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学术通讯
学术出版,评论闲聊,读书内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91运营网  ·  DeepSeek100个搞钱思路 ·  昨天  
运营研究社  ·  2元管饱的县城地头蛇,集体打退网红店 ·  3 天前  
91运营网  ·  91运营网vip会员早鸟票抢座ing!!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学术通讯

“85后”的日常阅读 16丨袁先欣:双雪涛、“新概念”与现代主义

三联学术通讯  · 公众号  ·  · 2019-08-05 09:20

正文

对于“85后”来说,最出名的“别人家的孩子”非刘亦婷莫属。好奇去查了一下《哈佛女孩刘亦婷》的销量,2000年当年竟然就卖出了两百万本,2009年出纪念版时,累计销量有260万本。那些没有经历过这个阅读风潮的读者可以从这些数据中感受当年被刘亦婷支配的恐惧。


袁先欣 ,湖南长沙人,清华大学文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助理教授。主要关注中国现代文学、东亚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方面研究。在《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16



“85后”的日常阅读

袁先欣:双雪涛、“新概念”与现代主义


三联学术通讯

你认为阅读是必须的吗?可以想象没有阅读的人生吗?怎样看待父母辈信奉的“知识改变命运”之类的人生格言?


袁先欣

对于一个已经选择了从事学术工作的人来说,说阅读很必要、无法想象没有阅读的生活,既是一个很自然的回答,常常又是一个过于自然的回答。实际上,我也经常在为写论文而翻阅某本书的时候觉得,这样功利化的阅读和写作,和坐在格子间里为老板做excel、ppt好像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相较“知识改变命运”,我自己在少年时代更常面对的一句话,其实是“少看闲书”。 书分“闲”与“不闲”,实际上也就是知识分“有用”与“无用”、“能改变命运”与“不能改变命运”的另一种表达。 那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氛围的最后尾声,高中班上成绩优秀的孩子们大都选了理科,我去文科班时班主任一度很惊讶。


我进入大学时,本科扩招刚开始不久,随后来的是研究生扩招。到博士毕业、开始教书,“知识改变命运”的格言已经被“996”的现实强烈侵蚀。一方面,知识和大学教育曾经许诺的许多未来正在越来越触不可及,另一方面,包裹着我自己的知识和文化生产制度,也越来越变得像某种高级付费服务。这样的时代变迁常常让我有一种错位的感觉。虽然我在大学里选择人文的初衷并不是“改变命运”,但我仍然相信它的“用”是溢出于消费之外的。


三联学术通讯

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全民性的人文阅读与知识性阅读相比,你认为新世纪以来呈现出怎样的阅读状况与问题,未来的趋势又会怎样?


袁先欣

我认为新世纪最大的阅读趋势和状况就是阅读极大程度的消费化。 我刚来北京读大学时是北京私营书店的黄金时代,我们常常是怀着秘密朝圣一样的心情,去偏僻楼宇的二层、地下,或者曲里拐弯的小巷里面,寻找那些不起眼却口口相传的招牌。后来,大部分这样的书店都在互联网和大资本的冲击下倒闭或转型了。


几年前,三联书店曾在我家附近开了一家24小时连锁店,刚试营业我就过去逛了。但有些令人失望的是,这家书店与其说是在卖书,不如说是在售卖某种“生活方式”。这是书店在前些年的倒闭潮之后,跟随台湾“诚品”模式而来的新一轮扩张,附带着咖啡、文创的书店取代咖啡馆,成为年轻人约会和拍照的地方。虽然我得承认,我还挺喜欢这家三联24小时店的咖啡和牛角面包,但我曾数次去那里寻找三联书店自己出版的书而无果,这真是令人扫兴。


三联学术通讯

阅读时间如何分配给不同类型的读物?专业与经典阅读、知识性和趣味性阅读、微 信浏览、网络文学、 漫画绘本、 电影电视等均可。


袁先欣

没有详细算过,大致应该是七三开,70%的时间贡献给了专业性阅读,其他30%的时间会从事些消遣式阅读,其中既会刷网、看电影电视剧,有时候也会看一看网络文学,或者相对严肃但与研究没有直接关系的文学作品。


三联学术通讯

你经历过哪些盛行一时的阅读风潮?其中透露着怎样的时代信息?


