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年底,以色列Weizmann学院,丹麦暗宇宙研究中心的 Gioros Leloudas和《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杂志的一些同事们给出了另一个可能的答案。虽然以一颗恒星的死亡来解释爆发是可行的,但也绝不是这样一颗巨星。发出辐射的原因也许是一颗经历过潮汐瓦解事件(TDE,tidal disruption event)的类似太阳的恒星。
通过TDE一颗恒星会被一个黑洞的潮汐力撕碎。恒星的碎片因此会聚集在引力中心周围的一个圆盘上,并且最终落入黑洞中。Leloudas和他的同事们描述道:就同这十个月以来从ASASSN-15lh观察得到的,恒星的碎裂、物质的升温和向黑洞中跌落都会产生辐射。在他们的方案里不仅考虑发射谱线在光谱上的误差也解释了在不活跃星系中心ASASSN15-lh的状况。而接下来的观察证明了这一事实,ASASSN-15lh的状态在其所属星系的计算框架下是相符的,就像大部分星系一样,中心存在一个大质量的黑洞。
通过这个星系的质量可以推算出黑洞的质量有1亿倍太阳质量。但是有一个问题:一个如此大质量的黑洞在把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撕碎之前,就会把这个恒星完全吞噬。因为黑洞的潮汐半径在它的视界内。而为什么放出的辐射也能够逃脱黑洞的引力?
对于这个难题,Leloudas和他的团队给出了一个理想的答案:这个黑洞是旋转的。这种旋转的黑洞被称为“克尔黑洞”,这是由新西兰数学Roy Patrick Kerr的名字命名的。对于这种黑洞,其事件视界的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通过自转和周围恒星的公转,旋转黑洞的视界将会变成得椭圆。旋转的黑洞不仅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可行解,在天体物理上同样不可或缺:只有用爱因斯坦方程的克尔解才能将黑洞周围的效应解释清楚。在引力的波的证明下我们也能发现黑洞的自转。对于这种情况,通过观察ASASSN-15lh得到的信息,将会用于研究黑洞的自转状态,以及成为克尔黑洞存在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