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3岁女孩被碾身亡背后:危险的个体校车 ·  昨天  
新周刊  ·  3元自助早餐,杀疯了 ·  2 天前  
新周刊  ·  我等了7年的男人,回来了 ·  5 天前  
新周刊  ·  9.1分!中国电影终于有了《好东西》 ·  5 天前  
单读  ·  写作中的反抗,就是拒绝接受现实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王小波与逝去的90年代:四月是一个残酷的月份|“LIFE+”演讲全记录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4-27 21:55

正文



王小波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也是一位浪漫骑士、游吟诗人、一位自由的思想家。王小波逝世20周年之际,《三联生活周刊》旗下新媒体品牌“松果生活”联合梅赛德斯奔驰,于4月11日19:00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以“王小波与逝去的90年代”为主题举办“LIFE+”生活家演讲。

“LIFE+”生活家演讲

回溯王小波与逝去的90年代

点开视频,观看全程演讲

👇


活动邀请社会学家、性学者李银河,作家、学者梁鸿,文化学者杨早,剧作者、文学批评家李静作为嘉宾,从王小波的亲人、朋友与文学研究者的不同角度,在他离开20年之后追溯王小波时代,回顾他的文字魅力与思辨乐趣。

“LIFE+”演讲对谈现场


“LIFE+”生活家演讲

回溯王小波与逝去的90年代


王小波作为中国富有创造性的作家之一,其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之余不乏理性精神,被称为“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最彻底的反讽刺”。


从早年作品《三十而立》、《绿毛水怪》中的显露的趣味、放逸和力量;到十年雕琢的圆润之作《黄金时代》既回环往复寄寓幽深、又轻逸自如随意往来的劲头。即便是多年后,王小波的文字依然保有水晶般的光辉,散发着独有的光芒,熨贴我们的灵魂。


如今,这残酷的四月已近尾声,我们重拾那次演讲里各位嘉宾的话,回顾王小波的回忆,唤醒和启示。



活动主持人 | 陈鲁豫


如果我的人生是一个建筑,文学应该在地下一层,听起来很不重要、不起眼,但它却是搭起一切的基础。而王小波的文字,好像是在我的地下一层里面,扔了一些很奇怪的东西,他们有着无坚不摧的破坏力,但是又有着超强的愈合力、唤醒能力。


昨天,我和一个90后的小朋友聊天,我们俩就讨论王小波。他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有意思的比喻。他说王小波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树洞,是他隐藏、吐纳、消化所有忧伤、不安全的地方,是他一个非常安全的精神基地。


鲁豫在演讲现场


在王小波的笔下,有一个一个奇葩式的人物,好像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但是每一个人都绽放出了一张笑脸,他笔下所有奇怪的男男女女,在文革的背景下,上演着一出一出很荒诞的剧。好像他们的人性都低到尘埃,可是在那样的土壤当中,我们能够看到,他们结出了一朵一朵爱情激情的花,在其中最终又结出自由的、理性的果。


读的时候你感觉不到,可是你回去琢磨一下,在你人生的每一个关头,在你精疲力尽的时候,也会有那个陈清扬,会有那个王二突然跳出来,给你供氧。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恒久不变的人性的魅力,和它意义的所在。很多时候在你读的那个时候,在你经历的那个时刻,你是不明白的,你是找不到答案的,不要着急,因为时间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东西。


鲁豫在演讲现场


时间也很诡异,我至今仍然没办法相信,此时此刻站在这个台上的我,已经比20年前离开的王小波,还要大两岁了,但是我仍然参不透生死,我还是不明白死亡。我惧怕死亡,我觉得死亡、离去,对于活着的人是多么的残忍和不公平。如果你要从死亡当中找到一点点正面的、积极的、能够安慰我们的意义,那就是死亡能够在一瞬间,把可能转瞬即逝的美好凝固住,定格在那里。


因为20年前很早的离去,他把很多美好的东西就凝固在那里,从他的文字当中,我们能够读到一个幽默的、才华横溢的,也是一个很深情的、很纯情的王小波。



社会学家、性学者 | 李银河


三岛由纪夫在《天人五衰》中写过一个轮回的生命,每到18岁就死去,投胎到另一个生命里。这样,人就永远活在他最美好的日子里。他不用等到牙齿掉了、头发白了、人变丑了,就悄然逝去。小波就是这样,在他精神之美的巅峰期与世长辞。


