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第五届中国脐带血大会暨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脐带血应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主办、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脐带血应用专业委员会承办。会上,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脐带血应用专业委员会,将联合临床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多方人员,搭建交流协作的平台,共同开启中国脐带血应用技术的新篇章。
脐带血是胎儿娩出断脐后残留在脐带和胎盘中的血液,富含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目前我国唯一可用于临床治疗的干细胞,其三种来源分别是骨髓、外周血以及脐带血。脐带血具有采集安全无痛、实物储存应用及时、配型成功率高、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低且程度较轻等特点而成为宝贵的医疗资源,可达到优于其他治疗手段的效果,已证实是成熟有效的医疗技术。
今年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最新发布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中明确规定: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适用于治疗包括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及其他某些恶性肿瘤等恶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放射病、重型地中海贫血等非恶性疾病;以及用于治疗部分遗传病、先天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等。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已经应用于80多种疾病的治疗,在ClinicalTrials上注册并正在进行的脐带血临床试验近400项,并且还在不断增加。
截至目前,全球脐带血储量超过580万份,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已经超过45000例。在脐带血应用比较发达的美国,自体脐带血应用于自身或同胞亲缘的治疗截止目前超过700例。在我国,脐带血储量近百万份,临床应用超过6000例,其中自体脐带血的应用已经超过了150例。
与此同时,脐带血的研究正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在血液病领域,脐带血疗法对于移植前处于高危或者高复发风险的患者更为有效;在血液病之外,脐带血在治疗儿童罕见病(如免疫缺陷、遗传代谢病等)上具有优势;自体脐带血在脑瘫、自闭症、听力损伤、I型糖尿病等方面的研究,显示出脐带血再生医学的应用前景,对每个自存脐血家庭更是意义深远。此外,针对于脐带血应用的技术,如扩增技术、促细胞植入技术的研究突破等,保障了脐带血未来能在临床发挥更大价值。
与会的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干细胞移植和细胞治疗系的终身副教授Simrit Parmar博士表示:“脐带血不仅仅用于传统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也是用于包括天然杀伤细胞、T细胞、CAR-T细胞、树突细胞疫苗、调节性T细胞等细胞治疗的宝贵资源。此外,来源于脐带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医学的使用上也是非常有前景的”。
日本虎之门医院血液科的谷口修一教授介绍到:“在日本,非亲缘脐带血移植数量正在逐步增加。仅2015年就有超过1100例非亲缘脐带血移植。与骨髓移植、外周血移植的数量相当,并且在老年人群中,脐带血移植占比更高。快速的临床供给以及对配型相合较低的要求是脐带血移植数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除疾病治疗以外,脐带血由于保留了个人最原始的遗传信息,其出生后的相关重大疾病,可通过与该遗传信息进行比对,来推导疾病的发病原因,进而明确诊断和治疗。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脐带血应用专业委员会主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刘开彦教授在成立大会上表示:“近些年来,中国脐带血储存行业的采集以及冻存技术已经接轨国际水平。但是,无论是在储存数量、治疗的病种、治疗方法的标准化、还是脐带血的科研等方面,与国际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刘开彦建议,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最终应用效果取决于从分娩采集、检测、储存、质量监测到临床治疗水平等任何一个环节的控制,对硬件、软件的要求很高。负责脐带血的采集的妇产科,与负责脐带血应用的血液科应更好地合作。此次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脐带血应用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也是希望在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的组织指导下,推动妇产科与血液科在脐带血领域的学术交流,不断提升脐血的采集质量、规范脐带血应用、为促进中国脐带血事业的发展及健康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