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
2027
年,全球真正私有云(
True Private Cloud
,
TPC
)市场将达到
2624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29.2%
;同时,
TPC
市场的增速将超过公有云
IaaS
市场增速;而本地部署的
TPC
市场将以
32.5%
的增速达到
1760
亿美元。这是美国市场调查公司
Wikibon
于
2018
年
8
月发布的最新预测。在
2017
年,全球
TPC
市场增长了
55%
、达
203
亿美元,
TPC
市场为公有云
IaaS
的
40%
,并以超过
IaaS
市场增速
50%
的速度增长。
什么是
TPC
真正的私有云呢?
Wikibon
的解释是:在企业
IT
领域提供真正类似公有云体验的私有云,这至少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基于超融合系统(例如
Dell EMC VxRail
、
Nutanix
、
HPE SimpliVity
、
VMware vSAN
等)形式的高度自动化以及本地计算资源高度池化管理,另一种是托管私有云管理服务(例如
IBM Softlayer Private Cloud
、
Rackspace Private Cloud
等)。
在
TPC
市场中,
VMware
是第一大私有云解决方案供应商,在
2017
年基于
VMware
的私有云产品和解决方案占市场总份额的
24%
、达
25.94
亿美元,远超第二大私有云解决方案供应商
Nutanix
的
14%
市场份额。
2018
年是
VMware
成立
20
周年,在
2018
年
8
月底举办的
VMworld 2018
上,
VMware
展示了一系列连接私有云、公有云、传统
IT
的解决方案,全面强化第一大私有云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地位,为未来
20
年打下了新的基调。
什么是真正的私有云
想要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私有云,且看
Wikibon
对于什么不是真正私有云的举例:一种是融合系统,但只有有限的编排和自动化水平;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即自集成了多家供应商技术的私有云或融合系统,就像把
VMware vSphere
或微软
Hyper-V
安装到新的
Dell EMC
或
HP
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中,同时采用了思科的网络解决方案以及打包的编排和自动化管理,这种技术组合被称为“虚拟化”而非真正的私有云。
真正的私有云,首先是可以把所有的技术所组成的基础设施当成一个单一管理对象,而不是分别管理不同技术厂商的技术或产品。其次,真正的私有云不仅把所有的产品和技术都整合到一起,还包括价格、灵活性和服务广度等都要整合在一起。用户可以把整个私有云当作一个单个供应商,就像与单一公有云供应商打交道那样,通过单一接触点就可以完成采购、支持、维护和升级等全生命周期过程。再次,真正私有云的使用和消费方式,可以像公有云那样自助式的按用量付费,也可以支持长期的合同。
Wikibon
认为
TPC
真正私有云将是整个云增长和创新的中心。真正的私有云,提供了与公有云几乎一样的体验,由真正的私有云与公有云所组成的混合云,才能支撑企业工作负载的任意“飘移”。未来,几乎全部企业
IT
将由
SaaS
和
TPC
所组成的混合云所垄断,同时公有云
IaaS
将扮演与应用交互和大数据服务的重要角色。随着企业应用越来越基于多云以及跨云的网络,如何能够更好的穿越云边界,将成为新的云产业趋势。
Wikibon
强调,尽管可以采用云网关的方式,但如何在不同云之间提供对应用的端到端支持的压力将极大化。在
2018-2019
年,以数据库为中心的操作型应用迁移,将十分困难。
Wikibon
特别强调,如果要现代化高价值的操作型应用,必须要在架构上与公有云保持一致或兼容,这样才可以更容易地被重新部署到公有云中,而这正是对真正私有云的要求。
第一大私有云供应商
根据
Wikibon
对于真正私有云的种种定义,
VMware
位于该领域的全球第一大供应商,说明
VMware
已经成功完成了从企业虚拟化软件供应商向私有云软件及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转型。在
VMware 2017
年报(
2018
财年)中,指出:今天的
VMware
正持续不断拓展计算虚拟化以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通过软件定义数据、混合云和终端用户计算三大产品线的协同,以解决企业跨私有云、复杂多公有云、多设备环境的
IT
资源管理挑战。
VMware
今天已经不仅是服务器虚拟化(即计算虚拟化)的技术供应商。在