在中国的文坛上,多有让人昏昏欲睡的文字,让人尴尬无比的文字,让人心境变得猥琐龌龊的文字,而小波的文字像一股清风,为人带来欢乐,带来纯粹,带来哲思。


小波的文字极有特色。就像帕瓦罗蒂一张嘴,不用报名,你就知道这是帕瓦罗蒂,胡里奥一唱你就知道是胡里奥一样,小波的文字也是这样,你一看就知道出自他的手笔。


李银河在演讲现场


读过他文章的人可能会发现,他特别爱引证罗素,这就是所谓气味相投吧。他特别崇尚宽容、理性和人的良知,反对一切霸道的、不讲理的、教条主义的东西。我对他的思路老有一种意外惊喜的感觉。这就是因为我们长这么大,满耳听的不是些陈词滥调,就是些蠢话傻话,而小波的思路却总是那么清新。


我常常觉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天真烂漫嘴无遮拦的孩子,他就在那个无比庄重却又无比滑稽的场合喊了那么一嗓子,使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继而露出会心的微笑。后来,这批人把这个孩子当成宠儿,并且把他的名字当成了他们互相认出对方的接头暗号。


李银河和嘉宾梁鸿、李静、杨早及主持人陈鲁豫合影


这二十年也许是中国人物质生活上变化最快的二十年,但却肯定不是我们精神生活上变化最快的二十年。当然,我们有了互联网,有了几亿网民,这是小波在世时完全没有过的新鲜事物。


但是,人的精神生活却或多或少还是老样子。所以小波的许多话题不但没有过时,有的甚至还很前卫。记得当年有一位专门研究先锋艺术的意大利电影人采访过小波,同批被采访的人中有崔健、金星等人,可见他是把王小波当作先锋艺术家来看的。时至今日,王小波的思想、他的艺术还是前卫的。什么时候,他的思想成为人们的共识,不再显得前卫,中国才真的进步了。




文化学者 | 杨早


王小波被某评论家称为“文坛外高手”,这个“外”字,不仅仅是说王小波不是从作协、期刊、评奖这一套体系里成长起来的作家,而是准确地表达了“王小波在我们的阅读经验之外”这个结论。


现在回首20年前,1997年,有两位在这一年去世的作家,都有着标杆般的意义。一位是5月16日去世的汪曾祺。另一位就是比汪曾祺小32岁,却比汪曾祺还早一个月去世的王小波。在我看来,他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外星人,他凭一己之力,重续了,也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当代小说的狂欢传统。


杨早在演讲现场


“狂欢传统”本来源自西方中世纪文艺复兴的民间诙谐文化。比如拉伯雷的《巨人传》,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以近乎疯狂的想象、夸张与戏谑,构建一个奇妙而陌生的叙事世界,其中饱含隐喻、反讽与双关。


只有王小波,喜欢唐人传奇和卡尔维诺的王小波,能够将“狂欢传统”一直贯穿在他的写作之中,并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除了给李银河老师的情书,王小波从不一本正经地叙事,好好说一个故事不是他的追求,和唐代文人一样,他追求的是,怎样把一个故事讲得更复杂,更有趣。


杨早在演讲现场


而我们身处的时代,早已不再像九十年代那样,多数人还一本正经地信仰着精神的力量。我们这个时代最不缺乏恶搞,用恶搞消解各种价值,直到大家都变成均一的十元货。


但恶搞不是狂欢。恶搞永远无法超越被恶搞的对象,其极致,也不过以与对象一样的无聊,挑落对象头上华丽的冠冕,为自己和旁人出一口恶气。恶搞式的喜剧表达,只不过如鲁迅所说“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固然是一种觉世的方式,但恶搞的对象一消灭,恶搞自身也便消亡。我认为,如果谁想要留下一些超越恶搞,抵达狂欢的作品,还得向王小波学习。




