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学而时嘻之
三观极正,言语偏激,攻击力却极弱。 分享生活,碰撞思想,深挖事物本质。 希望我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帮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视觉志  ·  AI又炸圈:80后90后的晚年,会好吗? ·  19 小时前  
湖北省司法厅  ·  投票开启!这些网络正能量作品,等你来打call! ·  昨天  
视觉志  ·  张伟丽:血汗钱,1272万 ·  2 天前  
媒哥媒体招聘  ·  柠萌影视子公司柠川文化招聘! (京/沪)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学而时嘻之

你所不知道的宋美龄。

学而时嘻之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4-01 20:16

正文


文/木木夕山风

学而时嘻之投稿分享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这样评价宋美龄:“一位乱世里的非凡女人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史。”


集才貌智勇于一身的宋美龄有这样一句体现胸襟的经典话语:“上帝让我活着,我不敢轻易去死。上帝让我去死,我绝不苟且地活着。”


宋美龄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风流人物,抛开她对历史的影响,除去政治的眼光,单从一个女孩,一个女人,一个妻子的角度去欣赏这位跨世纪的女性,不难发现,她活得是真正的“天生率性难自弃”。



1897年3月5日,宋美龄出生于上海,她是宋家的第四个孩子。其父宋耀如是一位传奇儒商,年轻时赴美国谋生,后回国定居上海。其母倪桂珍更是早期新式中国妇女的样板,端庄、贤淑、有知识、有主见。



相传宋耀如和倪桂珍的爱情便是因为倪桂珍的特立独行。1886年7月下旬的一天,几位中国籍牧师和教徒相约在培文女校搞一次聚餐会。走进培文女校,迎面传来悦耳的钢琴声,宋耀如忍不住径自朝琴声传来的地方寻觅而去。在琴房外面,他透过窗户看见了一个美丽而气质不凡的年轻姑娘,最引起他注意的,是姑娘那双无拘无束踩在踏板上的天足,在推崇“三寸金莲”的时代,拥有一双天足实属不易,他不由得暗暗钦佩这位姑娘的胆识和勇气,她就是倪桂珍。



如果问宋美龄身上天真率性的基因从何而来,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日后的她,骨子里像极了她的母亲。



都说一个好母亲决定着孩子的未来,倪桂珍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对子女的教育,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管教甚严,宋氏三姐妹始终盘着头发,即是遵守母训的体现。二是重视女孩的教育。古语“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接受过西学的倪桂珍不相信封建的孔孟之道,认为女子与男子一样。



《宋氏家族》的作者埃米莉·哈恩说:“宋夫人的做法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她简直像对待男孩那样对待女孩,他们的女儿们是首先被送出国的。”



在当时,有如此先进思想的母亲和父亲,着实是宋美龄及她的两个姐姐的造化与幸运。在这样一对英明父母的悉心调教之下,幼年时期的宋美龄便凸显出了率性而为的特点。她是宋氏三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任性最调皮的一个。


在《宋家王朝》中对幼年时的宋美龄有这样一段描述:“美龄是一家之霸。她长得圆胖,人们都叫她‘小灯笼’。她周身浸透着虚荣,她自恃自己有能力而忘乎所以。她孤芳自傲,无人敢理。她那种我行我素的品格与外表的美丽并不相干。她生性超然脱俗,精力旺盛,即使是小姑娘时,她就高傲,威风凛凛。”



1908年,年仅10岁的美龄便吵嚷着一定要跟二姐庆龄一起赴美求学。自懂事起,宋美龄便是想要干什么,就一定要干什么,这个特点后来一直保持了下来。



在美国求学时,宋美龄由于年龄太小,不能参加大学生们的联谊活动,她很不服气,便和两个年岁同她相仿的女孩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并创办了一份报纸,宋美龄负责文字编辑。可见,宋美龄是个早熟并有创造性的女孩。



1912年,宋美龄正式成为了威斯里安学院的一年级学生。与二姐庆龄不同,美龄显得不格外用功,她不靠勤奋,而靠小聪明。在宋美龄同班同学手制的纪念册里这样写着:“宋美龄是班上最喧闹最会吹牛的一个。”



在台湾公共电视所作的片子《世纪宋美龄》中,威斯里安学院档案管理员蒂娜·罗伯兹讲了宋美龄的两件趣事:“她总是顺着校舍的楼梯扶手往下滑。那是栋四层楼建筑,楼梯间很宽,她就沿着扶手滑下来。历史课上,她没有预习,老师叫她起来,回答有关北军的问题。她不说她没预习,反而灵机一动,说,‘抱歉,我坚决支持南方,回答有关北军的问题,会让我很痛苦,我不能也不愿回答’。”宋美龄的调皮机智,天真率性可见一斑。




宋美龄顽皮活泼、年小志大。为了与当时在哈佛大学学习的哥哥宋子文离得近一些,她转学到威尔斯利学院学习。在威尔斯利学院的4年学习锻炼中,宋美龄逐渐走向成熟,她从一个圆脸蛋的小姑娘出脱为一位优雅的少女,并大大增长了知识,世界观也得到了确立。她的教授安妮·杜尔回忆说:“她是个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人。她的热力、纯真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社交能力很好,也很受大家的欢迎,但是她总是和我们保持一点距离,在这个距离之外,她来观察、质问、批评和喜爱,似乎她总自觉是个外国人。”



1917年宋美龄回到故土,中国大地已经起了重大的变更。她走时还是清王朝,回来已经是中华民国了。刚回到上海的宋美龄对一切都感到不习惯,但她依旧努力去适应新的环境。



她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学习汉语。由于自幼长期旅居美国,她对汉语相当生疏。于是,便请来中文教师。宋美龄的中文老师是位老学究,在他的影响下,美龄学习中国古典文学时总是一边反复吟诵,一边有节奏地摇晃着身体,就像纯真的小孩子在学校里念课本一样,要知道,在当时,绝大多数留学生对中国文学是持不屑一顾的态度的。美龄每天都跟老师学习,坚持了许多年。很快,宋美龄便能以一口流利的汉语公开发表演讲。



宋美龄和蒋介石的婚姻,一直都被定为政治联姻,但真的就没有爱情吗?



他们一个是大城市出来的娇小姐,一个是山村小镇出来的有志青年;一个从小在美国接受教育,差一点连汉语都忘记了,完全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一个从小受中国旧式教育,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熏陶。但是,他们所处的时代是相同的,都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古老国土上。他们都留过洋,一个留西洋,一个留东洋,见过外部世界,到过资本主义国家,受过资产阶级教育。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投入到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这一条,是宋美龄与蒋介石在未来能结合的一个基础点。



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第一次下台,下台之后,他给宋美龄写了一封感情十分真切的信,信中大意是说:我已无意政治,一心只念平生最倾慕的人,多方求人提亲,一直没有消息。现如今退为山野之人,举世所弃,万念俱灰。功业宛如幻梦,如今独对女士才华容德,恋恋终不能忘,不知女士可愿相随。宋美龄收信之后不久,表示愿意同蒋介石结合。如果说宋美龄嫁给蒋介石是出于一种义务感,那是不公平的,因为她绝不是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