2018
财年中,虽然
VMware
的
vSphere
服务器虚拟化软件许可收入十分强劲,但
VMware
主要的软件许可收入已经来自服务器虚拟化之外的广泛的软件及解决方案。特别是混合云软件及解决方案,允许企业为所有应用实现跨云一致的部署模型、安全策略、可视性及治理,无论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无论底层是云、硬件平台还是虚拟机,都可以自由在多云环境中创新和交付应用。而
VMware
相应的软件涉及:
Cloud Foundation
、
vRealize
云管平台以及一系列云服务。
VMware在多云时代的混合云策略是:持续在私有云环境中拓展计算虚拟化之外的软件与服务;把私有云向公有云扩展;在不同公有云之间实现安全的、端到端的连接。VMware CEO Pat Gelsinger近年来多次强调,VMware在云时代的愿景就是实现连接所有云和所有设备的数字基础设施,通过应用程序让企业可以在全球服务自己的客户。在这样的愿景下,VMware不余遗力地向多云环境下的新企业IT基础设施软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
首先,
VMware
的
Cloud Foundation
提供了统一的云化基础设施,这包括了
vSphere
服务器虚拟化、
vSAN
存储虚拟化、
NSX
网络虚拟化以及
vRealize
云管平台的软件解决方案,能够实现基于
VMware
技术的软件定义数据中心。其次,
Cloud Foundation
还可以让
VMware
的合作伙伴构建基于
VMware
技术的托管云服务,这就是
VCPP
(
VMware Cloud Provider Program
,前身为
VMware vCloud Air
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最突出的就是与
AWS
合作的
VMware Cloud on AWS
。
2017
年
8
月的
VMworld
上,
VMware
推出了
VMware Cloud on AWS
,随后很快扩展至多个国家和地区。
VMware Cloud on AWS
作为被
AWS
托管的
VMware
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让企业可以方便而无缝地从本地数据中心迁移至云端,而无需重构整个解决方案,同时还可以享受
AWS
的多种云服务。
VMware Cloud on AWS
还让企业有了一个经济高效的灾难恢复解决方案,可提供基于
AWS
的动态资源扩展,满足恢复时间目标的要求。
Stagecoach
的反馈比较典型。
Stagecoach
是英国领先的公共交通公司,拥有超过
11
,
000
辆列车和公共汽车,每天运送乘客达
300
多万名。
Stagecoach
集团首席信息官
Lesley Ashman
表示:“借助
VMware Cloud on AWS
,我们通过多可用区部署平台获得了更高级别的敏捷性、扩展性和弹性。利用一致的基础架构和运维模式,
VMware Cloud on AWS
降低了我们把业务关键型应用迁移至云端的风险。”
在
VMware Cloud on AWS
的基础上,
VMware
在
VMworld 2018
上宣布了
VMware Cloud on AWS
的反向工程
Project Dimension
,即在企业的私有云环境中实现类似
VMware Cloud on AWS
的体验。
Project Dimension
把
VMware Cloud on AWS
带入到企业的私有云环境中,在之前已有的
HCI
超融合基础设施及
vRealize
云管平台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
Cloud Control Plane
云控制面板以及之上的数据中心整体运维,特别是运维亦由
VMware
负责,这样就基本实现了
Wikibon
定义的真正私有云。
除了
Project Dimension
,在
VMworld 2018
上还宣布了
AWS RDS on VMware
,即把
AWS
的关系型数据托管服务
RDS
带到基于
VMware
技术的私有云环境中。
Amazon RDS on VMware
可自动执行数据库配置、系统运维和数据库修补、备份、时间点恢复、存储和计算扩展、实例运行状况监控和故障转移,企业也可通过
Amazon RDS for VMware
实现低成本、高可用性的混合部署、
AWS
数据库灾难恢复、
AWS
云中的
Amazon RDS
读取副本以及
Amazon Simple Storage Service
(
Amazon S3
)内长期数据库归档等。
更重要的是,
AWS RDS on VMware
解决了以数据库为中心的操作型应用的迁移难题,由于
VMware
私有云和
VMware Cloud on AWS
公有云之间都是
AWS RDS
