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管理》
2023年第12期目录&摘要
本期“新刊速递”推文学君为大家整理了《中国行政管理》杂志2023年
第12期
的所有论文,包括论文的
题目、作者、作者单位以及论文摘要等
。本期期刊目录如下:
一、绩效与财政专题
01.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能——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五周年回顾与展望
作者:
郑涌1
作者单位:
1.厦门国家会计学院1.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
摘要: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要求,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至关重要。回顾过去五年,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在当前财政紧运行的大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树立大绩效观,通过提质扩围升级、节约成本、注重质量,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能和使用效率,创造出更多财政空间,积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财政空间;
PDF全文:
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能——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五周年回顾与展望
(有效期30天)
02.深化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由“狭义预算绩效观”转向“广义预算绩效观”
作者:
施青军1杨帆1
作者单位:
1.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
我国自2018年开始实施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显著提高了公共资金使用效益(运营绩效),但是预算的可持续性(预算总额)和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却相对被忽视了。相对于预算的运营绩效,预算的总量、配置绩效更为重要。当前,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实行了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致使财政收支不平衡性加大,预算的可持续性问题与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凸显。基于此,本文从“总额财政纪律、配置优化和运营绩效”三位一体的广义预算绩效观出发,按照预算管理的四个主要阶段——预算准备、审查、实施与监督,针对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我国进一步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以期提高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系统性、效益性与可持续性。
关键词:
预算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改革;预算绩效观;
PDF全文:
深化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由“狭义预算绩效观”转向“广义预算绩效观”
(有效期30天)
03.均衡财政: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再思考
作者:
王泽彩1
作者单位:
1.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政府绩效研究中心
摘要:
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已近30年了,着眼于调动两个积极性、提高两个比重、增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党的二十大提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成为新时代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根本遵循。新时期,研究探讨典型国家政府间财政关系,根据动态均衡、绩效导向、信息对称和激励相容原则,探索以“跷跷板”均衡财政理念,健全完善对称事权、均等财权、均衡支付的分税制财税体制,对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均衡财政;财税体制;高质量发展;
PDF全文:
均衡财政: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再思考
(有效期30天)
04.数据财政:公共数据运营的现实需要和构建逻辑
作者:
谢波峰1,2朱扬勇3,4
作者单位:
1.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税收研究所2.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3.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4. 复旦大学数据产业研究中心
摘要:
公共数据作为数据要素的重要来源,对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意义重大。目前公共数据运营中存在多种形态,但都没有发挥财政在数据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多样化功能,缺少与公共数据运营匹配的财政制度,现有财政“只出不入”的投资运营模式不可持续,数据财政的理念概念和实践探索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提出包括投入、价值形成、收益分配三个环节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公共数据运营中数据财政的构建逻辑,对现实中的多样化数据财政政策工具、可选模式匹配性等问题进行思考,总结了公共数据运营中“多对多”的数据财政模式,最后提出了树立公共数据运营中数据财政概念和地位、形成数据财政工具包、紧密配合数据市场建设其它工作等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公共数据运营;数据财政;数据要素;数据市场;
PDF全文:
数据财政:公共数据运营的现实需要和构建逻辑
(有效期30天)
05.互动式绩效目标生产的场景类型与解释——基于广东五市的考察
作者:
廖逸儿1吴嘉琳2
作者单位:
1. 1. 汕头大学法学院公共管理系、地方政府发展研究所2. 汕头大学法学院
摘要: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能否形成制度化绩效目标生产机制并实现长效激励,反映了政府绩效治理能力高低。回应“高分低效”评价困境,优化绩效目标生产是重要突破口,但已有的理论解释存在“下位无视”与“消极回应”假设局限。为此,基于广东五市的案例比较,总结互动式绩效目标生产场景类型,包括“0上1下”“1上1下”“2上2下”和“循环上下”,而资源充足度、政治因素、数字系统重视度和实践经验是绩效目标审核能否实质化的关键。未来应强化“2上2下”审核流程、重视数字财政建设、强调绩效优化而非问责。
