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这些统统都叫傻练,低效并且浪费时间。
真正高效的练习,首先要做的是把大的知识体系拆解,成为一个个小的模块,成为一个一个小的知识罐头,然后才分头去练。也就是「拆练」。
比如,美国某知名音乐学院就有个很变态的要求,一首曲子要拆成非常细碎的片断,一点一点去练。
甚至提出一个很极端的看法:如果听你练琴的人听得出来你在练习哪首曲子,对不起,你的训练方法已经错了。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gT4GjHbLK80YfJuwXESkH0NysdaKhEQVRzI7YM5rSqfGaBJPnMIR5cMIsvQ9VXbd7A7c4ZhDKyMpqnRhTLg8hQ/0?wx_fmt=jpeg)
体育界也是一样,比如美式橄榄球运动队,据说他们只有1%的训练是在比赛,99%都是拆开来练。
例如他们针对某个球员的力量训练,针对他的某一手臂,甚至于球员身上的某块特定肌肉的训练。
不拆掉学习思维的墙,你的傻练就事倍功半。
明明付出12分的汗水,却只有2分的回报,你还会自己鼓励自己,这是我不够努力啊!于是明天拿出15分的努力,傻不傻?
不想当傻瓜学习者,就要向高手学习。
学习高手做复杂的事,最喜欢用“拆”字决,将复杂拆解为简单,长期拆为短期,多维度拆为单维度。
我在最开始学英语时,将学会英语这个目标拆解成很多模块,第一步需要解决的模块,是“不闹笑话地听懂英语”。
以我来说吧,小学第一次英语考试,老师在台上念一串电话号码让我们默写,我自信地认为几个简单的单词还不是手到擒来?
没想到老师突然来了一句double two,当时我十分纳闷,为什么数字里会有“大伯二”?第一次考试就这样闹了笑话。
![](http://mmbiz.qpic.cn/mmbiz_gif/gT4GjHbLK82LbpRRRY88x4ItSuXRFYNM9PCPBmqW4wtzcEpPEPc6q1zFoLZS7Y2hDgvDKPFrEyWyhOYucTBpJw/0?wx_fmt=gif)
为了降低难度,我将学会英语这个目标拆解成听说读写,而在听力模块,我二次拆解成第一个要克服的小模块:不闹笑话地听懂英语。
出过丑的我,在心里建立了对英语的敬畏。
随着基础词汇量的提高,以及对听力练习的适应,我后来再也没闹过笑话。
听力模块,在后续根据难度、语速、场景的不同,拆解成无数的模块并一一克服。
在口语模块,我也同样拆解为基础交流,日常对话,获取信息,表达自我,社会话题,学术探讨。
然后从基础交流中再拆分为对话(介绍自己和家人等)、描述事实(国家,天气,时间,数字,日常行为等),拆解到最小的模块量为止。
拆解目标到最小模块后,就要用到学习高手的练习方法论:精细练习。
所谓「精细练习」,就是用多种方法协同使用,始终用最高效的手段打通一个个最小的目标。
它和「刻意练习」的最大区别在于,对练习的对象选择更精确。用手机行业的话来说,「精细练习」是高配版的「刻意练习」。
拿练口语来说,我将口语拆解成词汇基础,语法,发音,习惯用语等等,分门别类单独练习加强,向native speaker靠拢。
![](http://mmbiz.qpic.cn/mmbiz_gif/gT4GjHbLK82LbpRRRY88x4ItSuXRFYNMKyiaMqLpVT4mJbvFiaTLgR47ZLZLjVhQzCOG1neWhCVdNXzMUHia97Nlw/0?wx_fmt=gif)
为了找到我个人的发音问题在哪里,我做了一件事:把自己说的口语录下来和老外口语对比。
一对比才发现自己的语音语调有两个问题:
一是单词的发音不标准,比如Thank you,我的发音很像“三克油”,但是美国人发th的吐舌音听上去像“斯恩”。你多读几遍,就会立马发现后者的读法真有美国味儿。
二是我说口语时的语调很平,听上去像在念悼词似的。但美国人的语调却非常抑扬顿挫,每个人说话都好像是幼儿园老师跟小朋友们说话那么夸张和生动。
针对我的语音语调,借助精细练习搞定问题的核心就是两个字:模仿。
那时,我为了解决发音问题,专门找了外研出版社的教材,从0开始练起。
吃完午饭,就会把每个音标都学习一遍,还把自己的发音录下,和磁带里的正规版本对比。然后继续模仿和练习。
语调方面,我的矫正措施是用不要脸的心态去模仿原音,各种抑扬顿挫、情绪饱满,一开始感觉的浮夸也渐渐变得自然。
这两方面的「精细练习」并没有占用我过多时间,但我选择在短期内集中练习,让我的发音语调迅速提升到一个不错的水平。
以至于后来,我脑海能想到的句子,就能保证说出来是美国标准。
其实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也是同样类似的道理:先拆分,后精练。
顶级高手的成才之路,就是拆解知识体系大厦,精细到每一块砖头的自我搭建。
![](http://mmbiz.qpic.cn/mmbiz_gif/gT4GjHbLK82LbpRRRY88x4ItSuXRFYNMYqUiaTgxOic4MSOm34BnqUKfmFXicbib77Yb7DARqJxYSkTNDkHQAeUDcg/0?wx_fmt=gif)
学英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就好像我们直到现在,也不敢说自己学好了中文 。大多数人的学习目标,还是为了能进行流畅的日常交流。
可惜,以大多数人的勤奋和效率程度,单单是「拆」和「练」,就足够让他们在中途放弃了。
第一次参加马拉松的人可能有这样的体验,刚开始跑的前10公里越跑越累,腿脚也会开始出现酸痛。
但你会在跑到中途的某个时刻,突然有一种极度疲惫如潮水般退去的舒爽感,身体像是重新解放,后面迈出的步伐也更加轻松。
![](http://mmbiz.qpic.cn/mmbiz_gif/gT4GjHbLK82LbpRRRY88x4ItSuXRFYNM0Y19BI8SiayAazYNlZVhicgCR2a4aicJPlial9ibNbPVS379icoEPMibBU0cQ/0?wx_fmt=gif)
其实,这就是身体全面适应了这种机能状态。
在英语学习中也是一样,当长期在英文环境进行各模块练习,你的耳朵,你口腔的肌肉,你的大脑信息处理能力,都会有一个完全适应,这时候你对英语就会产生顿悟体验。
经历至少半年的「拆练」学习,才有可能产生英语的顿悟时刻。这也意味着你的「拆练」的结果,将英语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
不会拆解不懂精练,怎么办?
有同学就说,这么多理论,自己根本不懂怎么拆解,怎么去精细练习。遇到这种情况是对的。我学习英语几十年,直到现在也不敢说学通了,拆解+精细练习也是我多年经验的总结。
那我们怎么办?
其实万维钢老师早在《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中提到:关键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是训练方法。这是因为:
高水平练习成本很高,需要教练。
需要有助于提高的沉浸式环境。
要忍受一点都不舒服的训练方法。
投入非常多的时间。
你看上面的条件多么苛刻,大多数人都难以实现。这也是我这么多年一直想解决的一个问题:
我有一套科学高效的三板斧学习理论,但我的学生却没有条件做到。一年前我开始寻找,有没有可能借助科技手段实现「拆+练+悟」。
在不久前,我发现在英语教育领域,由人工智能(AI)辅助的英语练习已经实现。
我给学生推荐的英语流利说APP的核心课程“懂你英语”,就完整做到了「拆+练+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