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鲁柏祥博士
企业让企业家去经营,让我来帮助企业家好梦成真——鲁柏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证券报  ·  大重组!“中国神湖”起航 ·  13 小时前  
冠南固收视野  ·  多头思维,逢低布局——2025年转债年度策略 ·  2 天前  
上海证券报  ·  比亚迪,又有重磅!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鲁柏祥博士

组织更新|企业内组织系统的升级换代之一

鲁柏祥博士  · 公众号  ·  · 2018-11-03 11:03

正文

传统的企业投入产出模型是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原理建立的,将其放到今天的智慧时代,该模型显然不再适用。智慧时代,强调知识创富。人类开始利用知识、信息来生产,而这些抽象的要素相比于传统的土地、劳动力以及资本等实体性要素,具有灵活性更高、产量更庞大的优势。企业家的当务之急是打造一个学习型组织,组建一支服务型团队,建立一个创新型企业,搭建出“教育—研发—服务”三者高效互动的组织系统。企业家只有把知识资源的优势发挥出来,带动整个产业的迁徙,由物质加工转换型向知识创造性转变,才能跳出自然资源的约束,从而取得更快、更好的持续发展。

你的企业是“印钞厂”吗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都认为,自然资源禀赋决定着财富的多少。因此,谁掌握自然资源越多,就意味着谁拥有财富越多。在自然资源越来越稀缺的世界,掌握资源就相当于掌握财富,从表面来看,似乎这种关系是成立的,其实并不尽然。让我们首先以钞票为例来作一形象说明。钞票面值的大小当然与印钞纸本身的质量并没有必然联系。钞票面值的大小既不取决印钞机,也不取决于印钞纸本身,但他与印钞机模板密切相关,但这并不是说这块模板本身值钱,而是这块模板上的图案决定着最后币值的大小。

如果说一张纸的成本有一个定值,假设为 1 角钱,如果印出来的是 1 分钱的钞票,那么印得越多亏得也就越多。但假若模板上的图案是 100 元的话,那么印得越多赚得也越多。所以说,印钞纸增值的部分与印钞纸本身无关,但与模板上的图案密切相关。

再比方说,一台计算机重达几公斤,其中硬件占重量的比重很高,但计算机的核心部位不在于硬件,而在于芯片。当然,物理意义上的芯片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而是因为它隐含着运行的程序,这是计算机真正的价值所在。其实,一家企业就像一个印钞厂、就是一台计算机。

做出来的产品就相当于印出来的钞票。一家企业由机械设备、厂房等构成“印钞机”,各种原材料构成了“印钞纸”,产品与服务其实是印出来的“钞票”。而印出来的“钞票”面值减去“印钞纸”的成本部分,就相当于企业的利润。

企业利润的高低,取决于企业“印钞机”上模板的图案,这个图案其实就相当于企业与经营业务相关的有序化的知识。如果与经营业务相关的有序化的知识越高,则“钞票”的面值就越大。这就是企业利润的路径,企业利润的本源在于知识依据市场需求的有序化。

企业利用的生产资料不管是纯天然的材料,还是经人为加工的材料,都只能实现物质物理状态的改变,其实本身并不带来增值,它们只能实现价值的转移,因此从本质上讲这里不存在利润。即使是加工后的生产资料,由于物化的知识无法改变,并且它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耗散,所以它不能真正给人们带来财富的增量,只能实现价值的转移。

纯粹掌握资源的人也在发财是由于资源的稀缺使供求关系发生改变,从而表现出来的价格层 面的变化,而从实物量来讲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正如以 5 万元 / 亩的价格买进的土地,两年后价格可能会涨到 50 万元 / 亩,但以实物量进行衡量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富增值。所以说,自然资源禀赋只能决定整个社会自然财富的存量,而不能带来增量。简单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结果必定是贫穷与落后。

做原材料买卖的人也赚钱了,同样是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但若进一步分析企业里的机械设备、厂房等在内的“机器”,它们与原材料的性质并不一样:机器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用到,虽然每一次都会发生物理意义上的磨损,但其上面的知识每一次都没有被用掉。机器相当于“印钞机”,固定资产本身也有知识含量。因此,知识被放大到原材料上去,带来价值的增值,从而产生一部分利润。

“教育 - 研发 - 服务”系统

企业想取得较高利润,首先应采用先进的设备,不能因利润低而采用陈旧设备,否则,企业将沦为无附加值地卖苦力。知识密度低,导致产品含金量低,进而导致产品价格低,企业利润自然就低。由于外部知识的进化,机器设备也需要不断更新,否则又要贬值,折旧加速。我们不能因为买进机器时这个机器是世界一流的,就认为我们的机器永远是好的。

但由于物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除了机器与原材料之外,企业应该有更高级的“模板”,而且这块模板的图案要不断改进。

真正产生这块模板上的图案应该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企业人力资源系统所拥有的知识就是模板上的图案。这是人化的知识,而非物化的知识。因此,它可以随时进行系统的升级换代,而不像机器一样被淘汰。这才是企业根本性的利润来源,只有通过它,机器里面的知识与生产资料里面的知识才能得以真正的利用与发挥。一个企业利润的增量,本质上来源于人的知识的增量或者说是企业知识存量与增量的放大。

企业要打造一块好的“模板”,必须建立三大系统:教育培训系统、研究开发系统、推广服务系统,这是智慧时代的企业与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间的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别。 教育教育培训系统改变人的知识,研究开发系统把人的知识与机器的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推广服务系统使产品走向市场时充分发挥价值。

在智慧经济的今天,企业缺乏需求转换系统与知识进化系统。当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经营也就变得越来越困难,利润就会越来越低。企业的生产有能由物质加工转换型向知识创造性转变,才能跳出自然资源的约束,取得更快、更好的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的当务之急是打造一个学习型组织,组建一支服务型团队,建立一个创新型企业。

企业的“四级”研发体系

很多企业往往是看市场上需要什么就仿制什么,或者同行在做什么就模仿什么。这在当年是有一定合理性的,那时市场不饱和,缺乏竞争,是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而现在市场的状况变了,企业几十年来养成的经营习惯却未曾改变,或者是企业没有研发体系,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不强,即使有这个想法却不知道该怎么做。

产品从市场需求中来。当前很多企业产品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市场行情。什么东西好 卖做什么。但这种模式存在滞后性,在原来短缺经济时期可行,但今天这个市场,等你生产出来了或许市场已经不要了;在原来知识产权保护不规范时可行,但今天法律越来越健全,你模仿人家做出来了或许就吃官司了。二是来自于科研院校的研究成果,制造概念,生产产品然后销售。这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但忽视了消费者的存在。做产品不能从产品本身的角度去界定,不能因产品而产品,而应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然而,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尤其缺乏产品的创新。 沃尔玛副总裁彼特逊·托马斯说过:研究顾客比研究技术更重要,这是进入商品日趋丰富的时代商业工作的重要特点。正如下图微笑模型中所示,企业如果把资金大量地投入到固定资产(制造),则只能是“哭”(图中红线所示);企业如果过多地强调销售,而忽视研法,则只能是“歪嘴”(图中紫线所示);企业如果一手抓研发,一手抓营销,那么就成了“微笑”(图中黑线所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