关键词:
财政绩效评价;绩效目标;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政府行为;
PDF全文:
互动式绩效目标生产的场景类型与解释——基于广东五市的考察
(有效期30天)
06.财政资源统筹与部门绩效计划制度建构:美国部门整体预算绩效计划制度的实践与镜鉴
作者:
马海涛1曹堂哲2程子轩2
作者单位:
1. 1. 中央财经大学2.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
强化财政资源统筹,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绩效计划是美国至今推行的联邦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战略与预算衔接的重要机制。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美国现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绩效计划工作机制。文章以美国绩效预算改革的历史脉络为逻辑起点,深入分析其所推行的绩效计划制度的基本框架、内容要素和主要挑战。最后,立足我国实际,提出深化我国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有益启示,包括建立部门绩效计划制度,明确绩效计划与预算时限,增强绩效目标的系统性,实现业财融合,加强绩效信息公开等。
关键词:
绩效计划;绩效管理;绩效预算;绩效目标;
PDF全文:
财政资源统筹与部门绩效计划制度建构:美国部门整体预算绩效计划制度的实践与镜鉴
(有效期30天)
二、行政改革
07.空间治理:一个公共管理的叙事范式
作者:
吴佳1朱正威2
作者单位:
1.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2.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摘要:
在政区治理传统、跨域互动和空间叠加的多重影响下,中国公共管理中的空间性日益凸显。回应公共管理的空间问题,需要建构和拓展出一种基于空间治理的叙事范式。这种叙事范式以空间的政治性为分析起点,将作为对象的空间转变为作为主体和要素的空间,形成区别于地理空间分析的公共管理话语体系。在内涵上,空间治理关注空间规划之上的美好生活想象,注重空间互动中的政策融合,寻求多重尺度的平衡效应,以空间正义的价值批判重构政府与社会关系。空间治理有效解释了中国公共管理结构中多种紧张关系和制度优势,并以多维目标平衡的方式提供了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空间治理;公共管理;政策融合;学科话语;
PDF全文:
空间治理:一个公共管理的叙事范式
(有效期30天)
08.尺度重构理论视角下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作者:
谢来位1常阳2
作者单位:
1. 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分中心公共管理学教研部2.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
摘要:
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提出了要求,地方政府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通过分析相关案例,可从地域空间、资源利用、制度配套、行政关系、行政手段重构角度对影响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成效的因素进行分类讨论。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成功验证了本文的理论假设,五类因素尺度重构相互影响又各自发挥作用。单个条件必要性分析表明,资源利用重构、行政关系重构是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因重构难度小、见效快备受青睐;地域空间的客观刚性、制度配套的程序约束、行政手段的思维惯性导致这三类因素作用发挥不够。条件组态分析表明,资源利用、行政关系、地域空间重构起到核心作用,制度配套和行政手段重构作用偏弱,现实中资源利用往往受行政关系支配,表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仍不充分;地域空间配合其他因素重构发挥核心作用。因此,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须重视地域空间、行政手段和制度配套重构的强化及各类因素重构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为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创造更通畅、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关键词:
经济区;行政区;适度分离;尺度重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PDF全文:
尺度重构理论视角下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有效期30天)
09.中国职业资格制度:历程、现状与展望
作者:
鲍静1邱茜2谢晶3
作者单位:
1.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3.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摘要: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全球格局不断变化的时代,对人力资源现代化的追求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全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推进人力资源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中,为评估证明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而形成的职业资格制度,作为一种评价人才的主要制度,对我国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评价、管理,对增强国家竞争力、稳定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社会的公平性包容性以及实现人力资源的现代化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业资格制度发展历程,对职业资格制度现状和未来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客观深入的分析,阐述了为什么建立职业资格制度、如何更好地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制度,以期为探索一条中国式职业资格制度的发展之路引发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人力资源现代化;职业资格制度;职业资格目录;
PDF全文:
中国职业资格制度:历程、现状与展望
(有效期30天)
三、公共服务研究
10.我国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与结构分解
作者:
陈文美1,2李春根2
作者单位:
1. 贵州财经大学2. 江西财经大学
摘要:
社会保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安排,其高质量发展是对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理性回应。本文在阐释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之后,基于目标达成度构建了包含支出水平与代际公平、覆盖率、可持续等六个维度的指标体系,测算其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水平演变、区域差异及各维度对总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还存在区域差异,相对差异呈现减小趋势,绝对差异总体有增大势态,多极分化现象增强,且区域间、区域内及不同维度均表现出异质性;社会保险水平、社会保险覆盖率和社会保险基金可持续性的差异构成了我国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差异。
关键词:
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
PDF全文:
我国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与结构分解
(有效期30天)
11.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微观福利效应
作者:
李兆辰1
作者单位: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智能治理实验室1.中国数量经济学会
摘要:
提升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精准性,对于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政策对象为视角构建“动机—行为—效果”分析框架,将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福利效应划分为参保、转换和给付三个阶段,将现有理论纳入统一框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针对参保者的三个阶段选取回归模型,通过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政策内部的异质性。研究发现,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在参保者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福利效应,且与风险因素、流动性因素和财富因素具有交互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根据不同阶段和影响因素,完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精准保障,在参保阶段通过加强自主性提高行为适配的精准性,在给付阶段通过加强统筹性提高影响因素适配的精准性,在转换阶段通过加强规范性提高政策执行的精准性。
关键词:
社会养老保险;福利效应;社会保障;老龄化;新农保;
PDF全文:
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微观福利效应
(有效期30天)
12.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政府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北京市M街道的案例分析
作者:
章芡1张文洁1胡子超1
作者单位:
1.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北京市于2016年开始试点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政府监管体系,监管“缺位”与“越位”问题并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养老驿站发展。本文以北京市M街道养老驿站为案例,结合政策主体、政策工具、政策效果等要素,从外部监督、监管部门、监管方式以及绩效评价方面分析养老服务驿站政府监管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据此,本文提出强化养老驿站政府监管外部监督机制、制度化养老驿站政府监管方式、以及构建政府监管绩效评价体系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政府监管;养老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
PDF全文:
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政府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北京市M街道的案例分析
(有效期30天)
四、探索与争鸣
13.情感治理的操作链:从心灵治理到情绪管理及情绪劳动
作者:
刘太刚1向昉1,2
作者单位:
1.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系
摘要:
心灵治理、情感治理、情绪管理和情绪劳动都是近年来有关柔性治理的热点话题。然而,这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从未被完全厘清。本文通过梳理研究发现,源于溯因深度和价值理性的差异,情感治理的一条操作链得以呈现:情感治理旨在实现包括良好干群关系在内的社会正向情感氛围,其向上游可以追溯至更深层的心灵治理,解决人根本的价值修养问题;向下游延伸至更显性且更易操作的情绪管理,并通过情绪劳动作为情绪管理的对价进行指标测量,进而塑造公务员的工作规范和直接影响公民的公共服务体验。理顺四者的逻辑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情感治理的内涵,也为情感治理提供了一个源头治理路径和更容易操作的抓手。
关键词:
心灵治理;情感治理;情绪管理;情绪劳动;价值理性;
PDF全文:
情感治理的操作链:从心灵治理到情绪管理及情绪劳动
(有效期30天)
14.公共管理复制研究的类型、设计与评价
作者:
郭施宏1
作者单位:
1.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1.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
摘要:
复制研究通过抽象化和拓展性的复制检验了当前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边界条件,以及抽象化和拓展性的复制,延展了公共管理领域的知识边界,增强了外部效度。相较既有研究,本文旨在回答“如何进行公共管理复制研究的设计及应对相应的挑战”,以及“如何基于复制研究的评价标准提升既有公共管理研究成果的价值”两个核心议题。首先,解析了测量与分析审查、数据再分析、精准复制、概念复制、经验抽象和抽象与拓展六种复制研究的类型,以及复制研究评价的一般性准则和RNICE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解剖”一项准复制实证研究,探讨了高质量复制研究的设计与准则,并进一步讨论了复制研究中群体选择对代表性的要求,情境变化对匹配度的冲击,对于相异结果的恰当解释,以及对于跨方法论复制的挑战。高质量的复制研究应“像”原始研究,也应更“不像”原始研究。复制研究应最大程度在非“变化”的部分与原始研究保持一致,同时在“变化”的部分尽可能与原始研究形成差异,以满足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要求。高质量的公共管理复制研究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和建构“中国话语”具有积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