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四娥,女,1968年生,安徽省岳西县冶溪镇金盆村村民。丈夫刘和建在家务农,儿子刘鹏在外工作,女儿刘娟琴已出嫁。从1990年嫁入刘和建家,胡四娥就担起了照顾丈夫的三位智障兄长的重任,她是大别山里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子,用自己柔弱的双手支撑着一个家。30年来,无怨无悔地照顾3位身患残疾且有疾病的哥哥姐姐,言传身教养育栋梁之才,在当地传为一段佳话。先后获得“安庆好人”“安徽好人”荣誉称号。
三十年的执着坚守
细心照顾智障兄长
1989年,胡四娥经人介绍认识冶溪镇金盆村男青年刘和建,两人很快情投意合,刘和建坦诚告诉胡四娥,他是18岁过继给大伯刘会议为继子,大伯的子女身体都欠健康,其中有3位身患残疾,生活无法自理。面对这样的家庭情况,胡四娥毫不犹豫答道:“选择你,就同患难、共幸福。”
1990年,22岁的胡四娥成为刘和建的妻子。当走进家门,看3位无法正常交流的哥哥、姐姐,胡四娥心里多少有些难受。刘会议问道:“儿媳,以后这个家靠你了,哥哥姐姐身体不怎么好,难为你了。”“爸,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会尽心照顾好哥哥姐姐。”胡四娥应道。
胡四娥有过外出务工的念头,但想到3位哥哥姐姐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人照顾,便放弃了。“我答应长辈要好好照顾他们,不能不守信用。”胡四娥告诉自己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婚后不久,两人便有了自己的孩子,家庭负担更重了,家里收入仅靠丈夫打点零工,她在家里照顾孩子和3位哥哥姐姐。
三十年的不离不弃
兄妹情深传为美谈
家中3个哥哥姐姐,年龄都比胡四娥大。大哥刘和耀比胡四娥夫妇大20余岁,生活无法自理,胡四娥就像对待父亲一样,端茶喂饭,悉心照料。大姐刘翠荣,听力言语残疾,伴有癫痫病。2014年秋,刘翠荣病发外出未归,胡四娥急的夜不能寐,踏遍附近的深山沟渠,四处打听,求助邻里乡亲一起寻找,最终在太湖县境内找到大姐。看到大姐安然无事,胡四娥如释负重,笑着牵住大姐的手,回家烧饭给她吃,给她换洗衣服。大姐似乎感爱到了胡四娥对她的关爱,主动到灶台下帮忙添柴火,虽然俩人无法正常交流,但彼此很有默契。二哥刘毛听力言语残疾,伴有贫血症状。2015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忙着过年,胡四娥做好晚饭准备一家人吃饭,二哥刘毛突然晕倒了。她赶忙叫丈夫骑着摩托车,顶着风雪,载着二哥去看病。医生诊断贫血,需要急诊挂水,胡四娥在医疗室整整陪了一晚,手和脚冻僵了却无怨言。家里虽然经济困难,胡四娥还是决定省吃省用也要二哥治病补养身体。二哥身体康复后,总是偷偷跟着胡四娥到地里帮她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胡四娥对他们非常好,他们几个虽然不会说话也听不见,但心里也明白,主动帮忙干点农活,也算是回报他们夫妇。”邻居刘同海说道。
三十年的精心守护
赢来社会广泛点赞
上世纪90年代末,冶溪镇敬老院投入使用,当地人就跟胡四娥建议:“国家政策这么好,你把他们送到敬老院去,这样你们夫妻在外忙钱,省得那么辛苦,日子也会好过些。”胡四娥想了想,家里只有二哥相对好些,大哥生活无法自理,大姐身患疾病,都需要人照顾。她既不想拖累他人,又舍不得抛下三位哥哥姐姐,迄今她都没将他们送去过敬老院。
“几位老人年龄大了,胃口也不怎么好,四娥就经常把饭煮烂点,搞稀点,他们吃得也舒服些。”邻居刘良云夸夸称赞道。据当地村民介绍,胡四娥的3位哥哥姐姐很少生大病,与她的细心照料分不开。由于家庭负担较重,胡四娥经常累得头发昏,有时到医疗室看完病后,立即回家照顾家人、料理家务。30年来,胡四娥很少出远门,因为心里时刻留有一份对哥哥姐姐的牵挂。
三十年的言传身教
养育国家栋梁之才
胡四娥积极响应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坚持优生优育,膝下育有一儿一女。文化程度不高的夫妻俩,深知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才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她知道自己无法像学校里的老师或者其他有文化的人给孩子传授文化知识,答疑解惑,但她深深懂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是最好“教科书”,照顾三位哥哥姐姐姐不仅是遵守承诺、尊老孝老,更是在为孩子树立榜样,培养优良品格。在儿女学习之余,胡四娥也经常引导孩子们多看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教导孩子遵纪守法,不搞封建迷信、不作违法乱纪的事情。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女儿乖巧懂事,儿子积极阳光、敢于担当、热心公益事业。儿子在读书期间多次被学校授予“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大学毕业后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一名人民公仆,在工作中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胡四娥积极向上,不等不靠,一心一意照顾三位残疾智障兄长,曾未抱怨家庭不幸,曾未向命运屈服,她用真心换来了兄长们幸福的一生,也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称赞,是孝老爱亲的先进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