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自小被教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是成长后我发现这根本是条谬论:真正的富人并不会在生活上无谓地吃苦。
比如王健林早上5点起床,但他依然会坐自己的私人飞机处理工作。
后来我发现我也是这样。
我从小出生在极度娇生惯养的环境里,以至于我的自理能力一直都很差,不仅差,也不愿意学,而且总是运气很好地有人帮助我。
刚上大学的时候,因为不会套被套站在宿舍里掉眼泪,于是就有了室友四年帮我换被套的故事。
我不仅不喜欢换被套,甚至连开水都不会烧,并且非常不愿意在生活上吃苦。
冬天里我是绝对不愿意在冷风里等公交车的,只要天气寒冷再或者路途遥远,一定选择打车,哪怕在学生时期不怎么多的生活费中,我也保持着相当一部分高昂的交通费。
生活上虽然不愿意吃苦,但是工作上我却丝毫不对自己放松。
02.
自从大学开始,所有的寒暑假我就没有休息过了,不是用来补习英语就是用来去找自己心仪的实习,大二暑假,我千军万马进入了自己喜欢的顶尖公关公司,并且在实习的时候住在我上海的表哥家里。
我哥住浦东,实习的地方在静安,公关公司每天的工作强度极高,加之早上要早起坐地铁,晚上一般也要到九点十点才能回家。
我从来没有偷过半点懒,到了周末的时候,甚至还要去挤破头皮找机会蹭各种讲座,听各种市场、公关方面的论坛课程。
那些日子里,我最开心的就是起早贪黑的学习,能够每天如饥似渴地汲取我要的知识,是让我觉得最有意义和价值的。
实习期住在我哥家里的时候,每逢我大姨(我表哥妈妈)夸我能吃苦很勤奋的时候,我哥就会在一旁冷嘲热讽。
“你也叫吃苦?实习回来也不洗衣服不烧饭的,赚的钱没多少都给你打车吃饭花掉了,你知不知道贤良淑德四个字怎么写?”
我摇摇头,“不知道”,然后就漠然地走开了。
03.
我在生活上的不能吃苦和我在工作上的吃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为此我还苦恼过很久。
直到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了这么一句话:
“穷人吃不了奋斗的苦,富人吃不了生活的苦。比如富人可以为了一个渺茫的机会四处打听消息,硬着头皮学习,起早贪黑的准备,穷人吃不了这个苦。穷人可以冬天冷风里等公交车,下车再提着大行李走很远的路,富人吃不了这个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看这句话,不无道理。
我们已经进入了物质稳定饱和的年代,不管男女,学会如何很好地照顾自己,是对成年后我们自己的基本尊重。
无需为了节省几块钱去更远的超市买水果,也无需节省自己的生活开支去跟四五个人住群租房,生活的吃苦并不能带给你任何积极的改变。
但是,该吃的苦也一个都不能落下。
挑夜灯看过的书,熬着红血丝加过的班,平日上班周末上课的连轴转,这都是换取一份事业的等价条款。
我并不倡导无价值的吃苦,比如省吃俭用只为买一个包包,再或者住在郊区每天花长时间上下班,这些吃苦只会消耗你自身的能量,并不值得你去吃苦。
出差后提着行李箱辗转几经坐地铁到达宾馆的辛苦,相比较于出差后在冷风里等待要拜访的客户,前者看似很辛苦并节省了一些钱,却在奔波中消耗了自己的精力;
而后者虽然也看似很辛苦,但是花出去等待客户的时间可以让你为事业多一次新的尝试,不管结局好坏,你都会有收获。
一切量力而行。
月收入10000的时候没必要去租超过5000的房子,选择稍远一点的房子但是有阳光,远比住在市中心的老公房要好得多,前者给人带来的愉悦感更多。
如果真的家庭条件不好,要背负债务或者要给父母赡养费的时候,在本身处在事业爬坡过程或者创业中并没有那么多钱的阶段,也的确需要处处节省,这个时候什么苦都得吃。
并非需要按照上述所说,打车一定就比公交好,一切按照自身的条件和允许范围内自行做决定。
毕竟每个人的生活准则和条件天差万别,总之:规则告诉你,其他一切量力而行。
在经济学里有一个关于“成本”的理论。
一种成本是我们用眼睛看到的、清楚地记住在会计本上的数据,即会计成本。另一种是我们看不到、虚拟、有可能会发生的机会成本。
比如最近北上广大热的网红茶,任何一个时段都是人满为患的状态。
我看到很多姑娘排队穿着短裙在忽冷忽热的春天瑟瑟发抖地站在商场外面排队,一排就是一两个小时只为买一杯茶发个朋友圈的时候,这种等待的时间就是机会成本;
而这个排队的时间你完全可以看几页书背几页单词,回客户一两个邮件,所以我从来不会花时间去排队等一杯网红茶。
04.
同理,吃苦也是有成本的。
一种吃苦是你每天起早贪黑,从来不打车都是地铁公交,吃饭都是馒头包子,这是一种看得见的成本,在家苦学英语,一个人每天上课加班深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这是看不见的成本。
不管能否看得见,吃苦这方面,尽可能多的去衡量,这个苦吃了对自己的事业是否有价值,比单纯无谓的标榜吃苦要重要的多。
当然,吃苦的成本理论,也是相对性的,越是没有能力的人越是没有选择权,必然什么苦都要吃,也没有任何选择和思考过程。
是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不喜欢在生活上吃苦的人,但是事业的苦,甭管多大,我都吃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