托管数据库,就可以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实现无缝的数据库应用迁移及连接。
一云管多种IT资源
2016
年是
VMware
的转型之年,当时
VMware
的核心计算虚拟业务已经占到全球市场的
80%
。在这样的一个市场份额基础上,再往上发展就有一定的困难了,所以说
2016
年是一个转型年。
2016
年
Pat Gelsinger
访华时曾提出:云计算是新硬件。
云计算是新硬件,这句话在
2016
年时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如今到了
2018
年
VMware
推出
Project Dimension
就可以很清楚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过去,
VMware
的虚拟化对象是
X86
服务器;如今,
VMware
的新的虚拟化对象,是数据中心。如果把一个数据中心看成是一个虚拟硬件的话,那么
VMware
的任务就是把它纳管到整个企业
IT
资源中。这就是
VMware Cloud Services
。
在
VMworld 2018
上,
VMware
推出全新增强的
VMware Cloud Services
,帮助云运营、开发运维、安全性与合规性团队更好地跨云管理云成本、运维、安全性与合规性。
VMware Cloud Services
是在
VMware vRealize
云管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和交付的一套完整的
SaaS
服务,用在原生公有云与私有云间,以统一方法应对运营挑战。通过这个综合性云运营平台,企业将能更有效地在云端管理、保障与运行工作负载,更好的创造价值、提高业务绩效并降低风险。
新的
VMware Cloud Services
包括:全新云自动化服务
VMware Cloud Assembly
、
VMware Service Broker
与
VMware Code Stream
,全新云配置安全性与合规性服务
VMware Secure State
,以及增强的
Wavefront by VMware
等。其中,
Cloud Assembly
可在所有云中交付统一的计算资源配置,
IT
与云运营团队可根据开发运维原则编排并加快基础架构及应用交付,获得类似通过原生公有云而配置资源的体验。
Code Stream
则实现了代码与应用发布流程自动化,集成了流行的开发工具,在
VMware
私有云、
VMware Cloud on AWS
以及原生公有云之间,让企业更快速地发布代码与应用并缩短修正问题的时间。
而
Wavefront by VMware
是一个云原生监控与分析平台,可让开发运维团队、开发者,以及站点可靠性工程团队即时了解高分布式
web
应用的性能。此次
Wavefront
更新添加了新的增强功能,包括:可从运行
100
,
000
个容器的环境中提取、分析和可视化指标数据;全面支持
Kubernetes
的性能监测;无服务器应用监测等。
简而言之,新的
VMware Cloud Services
增强了以云数据中心和本地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企业数字基础设施的自动化运维水平。而在
VMworld 2018
上,
VMware
还进一步宣布了
Project Magna
,即自治的数据中心。此前有
Oracle
提出自治的数据库,而
VMware
提出的自治数据中心,同样也是采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方法,让整个数据中心高度自动化、自治化,甚至有一天可能达到无人值守的水平。
一个
VMware Cloud Services
管理所有的企业本地计算资源、云计算资源,还要加上边缘计算资源,这就是
VMware
的新企业
IT
基础设施愿景。
VMware
在
2018
年初推出了物联网产品
VMware Pulse IoT Center 1.0
并在
4
月推出了全新
2.0
版本,
Pulse IoT Center 2.0
以全新的架构可以管理
5
亿
IoT
设备,而
Pulse IoT Center
是基于
Project Dimension
这个新的计算资源“虚拟化”管理方式。换句话说,
Project Dimension
提供了从企业本地数据中心到云计算数据中心再到边缘计算节点的完整的端到端的数字基础设施自动化运维管理。
为了强化跨多公有云的管理能力,
VMware
在
VMworld 2018
上宣布收购
CloudHealth Technologies
公司,
CloudHealth Technologies
拥有超过
3000
名全球客户,可在
AWS
、
Microsoft Azure
和
Google Cloud
间提供云运营平台,帮助客户分析和管理本地公有云的云成本、使用情况、安全性和性能。
CloudHealth Technologie
的云运营平台已经是多家
Managed Service Providers
(
MSPs
