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国学术
《南国学术》(季刊)是一本以“大人文、跨学科、超界域”为发稿理念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前沿聚焦”“东西文明对话”“时代问题论争”“中国历史文化论坛”“思想者沙龙” “域外传真”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宝宝  ·  。-20250222122523 ·  5 小时前  
极果网  ·  4499元起!iPhone家族新成员发布,最 ... ·  2 天前  
经济日报  ·  楼市新变化!数据速查→ ·  2 天前  
财宝宝  ·  不用怕毕业了。 -20250219175451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国学术

田卫平 ‖ 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 (6·下篇):学术期刊的选稿标准与心理期待 (续)

南国学术  · 公众号  ·  · 2025-01-22 09:00

正文


点击上方“平眼观世”可订阅哦!

·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6·下篇)·

作者说明: 2001年秋,在河北省社科院第二轮竞聘中,我被选聘为《河北学刊》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经过三年的摸索和实践,逐渐对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办刊规律和发展态势有了一些认知。从2004年8月份开始,不断应邀在一些报刊或研讨会发表感言、畅谈体会,二十余年下来,陆续积攒了十七篇长短不一的文章,其中的八篇没有公开发表过。

如今,闲来无事,对全部文章按写作时间顺序简单整理后,存放于微信公众号中,供感兴趣者浏览、交流,也算是对自己担任学术期刊总编辑二十多年的一个交代吧!

特作解释的有三点: 一是, 中国学术期刊数量庞大、千差万别,而站在个人视角撰写的文章必然是一孔之见、充满理想主义,难免以偏概全,存在讹误,如果言语中有过激、冒犯同行之处,敬请谅解海涵。

二是, 对学术期刊的思考和认知,是一个不断深入、递进的过程。这就导致,甲文章与乙文章之间,乙 文章与丙文章之间, 可能存在段落或语义的重复。好在这些文章从未参与评职称、评奖,也未计入单位的量化考核,在此只是展示思考该问题的进程而已。

三是, 国内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的人很多,我只是其中一员。因此,我的成果也吸收了他们成果中的精华。由于不是直接引用,没有按照学术规范在文中标注。


今天,推出 第六篇(下) 。此文是主编《学术月刊》时的思考,曾在一些高校演讲过。鉴于网上流传的内容不完整,并且有文字错误,现经整理,全文推送 。因为文章较长,不利于手机阅读,所以,拆成了两部分,今天推送下半部分。

接续昨日

学术期刊的选稿标准与心理期待 (续)
田卫平


、总编辑喜爱 什么 论文

如果遇到“学术美文”,哪个编辑都会喜欢、都会心动;这就如同在大街上遇到俊男靓女,忍不住会多看两眼一样。但毕竟“美文”是稀罕之物,每期发表的文章中,多数属于“学术论文”。

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学术论文”, 作为总编辑,会首选哪些文章阅读、推荐呢? 答案是: 喜欢那些跨学科研究或者学术批评类文章。

在此,我想着重倡导一下学术批评。因为, 在中国学术界,开展学术批评还是比较困难的。

一方面, 缘于中国是一个人情化的社会,人们习惯于表扬与自我表扬,如果有缺点,也主要靠自我发现、自我纠错,不到万不得已时,即使是亲戚、朋友、家长、老师、领导、同事,也不会直白地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这种观念,带进学术界之后,自然就是:表扬与吹捧的话,学者们听着顺耳开心;批评和建设性意见,容易冒犯人、得罪人。

另一方面, 则是源于当今学术界的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学术研究越来越碎片化。学者们 占山为王, 各自为政,老死不相往来;即使往来,也是几个相好的同仁组成一个小圈子,美其名曰“学术圈”。这就导致,批评者身处其中,见怪不怪,懒得批评,也不好意思批评了。

因此,一个常见的舞台场景在学界反复出现:除个别学者外,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在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内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人们之所以不喜欢写学术批评文章,还有一个担心,毕竟写成书面的批评文章发表是要冒风险的——不仅仅要冒得罪同行好友的风险,还要冒批评不到位可能引火烧身的风险,甚至由于言词犀利、不知深浅,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将来拿学位、评职称、获奖、晋级、报课题、申领各种荣誉称号等等。

所以,写其他类学术文章可以,但不要写学术批评类文章。即使 为了某种需要而不得已、非要写的话,那也要限定在三种范围内:

第一种是, 当看到他人批评自己学术观点的文章后,内心不服气,或者恼羞成怒,进而作出反批评。

第二种是, 导师自己受到批评后,觉得不便出面反驳,或者对方与自己身份不对等,不屑于主动回应,但可以授意自己的弟子、学生辈,想方设法找出批评者的学术漏洞/瑕疵,群起而攻之。如果对方批评到位、逻辑严密,实在找不出过多瑕疵,那就将枝节放大,或者干脆转移话题,揭露批评者的其他问题。

第三种是, 选择一两个外国学者,最好是那些已经去世的外国知名学者,放开手脚去批评。

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的话,对中国学术的发展弊大于利。

大家知道,学术批评与反批评,是学术发展进步的推动力。小到一种学术观点,大到一个学术体系,如果能够成立,能够为学术界所认可或接受,就必然是开放的,必然能经受住众多学者的质疑。

反过来说,只有引起学者们关注、批评的观点或体系,才说明它有新意,才有进一步研究探讨的价值,才能帮助被批评者把自己提出的观点或创立的体系修正得完美而自洽。用一句通俗话来说,“是因为看得起你,才花费精力来批评你”。因此,接受学术同行的质疑和批评,不是考验自己有没有胸怀的问题,而是应当热情拥抱、真诚感谢才对。