袁先欣

前几天刚好跟几个朋友谈起这个话题。 其实我这一代人的童年,大抵都是读着父母书柜里的经典文学作品长大的,中国的是四大名著、《儒林外史》等,外国的是19世纪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为多。而父母的书柜,基本是他们80年代读书时置办下的。奠定我们的阅读基础的,其实还是80年代的文学热潮。


90年代末有过几本风靡一时的书,比如卡耐基成功学、《学习的革命》《哈佛女孩刘亦婷》之类。直到今天,可能主流图书市场上最容易畅销的还是这类所谓成功学。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当时的读者大概并没有意识到。 今天“成功学”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带些嘲讽的名字,但我的同龄人应该都还记得被刘亦婷们所支配的恐惧。前几年有人“扒”刘亦婷进入哈佛的底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久远的“复仇”。


刘卫华 、张欣武 《哈佛女孩刘亦婷》 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作家出版社,2009)。 封面右上角写着“哈佛女孩刘亦婷系列持续畅销260万册纪念版”


不过,对我这代人影响最大、最深远的阅读潮流,我个人认为还是新概念作文大赛。“新概念”其实是使得“80后”真正进入大众视野的一个事件,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人,当时是背负着一个代际的标签进入文坛和出版市场的 。“新概念”的后续,广为人知的是它制造出了一种类型化的、消费性的“青春文学”及其读者群体,但我总觉得它还包含着某些更为隐微的部分,里面有我们这一代人的秘密。


当年,和我一样的中学生,谁没有买过一两套封面上画着苹果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文选》呢?《萌芽》靠着这次作文大赛,突然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刊物,变成了中学生青春书写的“圣经”。韩寒和郭敬明暂且不论,《萌芽》内刊“amazing”上对先锋文学和现代主义小说家的推崇,是我们进大学前接受到的最有“B格”的文学洗礼,并重新塑造了我们经由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培养的文学趣味。 这两年受到文学界注意和讨论的双雪涛和班宇,我很尊敬他们在小说写作中的东北关怀,但在写作和趣味上,我仍然能从他们身上感到某种挥之不去的“新概念”气味(个人感觉,不一定对)。要给这个气味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不太容易, 但我想对先锋文学和现代主义的迷恋可能是一个因素,不热衷于现实主义或类型文学对情节与故事的偏好,喜欢设置叙事技巧,小说中弥漫着某种孤独的、疏离的、个人的氛围,这些因素既是现代主义和先锋文学的,某种程度上,也是“新概念”青春文学的——虽然在程度和品质上,二者有明显的差别。


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百花文艺出版社,2016

班宇《冬泳》,上海三联书店,2018


90年代和20世纪的头十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但当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消费社会的降临。我本人是要过了许多年之后,经由阅读和思考,才感觉到除开我自己的“忧郁”外,当时在我的许多亲友长辈身上的,还发生了多么重大的变动 “新概念”是伴随着这个消费时代的氛围来到的。在比较精致的文学品味上,它跟80年代的先锋文学接续,在更一般的消费式阅读市场当中,它逐渐演变为不同的类型文学。 再岔开一句,我想能够较好地驾驭类型化题材的小说和电影,是80后的长处。但是我也常常怀疑,这同样是我们这一代的局限。类型原本就是文化消费细分的产物,类型规定了欲望的方向及其展开的方式,却很难提供超越类型框架、去重新认识其背后的时代面貌的动力。


三联学术通讯

请推荐一到两部个人受益匪浅的书与今年读到的最满意的新书(品类不限)。


袁先欣

这个说起来有点惭愧,想来想去,真正对我而言成为了“教养”一部分的,大概还是《红楼梦》。今年读的书当中新书不多,我自己最有兴趣的是麦高登(Gordon Mathews)的新书《南中国的世界城:广州的非洲人与低端全球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书还没有看到,不敢置喙。


曹雪芹《红楼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麦高登 、林丹 、 杨玚《南中国的世界城:广州的非洲人与低端全球化》,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9


三联学术通讯

介绍一下影响自己购书的选择因素。除了个人需求与兴趣之外,畅销书榜、各种推荐或者朋友同学之间的口碑分享,对你的阅读影响大吗?可否举例说明?


袁先欣

现在影响我购书的最大因素应该是房子大小吧? 读博士的最后几年就不大敢买书了,因为房间里放不下,于是养成了使用图书馆的良好习惯。最近几年会掏钱买的书,基本都是急用而图书馆又还没有收入的新书,以及一些翻阅率很高的全集文集之类。各种微信公号推荐、朋友口碑分享我都会看看,再决定是不是一定要买。


推荐阅读


所有吞掉黑夜的声音


丨袁先欣




所有吞掉黑夜的声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