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如何应对疲惫时易产生的烦躁情绪,包括了解生理机制、识别认知陷阱、紧急干预方法、调整心态和进行长期能量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作者还提醒,当个人或家人出现长期疲劳且伴随情绪失控、躯体化症状等情况时,建议寻求心理咨询。
主动提供免打扰时间,给对方充电补充能量的机会。
明明只是电脑卡顿、孩子多问了几句话、伴侣忘带钥匙……这些小事在疲惫时却像火星点燃炸药,让你瞬间烦躁到想摔门而出。事后又懊恼:“我怎么会为这点事发火?”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漆靖提醒:疲惫时的易怒不是性格缺陷,而是身心发出的“电量不足警报”。漆医生制定了一套科学应对方案,帮你从“疲劳→烦躁”的恶性循环中解脱。
一、了解“疲劳烦躁”的生理机制。
疲惫时大脑前额叶皮层(理性中心)因能量不足而功能减弱自控力下降,杏仁核(情绪警报器)敏感度提升300%,小事被识别为“威胁” ,皮质醇(压力激素)持续分泌导致情绪易燃易爆。
我们可以绘制“烦躁能量曲线”:连续三天记录疲劳时段(如下班后、深夜带娃)、烦躁触发事件(如手机通知音)及身体信号(如头痛、肩颈僵硬),找到你的情绪高危时段。
二、识别疲惫时大脑易产生认知陷阱。
1. 灾难化联想:
“方案被退回→我肯定要被开除了!”
2. 过度引申:
“孩子不睡觉→我这辈子都别想休息了!”
3. 自我攻击:
“连情绪都控制不住,我真没用!”
在烦躁时立即自检:用1-10分评估身体电量,≤3分时暂停重大决策。检验思维可信度:“这个想法在电量满格时会出现吗?” 将“孩子又在闹”转化为:“他的行为在提醒我该充电了。”
三、当烦躁喷涌而出时,用这些生理干预法紧急刹车。
1.感官重置法:
含一口冰水30秒(刺激迷走神经、快速说出视线内5种蓝色物品(转移注意力);
2.微型逃离计划:
阳台2分钟深呼吸(4秒吸气-7秒屏息-8秒呼气)、播放特定音乐(如流水声)作为“冷静触发器” ;
3. 愤怒转化仪式:
在纸上疯狂涂鸦后撕碎(象征性释放)、对空气说三遍:“这不是紧急事件,我可以稍后处理。”
四、从“必须坚强”到“允许充电”。
长期忽视疲劳常源于两种深层信念:“休息=偷懒”“求助=无能” 我们常常想:“再撑一下就好了”。当出现这样的信念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追溯信念源头:在成长过程中是否常被要求“忍一忍”?是否曾因示弱遭到嘲笑或否定?我们不妨模仿高效能人士的休息方式(如村上春树雷打不动的午睡、比尔·盖茨的“思考周”),打破“持续硬扛=优秀”的迷思。试着对自己说:“真正的强大是智慧分配能量,而非耗尽最后一格电量。”
我们还需要进行长期能量管理。
1.设置能量账户:
将每日能量视为100点,给任务标价:高风险任务(会议/辅导作业):-30点、日常事务(做饭/通勤):-15点、充电行为(小睡/散步):+20点。当余额≤30点时启动保护模式,适当休息。
2. 微休息革命:
每工作45分钟执行5分钟“感官充电”:嗅觉:闻精油/咖啡豆、触觉:抚摸毛绒玩具/石头、听觉:听3分钟白噪音。
3. 建立“护盾清单”:
列出3件他人可代劳的事务(如用洗碗机代替手洗)、写出5句拒绝话术(如“这个需求我需要明天处理”)。
五、当家人陷入“疲劳—烦躁”模式时,我们要注意不再用刺激性的语言:
“你累就别乱发脾气!”、 “大家都累,就你矫情。”在发现对方疲惫时,主动提供“20分钟免打扰时间”。给对方一个充电补充能量的机会。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副主任医师漆靖提醒:当您或者您的家人如果出现长期每天睡眠<5小时且情绪失控、出现心悸手抖等躯体化症状、因疲劳暴躁导致职场/家庭关系危机、出现抑郁焦虑情绪的情况,建议寻求心理咨询。
最后,致每一个在疲惫中顽强拼搏的您:愿您的身心需要都被看见,愿您轻松上阵,愿您所愿皆成。
如果不想错过精彩内容
记得星标“政法频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