)云管理服务商的公有云管理平台。
加上此前在
2017
年
11
月收购的软件定义广域网公司
VeloCloud Networks
,
VMware
已经在由企业本地数据中心、云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节点所组成的完整企业数字基础设施上,发展了完整的“虚拟化”管理软件解决方案,让企业可以把这些复杂的
IT
资源全部统一纳管到一个控制面板下面,并向上支撑企业的数字应用。
面向未来的新
20
年,
VMware
在今天已经完成了完整的产品布局,从真正的私有云视角为企业交付了统一纳管多种计算资源的新
IT
基础设施。更为重要的是,全球未来十年的真正私有云市场就将达到
1760
亿美元水平,再加上托管私有云市场,整体将达到
2624
亿美元水平。考虑到今天的
VMware
才刚达到
600
亿美元市值,那么未来十年即将到来的
2624
亿美元市场将足以再造一个新的
VMware
。
无怪乎
VMware CEO Pat Gelsinger
为了给
VMware 20
周年献礼,在自己的手臂上刺青:
VMware
。未来
20
年,仍有足够的空间,让
Pat Gelsinger
在
VMware
继续工作下去。
“我每次出差经过机场,都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机场里各种云计算广告,不是智能大脑、奥林匹克、量子计算,就是企业赋能与生态。而回到公司,听到客户在抱怨的话就瞬间回到了人间:‘我们的业务有波动,请问你们那边有什么事情吗’;‘云平台太多了,有阿里、腾讯,还有UCloud,每个都要运维去适配’;‘你们的中间件设计得不符合我们的使用习惯啊’。我每天都在处理大量这样的问题,两厢比较,我感觉好像做了假的云计算。”
UCloud高级副总裁贺祥龙在2018年5月15日的Think in Cloud 2018(以下简称:TIC 2018)峰会上如此表示。每年的TIC峰会由国内最大的独立云计算服务商之一UCloud举办,在IDC于2017年11 月发布的2017 年上半年中国公共云 IaaS 市场份额调研结果中,UCloud以5774万美元营收排名第五、占中国公共云IaaS市场份额 5.5%。
创业
6
年来,
UCloud
从一家十几人的创业团队,成长为拥有超过
8
万用户、间接服务用户数量超过
10
亿的中国云计算领军企业,部署在
UCloud
北、上、广、深、杭等
11
地的线下服务站及全球
24
大数据中心的客户业务总产值逾千亿人民币。凭借自主可控的研发价值观以及以“用户的需求就是下一个产品”的产品观,
UCloud
实现了“
500
人研发团队、几十项知识产权、
100
款独立产品”的成绩,赢得了云市场独立话语权。
2018
年,在云计算进入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深水区时,
UCloud
再次提醒业界:云计算没有想像中那样美好,大量基础问题仍未解决,在
BAT
之外仍有选择。
现实很骨感
“做云计算这几年的感受很深,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我在
2014
年刚开始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非常火。那时候我出去讲,我是做云的。别人说,哦!现在我出去开会,说是做云的,别人会说,哦?那个眼神你懂的。”贺祥龙曾就职于腾讯,负责腾讯全平台的运维管理及资源调度,
2014
年加入
UCloud
。
通过这几年深入开发和推广云计算,贺祥龙对云计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深有体会。尽管现在人工智能、区块链、
VR
、
AR
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但是,这个世界也是变化很慢的,我们看到很多基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很多
IT
资源的浪费都触目惊心。很多用户还在抱怨云的各种各样不好,还有大量工作要去做。”
众所周知,云计算是一个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
IT
资源重组和消费的新方式。而
UCloud
的产品观为“用户的需求就是下一个产品”,在实际研究用户需求和开发产品时,
UCloud
把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推进到了极致。
贺祥龙表示,
UCloud
按照客户规模体量、上云需求、技术能力将云服务用户归结为小型、中型、大型和超大型四类,对应云计算的四个真相。对于这四个真相,
UCloud
则按需提供包含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专有云在内的全局解决方案。
四个真相
关于云计算的四个真相,那就是缺人、不适配、太贵、拒绝公有云。