据海外归来的学者介绍,在国外,学术批评文章是随处可见的。当一种新的学术观点提出后,马上会引来同行的一片质疑声。越是知名的学者,越是被学术同行紧盯不放。他们会想方设法寻找作者观点的漏洞、寻找他在学术观察中的错误与瑕疵,逼迫他更充分地诠释事实、改进自研究方法。这才是一种健康的、符合学术生态规律的批评,是目前中国学术界所缺乏的。

当然,要说中国学术界从一开始就缺少学术批评的传统,那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远的不说,“五四”以来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中国学术界的批评与反批评之风还是相当兴盛的。 除了人们熟悉的胡适、李大钊、陈独秀三人之间展开 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外,还有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思想理论界围绕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中国社会发展史问题、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展开的三次大的学术 争论

据研究者统计,参加这后三次论争的杂志有《新生命》《新月》《读书杂志》《新思潮》《动力》《中国经济》等等,《读书杂志》为此出版了四期“中国社会史论战”专辑。此论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才停歇,影响了一代学人,并形成了中国社会史研究中的以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为代表的“唯物史观派”,也形成了以陶希圣、梅思平为代表的 “新生命派”等。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 (1873—1933,原名炜孙,字秋帆,号亚泉,笔名伧父、高劳)。 他利用自己主办的《东方杂志》月刊,多次与学界同仁展开论争。 较著名的有: 1918年,与陈独秀针对东西方文化问题进行的论争;1919年底,与蒋梦麟针对何为新思想进行的论争;1920年,与余云岫针对中医、西医孰优孰劣进行的论争;1927年初,与李石岑针对新旧伦理观进行的论争;1927年10月,与朱光潜针对情与理进行的论争 ,等等。这里无意对争论双方的谁是谁非作具体评价,但这种“怀疑”精神是值得钦佩的。

如今,这样的论争偶尔也有。比如, 《学术月刊》于2006年起开辟了“对话与交锋”专栏,发表了多篇批评与反批评的文章。 但总的感觉,学术批评类文章还是少了点。因此,想借此机会,呼吁在座的学者们,能够鼓起追求真理的勇气,重振中国学术批评的雄风。

还要补充说明的是, 写学术批评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指出文章的错讹,帮助被批评者弥补、完善原文的缺憾和不足,共同推进中国学术的进步,因此,双方在学术讨论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只能采取充满善意、和风细雨的批评方式,注意把握好三点:一是,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二是,抓主要问题,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三是,叙述、阐释尽量使用中性语言,不要火药味扑鼻,给对方造成一种嘲弄、讽刺、讥笑、挖苦、 羞辱、 审判的观感。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战国时期著名的辞赋家宋玉所写的名篇《登徒子好色赋》。

宋玉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风流倜傥。所以,楚国的大夫登徒子对楚襄王说,宋玉其人虽然长得娴静英俊,说话很有口才,但生性好色,希望大王不要让他出入后宫之门,以免引起麻烦。楚王就拿登徒子的话去质问宋玉。结果,宋玉说了这样一番话: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龇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熟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天下的美女,没有谁比得上楚国女子;楚国女子之美丽者,又没有谁能超过我那家乡的美女;而我家乡最美丽的姑娘,还得数我邻居东家那位小姐。东家那位小姐,论身材,若增加一分则太高,减掉一分则太短;论其肤色,若涂上脂粉则嫌太白,施加朱红又嫌太赤,真是生得恰到好处。她那眉毛有如翠鸟之羽毛,肌肤像白雪一般莹洁,腰身纤细如裹上素帛,牙齿整齐有如一连串小贝,甜美地一笑,足可以使阳城和下蔡一带 的人们为之迷惑和倾倒 。这样一位姿色绝伦的美女,趴在墙上窥视我三年,而我至今没有搭理她。登徒子却不是这样,他的妻子蓬头垢面,耳朵挛缩,嘴唇外翻,牙齿参差不齐,弯腰驼背,走路一瘸一拐, 而且还患有疥疾和痔疮。就是这样一位丑陋的妇女,登徒子也喜欢,与之生有五个孩子。请大王明察,究竟谁是好色之徒呢?

听了宋玉的这番话,你不得不佩服宋玉的能言善辩、巧舌如簧。他通过一扬一贬的对比、反衬手法,让楚王认同他并不好色,真正好色的是登徒子。此文经文人散播,“登徒子”便成为后世“好色之徒”的代名词了。

从编辑角度看,当宋玉听到登徒子在背后说自己坏话后,对登徒子展开反批评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前半部分对东邻女美貌的描述,也在夸张所允许的限度内。但是,后面为了证明登徒子好色而对其妻子的丑化,就属于恶意攻击了。

理性地分析, 一,什么叫“好色”?

“好色”就是贪恋美色、见异思迁,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话说,就是“见一个,爱一个”。古代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的“猪八戒”、《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可以说是男性“好色”的典型代表。

说登徒子与丑妻生了五个孩子就是“好色”,这恐怕只能是宋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泄愤之语。因为,登徒子这样做,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对糟糠之妻忠贞不二、不离不弃的道德楷模。

为什么这么说呢?登徒子何许人也,他的身份是楚国大夫,无论是论经济实力还是论官位资格,他都可以拥有妻妾。可他并没有这样做,你由此猜度他“惧内”也好,猜度他有“恋丑癖”也罢,反正他是与一个丑妻相厮守、并且养育了五个孩子的好丈夫。

其二,宋玉在表白自己不好色时,所举的例子也有些牵强。

如果真如宋玉所说,东邻女曾趴在墙上窥视他三年,而他竟然不为所动,那么,作为读者,疑惑也就来了:

一是, 宋玉如果内心不为所动、心中不惦记此事,怎么会清楚地记得,这位东邻女已经窥视了他三年呢?

二是, 宋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