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平衡,而是你无悔的选择。你可以摆出假动作,但拗不过内心的优先级。
文◈思小妞(公号ID:sixiaoniu523)
前几期《奇葩大会》上,蜜牙CEO 刘楠分享了自己的职场经历:
我和5个男性CEO一起参加论坛,主持人问第一个人,“你是怎么做用户增长的?”问第二个人,“你是怎么做利润的?”到我这里,“你怎么平衡工作与生活?”……
似乎女性天生就只能有工作没生活,有生活没工作。
Facebook COO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的《向前一步》,有一个观点为人津津乐道,那就是雪莉在面对“事业和家庭该如何平衡”这个世纪难题时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女性完全可以拥有事业和家庭,“当女性需要在工作上发愤图强时,男性就需要在家里发挥更大的作用。”
无独有偶,前洛杉矶副市长、全球顶尖人力资源公司海德思哲(Heidrick & Struggles)负责人陈瑜也在《30岁前别结婚》这本书里传达过类似观念。她38岁时和老公相识、结婚,“为了这本书的写作,我暂停了猎头的工作,于是老公一力支撑起了全家的生活。”
女性努力赚钱、用心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非是想摆脱社会对 “女性身份”的偏见与束缚。讽刺的是,如果想要取得工作和家庭平衡,女性还是得“依靠”男人。这不禁让人怀疑,真的存在“平衡”这回事么?
“女性,要追求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是个伪命题
其实,在追求工作和家庭平衡这件事上是不该有性别之分的。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给这件事打上女性专属的印章,甚至身为女性我们自己都非常热衷于去讨论这个问题。在我们努力追求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时,把“工作和生活平衡”冠名以“女性”,无形中是给自己挖了个“歧视”的大坑,好像无法平衡工作和生活是女性才有的问题。
如果你追求的“平衡”是能够按时上下班,既不耽误结婚纪念日和孩子的家长会、又不错过公司的每一个重要项目和决策,工资和升迁每年都不落下,工作时能高效专注8小时、下班后能把工作邮件和老板、同事的微信完全从生活里剔除,这样完美的平衡,对男性来说,同样不存在。
我的前同事YF家里有个刚上小学的儿子。在没娃前他和媳妇的二人世界过得无比滋润,逮到节假日不是胡吃海喝就是周游列国。老婆生产后休完产假就继续回去上班了,因为她是公司团队领导,不可能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家庭和孩子身上,而YF作为新时代的开明老公也支持老婆在职场打拼。
即使俩人提前协商好了分工,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好多“意外”让YF焦头烂额。
比如,儿子的幼儿园要求父母参加亲子活动,老婆出差在外,YF只能放弃好不容易盼来周末的懒觉一大早带着孩子去玩儿泥巴;再比如,前不久YF正开会呢,接到学校打来的电话,说儿子和别的小孩打架,需要家长到场来“接受教育”,老婆正在见客户,YF只能厚着老脸,再次和领导请假。
根据数据显示,“190个国家的政府首脑中,只有9个是女性;在全球所有议会成员里,只有13%是女性;在大型公司里,最高管理层女性人数最多不过15%或16%。”
这意味着更多男性把时间花费在了工作中,家务、孩子的功课、周末节假日的“丧偶式”休闲方式则留给了另一半。
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双职工家庭中,90%的在职母亲对其生活感到满意,相同条件下,男性感到不满的数量是女性的两倍。”
“女性追求工作和生活平衡”这个问题显然被夸大了,这是属于全人类的问题,不该只让女性来背这个锅。
人生真的很难做到兼顾且双优。提倡“平衡”本身就是为了解决别的压力而新产生的另一种压力。无论你是工作狂,还是没有加班的职业人,在他人印象里,要么你就是有成就但没性生活的孤家寡人,要么你就是不被上司和同事信任的职场混混。
重要的不是平衡,而是无悔的选择
可追求平衡是人类的爱好之一,看到天平处在同一水平线我们的内心才会有成就感。于是,职场研究者、成功人士都在不遗余力地宣扬一些方法论,比如伦敦大学学院商业心理学教授托马斯(Tomas Chamorro-Premuzic)就曾提出要“融合”而非“平衡”生活和工作。
因为这个社会是“工作狂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我们之所以觉得没有平衡感是因为正在做着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不愿意甘之如饴地投入。托马斯教授在研究中指出,“抱怨工作与生活之间没能很好地平衡,这不过是一种自我放纵的行为。”
就这样,生活和工作失衡的矛盾转变成了“工作需要更加投入和努力”、以及是否应该“重新进行职业选择”这些问题,我们还是没有找到如何把生活和职业照顾周全这个难题。
作为职场人士,我想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放弃追求平衡。
即便是女超人也有拯救地球而冷落爱人的时候,何况你我皆凡人。无论你是选择成为工作狂、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贤妻良母,做出选择后坚定走下去是关键。世上没有那么多“既要……也要……”、“如果……就好了”这样的美好愿景。
重要的不是平衡,而是你无悔的选择。你可以摆出假动作,但拗不过内心的优先级。
其次,如果你尚且单身,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是一件划算的“买卖”。这样你才能在有朝一日面对因为家庭原因而要选择减轻甚至放弃职场投入时做出更理性的判断:用工作成就换取家庭幸福到底值不值得?以及,即便曾为了婚姻和家庭牺牲折损了自己的职业价值,但因为曾经在职场拼尽全力,所以还有重回战场的资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