首先是缺人。即第一类客户,技术弱、用云量小,典型代表是初创公司,“上云就是三件套
——
主机、带宽、
IP
”。
贺祥龙有一次去拜访一个客户
CTO
,该
CTO
在谈话一个小时之内出去了三次。做什么?开主机。这位
CTO
说,公司没有运维,因为涉及到钱的原因,只能由他自己兼管。因此,这类型客户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和产品,而是缺人、缺工具。针对这类型客户,
UCloud
主打的就是具有强运维能力的工具化产品。“运维的工作重点无非是:变更、部署、故障处理、发布,这几件事情我们完全可以帮助用户做成标准化的工具。“此外,
UCloud
还尝试提供运维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以减轻这类企业的缺人手问题。
其次是不适配。即第二类客户,技术强、用云量中等,典型代表是中型互联网客户。他们有专职的运维团队,研发人员一般在
100
人左右,云上消费差不多在每月几十万到一百万人民币之间。贺祥龙表示,这类客户使用的产品种类就很多了,特别是对
PaaS
类产品有强需求。但这类用户需要云服务商的
PaaS
来适配自己的使用习惯和场景,而不是反过来。
UCloud
针对这一类的需求,开发了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例如,
UCloud
即将发布的“海象”产品。对于云缓存服务
Redis
来说,一旦数据量很大后会导致
Redis
的费用急剧上升,而基于内存的
Redis
是非常昂贵的。因此
UCloud
针对热度不太高的数据采用
NVMe SSD
盘存储,马上可以把
Redis
的费用降低三分之二。另一个例子是即将推出的“
DB GO
”,当前很多公司都缺
DBA
人才,在优化数据库的时候就会比较头痛,而
UCloud
把一个诊断中间件附在数据库上,帮助客户诊断数据查询慢的原因或是性能有问题的地方。“
DB GO
,从字面意思上讲,就是让
DBA
走开、不需要
DBA
的意思”,贺祥龙笑言道。再一个例子是“灯塔”产品,主要帮助客户做业务监控,对应同时间发生的底层网络、主机的波动,以便快速定位故障。
第三是太贵。即第三类客户,技术强、用云量大,典型代表是大型互联网客户。此类客户的月用云量一般超过
1000
万人民币。“我有一次听到客户跟我抱怨,说你们太贵了。听到这种话的第一反映是,客户是要折扣吗?仔细一听他是这么计算的:买一台服务器才几万块钱,
3
年折旧下来摊到每个月才
1000
到
2000
块钱,而租多台云主机拼成一台服务器算下来贵多了。”
这个计算从云服务商的角度考虑是不合理的,因为云服务商要考虑空置率,也要摊分平台成本、研发投入等等,单纯比较折旧对云服务商是不公平的。但后来贺祥龙反思
了一下,其实用户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云给客户带来的便利是弹性可伸缩,但当一个客户对云计算的月消费超过1000万的时候,一定有一部分用云量是固定的,他抱怨的其实是有一部分资源是拿弹性的钱支付固定的开支,这就是UCloud的托管机柜服务的由来。也就是可以在UCloud的公有云数据中心里以私有云方式托管客户的机柜,形成公有云里的私有云,还附带统一的管理工具平台,这样就以固定成本方式解决了客户的固定用云需求。
第四是拒绝公有云。即第四类客户,技术弱、用云量巨大。典型代表是传统企业客户,特别是国企。由于对数据等信息有保密要求,他们暂时对公有云服务是拒绝的。对于此类客户,UCloud开发了专有云解决方案UStack。与市场中其它专有云解决方案相比,UStack的特点一是支持6到6000节点的弹性伸缩。“你们会问,为什么是6台起步?国企很有钱,好歹得搞几十台吧?实际上,国企最开始投入的时候都很谨慎,50台服务器就得到集团老总那一层审批了。另外服务器作为国有资产,投资保护的责任也很大。”因此,UStack可以做到6台服务器就能搭建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专有云服务。而且UStack原生于UCloud公有云平台能力,本身也经过了UCloud 8万客户的海量运营检验。另外,UStack也提供了计费系统、CRM系统等,实现了与公有云一致的体验。
BAT之外的空间
对于
UCloud
这样的独立第三方云服务商来说,生存空间就在于对客户需求的精细化把握及更加贴近用户的服务。前面提到四大类型客户以及
UCloud
相应推出的解决方案,就已经说明了贴近用户需求的产品开发与服务十分重要,不论是公有云中的托管机柜服务还是
6
个节点的专有云方案或是直接提供运维人员的
24
小时服务,
UCloud
都在更精细化、差异化地运作客户和自己的解决方案。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只要坚持差异化竞争,为客户创造价值,也能活下来,而且能活得更好。”UCloud CEO季昕华介绍说,
UCloud
有三个产品研发模式:第一是技术领先型产品,比如“安全屋”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的;第二,竞争对手跟随型产品,比如亚马逊
