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局财经
大格局下的经济和商业创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单心理  ·  为什么我们相爱,却无法一起生活? ·  20 小时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周喜安被查 ·  2 天前  
Kevin在纽约  ·  你觉得自己是个遵循传统的人吗?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局财经

如何看待微软这次蓝屏事件,中国为什么能风平浪静?

解局财经  · 公众号  ·  · 2024-07-23 16:00

正文

作者:星海老局

源:星海情报局

文章已获授权


上高中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其实不是考了个好名次,而是上晚自习的时候突然遭遇停电。

当整个教室都在安静学习的时候,突然眼前一黑,然后就只能听见一阵欢呼——班上比较搞笑的同学还会非常意味深长地来一句“哦豁”——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老师通知大家赶紧回家,今天的晚自习提前结束。

昨天,几 乎半个世界的 人都获得了一次这样的“体验”,只不过,这一次意外带来的更多是恐慌和麻烦,而不是可以“合法偷懒”后的愉悦。


在日本,麦当劳陷入了瘫痪状态,点单系统无法正常使用,社畜们一大清早就被断了口粮。


在丹麦,整个国家的火灾报警器都掉线了,无法再向消防队传达火警信息。


在澳洲,大量的POS机变成了板砖,顾客们拿着信用卡茫然四顾,无法完成支付。


英国的医院里,医生们发现电脑陷入了蓝屏死机状态,无法查询病人的病历。

美国的机场中,旅客和工作人员发现自己无法办理登机手续,只能坐在候机厅里眼巴巴地望着窗外的飞机。

老局的几个同学都因为这次事件被滞留在机场

在极短的时间里,一场“九级大地震”就席卷了大半个地球的数字世界。


Windows系统的一个故障,给了全球一次小小的“蓝屏震撼”。

恐怖的连锁反应

声势浩大的网络攻击固然可怕,
但当你想到这是对方倾巢出动后才实现的效果。
心里还是好想一些的。

但是,这次事故的恐怖之处却在于: 这并不是什么精心策划的网络攻击,而是一个小小bug带来的连锁反应。 而我们的生活里,出现小小bug的概率简直不要太高。

大家都知道,微软的Windows统治了全球操作系统四分之三的市场。而之前不为人所知的是,在网络安全功能上,微软选择的供应商是大名鼎鼎的 CrowdStrike 公司(以下简称CS公司)。昨天事发之前,CS公司例行公事地进行了一次不起眼的产品更新。本来这将会是一个没有任何新闻价值的寻常事件,大多数人甚至都不会注意到。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本次更新包里的一个名为“C-00000291*.sys”的文件,这个问题文件进入系统后,引发了Windows 系统的错误,进而导致死机。


好消息是,这次不是网络攻击。
坏消息是,这次走的是官方渠道。

沿着光纤网络,问题文件畅通无阻地在几秒钟的时间里就传遍全球,
因为本身就是官方更新,自然也没有防火墙进行防御。
于是,大家都成了“正版软件的受害者”。

CS公司的失误传染了微软,
而微软的Windows系统是全球无数大型组织的“基础设施”。

本质上来说,这次事件和传说中“美国飞机用了印度零件”一样,又是一个供应链危机。 CS是微软的供应商,微软是无数大公司的供应商——然后大家就成了一条绳上面的几只蚂蚱了。

唯一值得庆幸的或许是:CS公司提供的安全功能主要是企业用户使用,因此这次受到冲击也主要是大型机构——个人PC基本上没有被冲击。

你能想象12306突然瘫痪几个小时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多大的麻烦吗?

把这种麻烦放大十倍,
大约就是这次事故的破坏力。

中国为什么平安无事

和国外的鸡飞狗跳不同。
2024年7月19日在国内只是一个寻常的星期五。


银行正常办理业务,
车站正常收发旅客,
超市正常销售货物
……
除了在华外企,
很多人也在昨天下午发现:
希尔顿、万豪、洲际这些外资酒店的系统也瘫痪了。

中国为什么在这次“数字大地震”之中平安无事呢?

原因有两个,一个主要一个次要。

其一是次要原因,比较“黑色幽默”:虽然在海外市场,Windows占了76%的市场份额,苹果的MacOS占了16%的市场份额。但在中国市场,基本就是Windows一家独大,占比达到了恐怖的97%。

但问题是,中国市场上基本都是私人用户,其中大量用的还都是盗版。 微软对于中国这些盗版用户的思路也比较暧昧:打击太狠吧,万一把中国国产操作系统逼出来了怎么办?不打击吧,眼瞅着这么多人白嫖确实也难受。


但是思前想后,微软决定还是“如打”吧——虽然经常通过和中国有关部门合作、技术升级等方式打击盗版,但也就到此为止了,只能打击一下以盗版软件牟利的贩子们,对于用户一点办法也没有。

其二则是主要原因: 实际上,这一次中国之所以免于冲击,所体现的恰恰就是操作系统完成“国产替代”后的好处——航空、高铁、银行系统早就已经开始使用国产操作系统了,这一次的“蓝屏冲击”,不就是我们追求“国产替代”的原因么?

不谈什么国际大局,不谈什么卡脖子,
供应链问题导致的问题还少吗?

哪个开工厂的没遇到过供应商的幺蛾子?
小零件也就罢了,
对于这些基础设施一样的重要软件,
难道不应该国产替代吗?

前几年很火的“信创”概念,其价值被昨天的这次冲击体现的淋漓尽致。

今年三月,我们就开始调整了 集中采购计算机的配置标准 :华为、浪潮、联想、同方、中国长城、中科可控、紫光恒越七家厂商成功进入供应商名单,而这些硬件制造商背后的系统供应商则是麒麟、统信UOS、 中科方德 这些通过认证的国产系统供应商。


毕竟,长期以来,在中国市场上,国内操作系统厂商的日子都不是特别富裕。但在 信创政策 的支持下,从2018年到2021年,麒麟和统信两家的营收和从1.41亿直接 跳到了18.14亿——这么硬邦邦的经营数据,说明了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国产操作系统在市场上确确实实是销售出去了。

换句话说就是: 国外有“惠普-微软”这条供应链,我们也有类似的供应链。现在他们的供应链翻车了,但好在我们有自己的,所以才不会被他们带着一起翻车。

生态,生态,还是生态

虽然这一次的事件充分证明了操作系统“国产替代”的成效,但对于国产操作系统来说,这其实只是最基础的第一步。

因为衡量一款操作系统的时候,技术当然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 但更加重要的指标其实是生态 ——Macbook的显示屏那么牛逼,苹果系统自带的Pages和Keynote软件也比Office好用太多,为啥MacOS哪怕在海外也还是比Windows市占率低好多呢?


因为苹果在PC操作系统上的生态实在没办法和微软比 ,正如微软在手机上的生态连苹果的脚趾头都碰不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