,初始价格 2 元/枚,每日涨幅 2% 到 5%。

BT 最早期是如何冷启动的已不可考,但张碧景看到它时已有数倍涨幅,此时,是下注还是离场?

张碧景也犹疑了。

最终,BT 的一个机制把他留下了。 这个机制就是 4 倍托底。

16 元一枚的 BT 是二级市场价格(当然只有 BT 平台在交易),BT 平台每隔 2 日便会低价释放 50 万枚 BT,价格低到不到市场价的 1/4,4 倍托底指的正是“市场价至少是抢购价的 4 倍,有市场给你托底,随便买吧”。

那么市场上谁来“托底”(接盘)呢?

张碧景猜测,前期盘子小,若 BT 平台还想继续玩儿,它肯定得托一点。加上看中一天一涨的韭菜跟随入手,所以价格走势还算稳当。

此外,BT 平台为了防止抛压,设置了一年的线性解锁期,也就是每日释放 1/365; 而且单次抢购额度上限为 1500 USDT,由此减轻筹码集中、大户砸盘。换言之,即便用户抢到了额度,也没法一下全抛,只能抛已解锁的部分。

于是,虽然“不知道这个平台是什么情况”,张碧景还是忍不住小赌一把——花了 1500 USDT 抢购了当日的 BT。

此后 2 周,BT 的价格也确如芝麻开花节节攀升。曾深陷懊悔自责的张碧景,又过上了躺赚的生活。每天打开手机看着数字翻涨,他似乎又感受到了币圈的友爱。

BT 20 日价格,数据来自:非小号


“20 块了……24……28,擦,直奔 HT,不行了加仓加仓。”

入手了 BT 的张碧景,除了每天看看解锁的币和价格外,还进了 BT 的一个用户群。在一片浮盈的喜悦中,张碧景坐不住了。

他又开启了准点抢购的模式,但尝试过一次之后,就如群友所言,“新用户优先抢,老用户排队着”。张碧景知道这是平台为了刷注册用户量而做的策略,于是接连买了 3 个号码进行抢购。

BT 平台还有个二级分销模式,即邀请成功新用户抢购BT,邀请人能获得下家抢购额度的 20% 现金和10% 的平台币,这也是吸引部分用户自主传播,或是自己拉自己、不断复投的另一要素。


//

机构孵化,仿盘乍现

//


在成千上万个张碧景的加持下,BT开始声量齐涨。

BT 对外宣告,平台用户量已达 50 万人,并获得了极豆资本、科银资本、创世资本等千万美元投资。

当然,BT 的用户量中是否重复计算了张碧景等多账号用户,我们无法得知。

据接近BT交易所的人士透露,平台日活在 3 万左右,这一数字对于一个日交易量在 500 万人民币上下的交易所而言,仍显难得。

知情人士露,BT 交易所自 2018 年就已上线,此前一直寂寂无名,大约是缺乏“模式”。

4 月底 5 月初,VDS 的“创新设计”救了这家交易所。 注入“共振”模式后的 BT,仿佛涅槃重生。

经过 2 个月的疯狂扩张,截至 6 月底,BT 的价格已翻了 14 倍,涨至 28 元/枚。

如此卓著战绩,让不少交易所开始研究其模式。 目前,BT的这种模式已经出现了不少仿盘。

坊间传闻,BT由投资机构孵化而来,有的交易所便转向机构寻求合作。

当然,自己做肯定是最直接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6 月中旬开始,一家叫 Kigone 的交易所,几乎照搬BT共振模式推出,上线首日 0.1 元一枚 Kig,一周后每日上涨 1%,月收益率预计 30%,同时采用多级分销模式加速引流。

我们可从其平台币的走势图上一窥此法的威力。


一位交易所老板见后心惊肉跳,一面又哭笑不得,“这阶梯画的,要是用户想要只猫他们都能画出来。但是币价高到离谱后谁来买单呢?”

“流通盘越来越大,平台真的能护住盘吗?那些早期不想套现离场的用户,等到挤兑的时候还真的赚钱吗?”
//

币价跌去70%,自戳泡沫?

//


就像我们常见的崩盘故事那样,一个月后,BT 再也画不出上涨的三根大阳线了。

自 7 月 27 日开始,BT 以“自由落体速度”下跌,很快跌破 20 元。群内“共享人世繁华”的喜悦立时消散,哀怨声蔓延开来。

“跌破 3 USDT 了,价格回到 6 月中,咋回事儿?”
“BT 都不托底了吗?”
还有人喊话平台方“要搞点活动啦”……
张碧景也一边惴惴不安,一边暗暗期待,“等涨到22块我就全卖了”。

曾经 28 块不卖,24 块不卖,谁知而今回到 22 块也成了奢望。 张碧景忿忿不甘。
此时,最让张碧景无奈的是,用 6000 USDT(4 万多块钱)抢到的币,历经 1 个多月刚释放了 600 个,“按照 20 块/枚的价格刚 1 万多块”。“本以为能等币价涨到回本,但 BT 这匹黑马眼看着跑向了深渊。”


四天后,币价更是跌到 8 元/枚,直逼张碧景购入的成本价;张碧景本来可提现的 1 万多块钱又暴跌了 70%。“呵呵,就当送给阎王爷了”,张碧景惨笑,却似乎又不在意了。

但知情人士表示,BT 交易所正在“控制风险、消除泡沫”。

从来只见传销盘败逃,不曾见传销盘自解泡沫。
这位知情人士补充道,消除泡沫的方式就是,不断回收筹码以有效控盘。

此外,一位接触过 BT 团队的早期玩家表示,此次币价下跌有市场抛盘的因素在。

这不得不提到,平台方为了消除泡沫设计的另一个币种——BC。BC 是平台公链 BChain 的流通代币。

用 BT 获得 BC 的方式有两种:空投和兑换。空投的前提是持有 BT,空投期已经过去;兑换则是用 BT 兑换 BC,如此,相当于平台方拿 BC 换 BT,以此减少BT流通量。

该名玩家认为,因 BC 刚推出时单价较低,BT 玩家认为其有上涨空间,因此在空投之前从二级市场买入 BT,推高币价,在 27 日 BC 空投之后,部分人便趁高价卖出 BT,造成暴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