AWS
推出一个产品,
UCloud
也推出类似产品;第三,就是用户需求型产品。其中,第三种研发模式在UCloud内部最为推崇。
在用户需求型产品开发方面,除了前面提到四大类型客户需求及相应解决方案外,
UCloud
还在更多领域关注用户的需求,不断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其实我们海外拓展就是来源于用户不断地提出需求,最近需求比较强烈的国家是俄罗斯。俄罗斯的世界杯给中国带来很大的机会,目前世界杯上的中国赞助商都有对俄罗斯的出海云服务需求。目前,我们在俄罗斯节点的服务,每个月都是
100%
以上的增长,这就是抓住用户需求的结果。”
除了跟随满足用户的技术需求外,
UCloud
还在文化等方面适配不同的客户。过去,
UCloud
面对的都是互联网客户,见客户的时候并不需要穿西装;现在,
UCloud
开始拓展政府类、医疗类、教育类客户,就要用他们习惯的模式跟他们交流,才能有共同语言。“我们跟其它公司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大公司的心态是‘我是专业的,所以客户得听我的’,但我们更愿意沉下心听需求,放平心态,与客户一起成长。”季昕华强调。
UMCloud
与数人云的合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跟随传统企业用户对于私有云
IaaS+PaaS
的需求。前不久,
UCloud
刚收购了容器
PaaS
云厂商数人云,并把旗下的私有云
IaaS
公司
UMCloud
与数人云合并,向业内提供
IaaS+PaaS
的一体化私有云产品与解决方案,同时加速
UCloud
大数据流通产品“安全屋”平台、
AI
训练与服务平台的私有云化等。
UMCloud CEO
、
UCloud COO
华琨介绍说,双方在合并之后走访了很多客户,他们对整合以后的解决方案非常期待,因为这样一来
UCloud
就可以提供公有云、私有云和专有云一站式的服务。原数人云
CEO
、现
UMCloud CTO
王璞强调,互联网公司里任何一个应用或绝大部分应用都是可以随时被“杀掉”,因为互联网公司默认数据中心里的任何一台服务器都会随时宕机,而传统企业还处在上一代的编程模式下,即默认底层硬件是接近
100%
的高可靠,那么传统企业在发展互联网应用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就需要一个可以提供连续、稳定的过渡型技术解决方案合作伙伴
,
UCloud
就是这样的合作伙伴。
当然,华琨强调,在给用户做定制化的过程中也会把很多共性需求抽象出来形成产品,这样才能覆盖更多的企业,未来也能通过合作伙伴来共同推广产品。
在谈及国内云计算市场发展时,季昕华认为近年来的云计算市场竞争反而越来越不激烈了,因为
UCloud
创业时候曾有几百家公司在做云计算,后来就出现“有些掉队了、有些放弃了、有些转向了”的情况。“到目前为止真正做云计算,我们认为可能就
5
、
6
家了。竞争肯定是有的,没有竞争的行业肯定不是好的行业,但没有特别大的竞争,因为在各自领域的差异化都做得比较好。”
“云行业分为两种云,一种是从来不与用户竞争的云,一种则是经常与用户发生竞争的云,我们就是前者。”季昕华在TIC 2018大会上笑说。在面对前四大竞争对手的时候,UCloud确实缺乏庞大的生态以及强大的投资能力,但过去6年的发展也证明了UCloud找到了BAT之外的空间。
正如季昕华的坚持,UCloud会独立发展,自己做大做强。在云计算的长跑中,UCloud也能找到自己的天空。
市场需求瞬息万变,若想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需要数字化变革,而混合云是数字化基础架构的基础,是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
云计算
作为近二十年来IT行业最伟大的一次变革,它不仅引发了软件开发部署模式的创新,也成为承载各类应用的关键基础设施,加速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随着企业业务类型的日益多元,企业需要多种云环境并存来适应新的业务发展,
单纯的公有云或私有云已经不能满足现有业务需求。
而混合云在开放的拥抱云计算、部署互联网化应用并提供最佳性能的同时,还保障了私有云本地数据中心所具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支持遗留的关键业务应用。
今年是混合云的发展元年。
混合云架构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纳,它无疑带给传统行业前瞻性和创新性。据统计,未来混合云将占据整个云市场份额的67%,而到2020年90%的组织将利用混合云管理基础设施。
