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健康界
健康界:华语医疗智库—为了更好的医疗服务。
51好读  ›  专栏  ›  健康界

何为「好医院」?最新定义来了!

健康界  · 公众号  · 医学  · 2024-10-03 20:12

正文


决定一家「好医院」的因素有很多,但患者选择一家医院不是为了享受服务,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能看好别人看不好的病,这显然不是由环境、流程决定的,而是由临床专科技术能力决定的。简言之,患者是冲着一家医院的临床专科特色而来的,所以学科建设至关重要。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有两个核心内涵,一是学科建设,二是科学管理,其中作为医院品牌、声誉、地位之基石的学科建设,无疑是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受邀担任《术业:公立医院学科建设标杆案例》主审专家的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教授对健康界说,新出版的《术业》由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浙大二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TOP医院参与创作,由24篇高峰对话、22篇精选案例构成。


不是只有转化为钱才叫成果转化

转化为行业声誉也许更重要



健康界: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很多医院都不约而同地建高峰、筑高原,力争成为国家医学中心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对于不同规模、不同资源条件的医院,应如何建设符合自身定位的特色学科?


高解春: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布局下,医疗服务领域将形成以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组成的第一梯队,学科评估和绩效考核都以医院声誉和创新水平为导向。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要完成重大疾病攻关、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应用转化等任务。区域医联体则共同组成基本医疗的保障网络。


要想抓住时代的机遇,医院的管理模式也应发生转变,应借助学科评估指导学科发展,形成以学科建设为宗旨的竞争力。首先,医院应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学科现状制定战略目标;其次,各学科应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同质化诊疗方案;最后,应鼓励多个亚专科齐头并进。


我们还观察到一个趋势,即重点学科的发展一定会带动相应的辅助学科共同进步。比如心外科、心内科强的医院,超声科也强;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强的医院,放射科也强;传染科强的医院,检验科也强……由此可见,经过评估明确重点学科,可带动相应学科群同步发展。


对于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医院,缘于不同的功能定位,有的医院可能只有一个高峰,有的医院则有若干高峰。像北京协和医院这样的「国家队」,就应按照国家医学中心的功能定位,攻关顶尖学科、顶尖人才的培养;地市级乃至县级医院,则强调针对属地人群的健康管理,通过医共体或城市医疗集团的组建来均衡医疗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要确保医疗质量,服务一方百姓。

在高质量发展时代,真正的高质量是「创新」,而创新就要打破常规。别人做不了的你能做,这是有风险担当的。我讲过一句话:「创新有风险,不创新更危险。」事实上,中国的医疗资源现状与临床创新成果并不匹配,作为公立医院绝对数最多、医生人数最多、临床病例数最多的国家,真正的临床创新却屈指可数。所以,学科建设就是要创新,创新就要打破常规,建立新的常规。


健康界:临床创新能力如何才能得到提升?


高解春:我认为高质量发展有两个核心——学科建设和科学管理。两者当中,很重要的问题就体现在临床创新上。


临床医生和临床科学家们解决的是面向患者的实际问题,临床创新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特别是对重大疫情、突发事件、疑难危重症治疗所做出的贡献,这才是临床创新的要点


一提到科技创新,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基础研究、课题、论文、获奖,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基础研究不是医院科研的强项和主流。医院要做诊断治疗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和新策略的临床研究。对此而言,国家政策和绩效考核的导向一定要清晰


近年,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将科研项目经费和科研成果转化金额纳入学科建设的考核指标,引导很多研究项目聚焦于新药和器械的研发。我并不否认新药和器械创新的重要性,但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创新同样重要。为了让最新的临床诊疗方法造福于人类,多个国家的法律明确规定,诊治发明不能申请专利。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像其他行业一样,仅以专利转化为主要转化成果


所以我建议,医学创新不能仅以专利转让为指标,只要在全世界被证明是最早做的临床创新,最早写入国际临床指南或中国临床指南的,就可以成为临床成果转化的标志。转化成果可以表现为:研究成果论文被SCI 收录、获得国家级奖项,或在有影响力的行业大会上报告展示……不是只有转化为钱才叫成果转化,转化为行业声誉也许更重要


为此,我们在为「复旦大学附属医院顶尖学科评估项目」设计的指标体系中就增加了IIT的相关指标,要求顶尖医院必须完成高影响因子的科研产出。但对县级医院则不能如此要求,因为它们能做好标准化就很不易了。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医院,标准要求自然也不一样。


回想20 年前,医生做科研都是自己抽了血液样本送到院外的实验室进行试验,再自己取回数据撰写论文。而今天,先进的研究型医院都有自己的中心实验室和专科PI(principal investigator,主要研究者)。


我曾设想这样一家理想的综合性医院:拥有4万~8万平方米的科研平台供全院使用,采取中心实验室的研究模式,有5~6名专科PI为各学科服务,一个学科内再设多名PI负责不同项目,研发模式也将以IIT为主,取代之前由药械企业申请研究的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模式。


* 注:「IIT」即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nvestigator-initiated trial),是由研究者(医/护/科研人员)发起,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以人个体或群体(包括医疗健康信息)为研究对象, 非以药品医疗器械注册为目的,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预后、病因、预防及健康维护等活动。详情可见《国家卫生健康委发文 禁止临床出现无意义重复研究


👆点击关注,获取中国医院排行榜PDF👆


「高见」· 对医院临床创新的策略建议



第一,要营造和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从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到医院,都应系统地组织开展临床创新活动,积极倡导临床创新的理念和意识。


第二,尽快完善我国临床创新的政策法规。


临床研究是临床科研攻关的主要手段,中国目前最需要做的是建立和完善临床研究 的管理方法,以及完善临床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第三,建立常态、有效的临床创新评估和激励机制。


医院应在学科评估和绩效考核体系中强调临床创新的权重,在职称晋升、研究生导师申报、学科带头人聘任上,将临床创新成果、临床研究等作为量化指标。


第四,切实做好临床创新的组织和准入工作。


医院要将临床创新提升到战略高度,职能部门做好引领、组织工作,尤其是在跨学科、跨医院的协调方面,应落实临床研究、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临床试验的床位、样本库和数据库、临床研究基地、临床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指导工作。


第五,关于准入审核机构,如果伦理委员会具备相当的学术水平,则由伦理委员会兼顾;如果伦理委员会没有临床专家,可建立学术和伦理双重审核,或由权威专家和伦理专家共同对临床研究进行准入审核。


本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共24节,对话24家标杆医院管理者,谈学科建设内涵及管理心得。下篇共22节,领略标杆医院的实践方法与经验总结。


    滑动查看目录


戳书封一键购书▼

健康界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若违规转载,必追究法律责任!


丰厚稿酬征文
欢迎医务人员投稿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