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描述了网友们通过分享野生菌的发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兴趣和研究,并介绍了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关于菌类研究的内容,同时反映出科研人员在寻找野生菌种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幽默的科研日常。
自网友分享果菌王后,社交平台上出现了许多关于野生菌的分享,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兴趣和研究。文章介绍了这种结合如何促进科研领域的突破和发展。
从果菌王到冰箱科研,科研人员通过敏锐观察和探索,发现并利用野生菌进行研究。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科研工作的重要动力。
野生菌的偶然发现和研究对于科研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科研人员也面临着如何培养和利用这些野生菌种的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文章通过描述科研人员的幽默和有趣的实验室生活,展示了科研工作的乐趣和挑战。这种幽默和趣味性的描述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共鸣。
社交媒体平台在科研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分享研究成果,还可以促进科研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不知养菌的大伙儿还记不记得去年那位顶流「果菌王」?
图片来源:潮新闻
自从当年那位网友发帖分享了「果菌王」—— 裂褶菌,俗称白参菌的美照,幸得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一位博士生「惊鸿一瞥」,从此便将其「收编正规军」;
图片来源:潮新闻
课题组也不辱使命,历经 24 天用苹果上的白参菌样品培育出了一批白参菌「后裔」,在这种食用菌量产技术领域取得了新突破,还寄了一大箱给当初那位网友尝尝鲜,这在科研圈和美食圈都是一段佳话!
图片来源:潮新闻|看着还挺香
这不,自从当年「果菌王」的传说名扬四海,广大网友们平日下厨房都多留了个心眼,生怕哪天一不小心,就又有什么科研突破从自己的盆里碗里冰箱里蹦出来 ——
就好比最近这位网友家里的桃子也不太老实。
图片来源:小红书 @ 尚木
得,不用想,学霸君已经知道评论区是什么样了。有的网友已然开始集思广益给菌种命(添)名(乱);
图片来源:小红书
也有的网友已经预料到了接下来的结局 —— 别搞那些弯弯绕了,直接帮你艾特昆明植物所那位博士生老哥就完事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
当然,有科研嗅觉的人早已经看穿了其中的重要性,网友们是玩梗,咱是真竞标 ——
图片来源:小红书
可惜慢了一步,竞标失败。
图片来源:小红书|下次一定!
总之,这朵「屁菇」最终还是找到了比垃圾桶更合适它的去处,多少也为我国科研事业做了一份贡献,也算是皆大欢喜了!
再来看看热心网友 @ 毛豆豆分享自家的菌橙色惊人,还不忘喊话咱们科研人来看看能不能研究下。
网友:不懂就问,
这是菌要橙死,橙不得不死的那种菌吗?
养菌圣体
也不能怪广大科研人削尖了脑袋钻进厨房冰箱找实验素材,毕竟养过菌的人都知道,这玩意哪都能活出个灿烂菌生 —— 除了在实验室培养皿里。
图片来源:小红书
咱们在实验室里养的那是菌吗?那不纯纯封建社会的老爷吗!每天除菌控温起早贪黑伺候着,以什么姿势划板、用什么瓶子摇菌那都是有讲究的,就连打开恒温箱的门都得憋着一口大气,生怕扰了菌老爷清静 ——
但俗话说,「伴菌如伴虎」,
哪怕这么精心伺候着,菌老爷还是会趁你一个不留神当场诛了自己九族。
图片来源:小红书
当然,也不能总埋怨菌老爷,虽然你想养它的时候它从来不长,但你养细胞的时候,诶,它不就自己来了吗?
咱老实验室菌每天就这一出,自家有房我不爱住,就好满实验室我瞎溜达!
图片来源:小红书
咱们菌老爷不愧养尊处优锦衣玉食,艺术修养这一块也是很高的。就比如低头一瞅,好家伙,这不是印象派点彩画吗,哪位大师手笔啊,修拉还是西涅克?…… 啥?是你妈锅里煮鸡蛋的水忘倒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
再瞧瞧咱这天光云影,咱这衣袂飘飘,你以为是培养基?
错错错,ko no 东方树叶哒!
图片来源:小红书
酸黄瓜都吃过吧,那酸黄瓜联名 LO 裙穿过没?没穿过吧,这质地,这版型,
这配色,这该死的甜美,除了咱们菌老爷以外还有谁能匠心独运设计出来?
图片来源:小红书
俗话说,肉包子打狗 —— 有去无回;但这肉包子要是打了菌老爷,保准还你一个花团锦簇,咱们主打的就是以德报怨!
图片来源:小红书
更有的菌老爷是清闲日子过够了,诶,就愿意玩点极限挑战 ——75% 酒精?那叫一个入口柔,不上头!
图片来源:小红书
是啊,这谁看了不破防?为什么处处都能长,偏偏本宫实验室培养皿里长不了?
「酒霉,酒霉,漂亮的霉霉。」 这真是各花入各眼,普通人眼里避之不及的有害物质,是研究生眼里情有独钟的「漂亮霉霉」。
不过,「野生菌」偶尔也是会光顾身在实验室的科研人的,学霸君就刷到了科研人 @ 十三香海盐粉 在网上发帖求问:
盐酸里长了霉菌能发 nature 吗?
图源:小红书
一堆网友在蹲这位科研人的 ph 值测试结果,更有网友见状来了个神评:
恭喜你发现了「侮酸菌」!
大自然是最厉害的科学家
其实大伙都明白,野生杂菌能活得那么好,
主要还是因为一个「杂」,优势菌种当然活得好了!
但道理归道理,咱们干生医的谁不是讲科学讲道理的?还不是在重复了无数次科学、严谨、缜密的实验过后,才明白「科学的尽头是玄学」的?
但当看到隔壁七八十岁的大妈揣着几本 20 世纪末的发黄小册子,愣是养出满满一货架的干净菌种,
还是忍不住悔恨的泪水从嘴角缓缓流下。
图片来源:知乎
玩笑归玩笑,从当年的「果菌王」到如今的「冰箱科研」,它们既归功于大自然这位「科学家」的美丽创造,更要归功于无数科研人的敏锐嗅觉和蓬勃好奇心 ——
既然你在外面长得比我培养皿里好,那我就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
毕竟,世界就是这样充满偶然性的,而努力从无数的偶然中寻找「必然性」的蛛丝马迹,不正是我们投身科研行业的目的和意义吗。
最后,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晒出你的「野生菌」,或许能为需要菌的科研人提供研究对象呢~
题图来源:自制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