为了推动混合云发展,助力企业应对这场数字化变革,在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指导、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主办的
“2017年混合云十大用户与优秀案例颁奖典礼暨《混合云白皮书》发布会”
上,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马飞博士也发布了囊括混合云概念、发展现状、应用场景、典型案例的《混合云白皮书》。
在他看来,优化数字经济时代企业IT基础设施,部署混合云是最佳的解决方案。而企业在构建混合云平台时,基础设施的选择十分重要。
作为计算创新的引领者,英特尔数据中心产品部的架构师
许渊
也介绍了英特尔在加速混合云落地中体现的独一无二的价值。
他指出,若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就不得不摒弃传统老旧的基础设施:“过时的基础设施会导致产品创新和上市的速度降低六倍,四年里服务器的性能下降33%,成本会增加148%。”
传统的基础架构会带来孤岛式的应用和数据集,从而影响新服务部署的速度,同时会带来安全问题,增加网络瓶颈、降低存储效率,员工技能也常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 IT 需求。
在2017年混合云十大用户与优秀案例颁奖典礼暨《混合云白皮书》发布会上,最终评选出包括招商局集团、东方明珠、泰康保险在内的18个2017年度混合云优秀案例,都是基于英特尔架构解决方案的典型应用,足以看出统一架构的重要性。
采用统一x86架构的产品技术,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建设企业的未来。
今年最新发布的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家族,
能够显著提高数据中心的效率和安全性,大大的提升增强基础架构的性能,同时降低总体拥有成本。
许渊介绍:“新一代处理器能够实现4.2倍运行性能提升、2.4倍安全性能提升,以及2倍存储效率提升,是构建混合云的理想平台。“
作为混合云战略拥护者,
英特尔不仅仅是处理器供应商,在网络、存储、软件、工具等多个层面也与合作伙伴一起为特定的工作负载设计测试并且优化解决方案,进而实现在互联网、传媒、电子商务、金融、智能制造、医疗等各个行业的部署与应用。
数字经济中,竞争力源于数字化的基础设施。
混合云是新IT的基础。
混合云的部署中,应用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建设企业的未来。”
编者按:
2015年2月6日,中国农历除夕的前一天,当大多数中国人正在准备过年的时候,一则题为“这一天对云计算公司来说绝对是黑暗日”的报道在圈子内一石激起千层浪。文章大致的内容是前日,美股众多云计算相关的股票大跌和由此引发的对云计算前景的担忧或讨论。云优先(cloud first)战略是否继续,主流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还是混合云,混合云如何规划,哪些应用应该部署在私有云上哪些在公有云上……又被提上热议话题。这里不去讨论国际环境和美元汇率走势,笔者从一篇Gartner报告解读,什么情况下公司应该部署应用在私有云上而不是公有云。
以亚马逊AWS为代表的一派宣扬的“公有云才是未来,私有云必将走向灭亡”的口号让多少人热血沸腾和记忆深刻。那么有多少用户在规划使用公有云呢?让我们来看一个有意义的Gartner调查:到2018年,你的企业有多少云上服务能力(cloud service aggregate capacity)会部署在私有云上、多少在公有云上?结果四成的人选择了八二的比例,即80%在私有云,20%在公有云。综合所有受访者来看,两者比例为64%对36%。私有云占主优势。
哪5种情况应该采用私有云而不是公有云呢?
1 对应用高性能和高SLA要求的时候用私有云
一些对速度和性能要求很高的应用需要部署在本地的私有云。这些关键应用关系企业的业务和利润,它们需要物理系统而不是和其他企业共享的虚拟资源,举个例子比如交易系统,不仅在应用层面高度定制化,在基础架构层面也是这样的。还有一类应用对SLA的要求极高,甚至接近100%的可靠性,这对公有云来说都是不合适的。相反,一些以性价比和敏捷性为主的系统比如研发系统、测试系统倒是合适公有云的。
2 在对监管、法规遵从或者对控制要求严格的应用,部署在私有云上
常见的另一种情况是哪些用于处理个人验证信息(personally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 (PII) )的应用,从监管或者法规遵角度考虑,会部署在私有云上。因为多数公有云服务提供商并不保证为监管当局提供实物证物。而部署在企业内部的私有云上,企业则可以完全满足监管的要求和控制结果,不也不会有厂商数据主权的纠纷,不用担心公有云或者托管服务提供商迁移你的数据到不同的物理机器上,毋庸担心无法一一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