作家、学者 | 梁鸿


1990年代是一个什么时代?用王小波小说《万寿寺》中的一句话最为合适:“一切都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对于中国生活而言,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走向庸俗”甚至具有某种解放性,因为在这之前,中国人太不庸俗了,每个人都是“伟光正”,没有微观的、个人的生活和自由,没有身体,只有集体和大是大非。但是,到了1990年代,随着大环境的开放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当世俗生活被奉为至上并成为一种普遍追求时,出现了过于物质化的现象,拜金,犬儒,自私,公共精神匮乏,甚至,可以说,智识匮乏。


梁鸿在演讲现场


王小波小说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流,让我们看到一种挣脱束缚的自由和反抗的决心。反抗的不是体制、政治,其实是你自身。你对自身的认知有多深。王小波去世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并非是作家怪圈,而是他作品本质的特性决定的。


个人性。个人性里面包含身体。身体是你自己的,即使如何压制依然保持自己顽固的感性。这一感性是你自身提供给你的直觉。也是常识。如果我们忽略这一直觉和常识,那我们的生命也将枯竭。


杨早、李静、梁鸿在后台


自由精神。自由精神来自于对个人性的充分认知。


有趣,有趣是对个人性的肯定,所谓有趣,是因为有自己的个性,有观点,有智慧。


想象力,充分呈现文学的美。语言是语言,又不只是语言。对语言的使用其实也是一个人心灵状态的呈现。




剧作者、文学批评家 | 李静


初读王小波,是在1994年,当时我正在北师大读研究生,是个紧张不安、特想寻求意义归宿的“九十年代青年”。有一天翻《东方》杂志,发现有个作者跟北宋的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重名,就好奇地看了下,这一看,就放不下了,有一种醍醐灌顶、找到了“精神导师”的感觉。


那种从其他作家和学者那里很难看到的自由、成熟而强健的人格,从这篇随手写出的杂文里不经意地散发出来,吸引了我,一个二十出头就活得不耐烦的年轻人。


李静在演讲现场


1995年,我到一家报社实习,终于找到了一个同时采访王小波和李银河老师的机会。李银河老师身材小巧快言快语,王小波老师身材高大低调害羞。当时有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我问王老师的看法,他说:“我喜欢追求真理,因为真理最终是简单、有趣而且新奇的。有些人把又复杂又呆板的道德教条叫做真理,我不能同意。” 明确表示对这场讨论泛道德化倾向的不以为然。


第二次采访他,是专门请他谈谈自己的经历和写作经验。他只用几分钟就谈完了自己,看我期待没能满足的神情,他说:“我的大半生经验用不了一个上午就能讲完。我不大会讲这些。”后来聊起我们都喜欢的莎士比亚和卡尔维诺时,他的话才如滔滔江水。他说:“他们的作品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让我感到人世无限美好的东西。作家的责任,就是创造出这样的东西来,别的都不值一提。” 他的文字自由不羁个性张扬,他的人却心怀敬畏毫不自恋,跟如今只要一开口就满怀崇敬地“我我我”的精英们迥然不同。


李静在演讲现场


在大的方向上,王小波给我的启示是:有一种想象力,不是由具体的生命经验驱动的,而是由抽象的思想本身驱动的。这里所谓的思想,不是现成的哲学论述,而是作家对自我、时代、世界以及自身文化传统的独特的、整体性的回应。这种回应不是结论,而是无解的困惑,它驱动作家的想象力去建造一个象征的世界,并衍生其中的人物和故事——这种人物和故事摆脱了自然形态,而更带有变形的“人造”色彩,但其中流淌的情感却是丰沛自然的。这是一种杂糅的后现代写作手法,但支撑它的却是关怀个人价值与自由的现代人文主义思想。这一写作道路,是王小波回应现实和历史所作出的选择,它给了我受用终生的启发。



!!!松果今日赠书时间!!!


NO.1

NO.2


NO.3



NO.4



✍️

在松果生活此篇文章

👇

“李银河:四月是残酷的四月”留言区写下

 你对本次

“LIFE+”生活家演讲的感受

我们将从中选取20位用户

随机赠送上述4本中的一本

截止时间:5月2日12:00AM


⚠️

!敲小黑板!

除了福利还有更好的活动预告哦

👇

5月27日,三联生活周刊·松果生活将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举办LIFE+生活家演讲诗歌专场,从古诗、现代诗、诗歌词曲等各个维度,聊聊那些缱绻的情意与永恒的静谧,邀您一起感受诗歌之美


- END -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松果生活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