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彭蕾锡,是四川大学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2019级本科生,也是一位
全方位发
展的医学生
。
全国大学生艺术节戏剧银奖、多项科研竞赛获奖、校学生会副主席、大运会志愿者……众多荣誉和标签的背后,是彭蕾锡在大学里全面、丰富、精彩的六边形生活。
当彭蕾锡获得四川大学五四青年奖章时,颁奖词如此评价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而在彭蕾锡看来,他不断进行多象限探索的动力,
是“有意思的自己”在川大“做有意思的事情”
。
彭蕾锡与临床医学的结缘,来自他高中所看电视剧《白色巨塔》。“当时看的时候,那些紧张深刻的剧情让我看到了医学工作的复杂与伟大,也萌生了对临床医学的兴趣。”彭蕾锡回忆说。
虽然高考未能如愿考入川大临床医学专业,但在进入川大后,彭蕾锡认真抓住了学校转专业的机会,历经半年多努力,他最终如愿转入华西临床医学院。
临床医学课业重、压力大,但彭蕾锡学得如鱼得水,专业成绩名列前茅。“感谢学校的政策能让我有第二次机会,最后能够来到临床专业学习。可能兴趣和热爱就是最好的老师吧,我对专业学习的内驱力满满。”彭蕾锡说。
希望自己可以全方位发展的彭蕾锡,在专业学习之外始终怀着好奇,不断尝试未知。
基于“希望多做点事情”的“不安分”,彭蕾锡加入校学生会并相继留任交流联络部负责人与副主席,参与第十七届“挑战杯”承办工作。2021年5月的红色专项赛,彭蕾锡负责参赛高校的联络对接,在实践中理解沟通之义;2022年3月的主体赛国赛,彭蕾锡随团队临时赴京办赛,与伙伴们结下珍贵的“战友”情谊。
“学生工作对于人的锻炼是全面的,对增长见识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为师生服务,但这个平台给予我更多。”彭蕾锡为自己的成长感到开心。
怀揣
“我还能做些什么”的“小疑惑”,
彭蕾锡也积极投身服务他人的志愿实践中。辅导援鄂医疗队子女课业、报名“大川小思”朋辈导师、担任成都大运会骨干志愿者负责人……用志愿服务将自我与他人链接,彭蕾锡用心感受着生命的鲜活与多彩。
在彭蕾锡的大学生活中,因探索欲而驻足的时刻还有很多。专业学习与学工志愿之外,他还加入了四川大学戏剧团、考取英语和德语证书、参加多项科研竞赛……而这些,在彭蕾锡看来,最初的动机都是:“格外‘好玩’‘有意思’!”,最后的成果都来自:“既然做了就要做好一点,对自己的兴趣负责任。”
“世界如此丰富有趣,旷野人生里每一步都是不可多得的风景。”彭蕾锡在大学生活中不断地向外拓展着自己的人生边界,他如饥似渴地发展自己、丰富自己、成长自己。
“有些事当下看并无‘价值’,但迈出步伐的那一刻,也许共鸣的响指打响,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而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彭蕾锡说。
如果说“好奇”是彭蕾锡探索世界的指南石,那么
“热爱”则支撑着他一路攀登,最终看到别样风景。
科研方向的选择是彭蕾锡一直思考的问题。本科导师杨镒魟老师深耕生殖医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彭蕾锡接触到妇产科学与生物信息学的交叉的产前预测,参与完成一项基因库相关的国家级大创项目,也因此对辅助生殖方向有了兴趣。
这个过程中,彭蕾锡收获了很多感动:病人饱含热泪的感谢,反复流产的妈妈从微信发来的孩子出生照,老师提及患者近况时由衷的微笑……
彭蕾锡意识到,为有意生育的患者解决“孩子怀得上、留得下、生得好”的问题不仅是治疗一项疾病,更是帮助一个家庭、施利整个社会,是他热爱所在,值得为之不懈奋斗。
戏剧,是另一个安放着彭蕾锡热爱的天地。初次上台,彭蕾锡便爱上了戏剧——“演绎故事而忘却自我,这感觉何等美妙!”正是这美妙,让彭蕾锡从华西赶到江安,又乘夜色返回,在感知戏剧人物生命的体验中乐此不疲,一演就是五年。
排演时和编导的互动让彭蕾锡生出了“创作剧目”的念头。适逢三星堆新文物出土,“打破‘坐冷板凳’的刻板印象,挖掘考古工作者不同侧面”成为团队商定的剧本方向。
八个月时间,查阅文献、调研访谈、形成剧本、排演试戏、修改完善……数以千次暂停重来后,彭蕾锡参与编创的《只取一瓢饮》登上了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舞台。
兼顾专业学习、戏剧兴趣与学工志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彭蕾锡会根据事项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做好优先级排序,“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可以选择提高效率,做一件事就专注完成,然后腾出时间做下一件事。”
在今年川大优秀大学生经验分享论坛上,彭蕾锡分享了一段内心独白:“为什么选择辅助生殖这种边缘学科?为什么白天那么累,晚上还专程去排戏?”
“我想,能说服自己的答案,除了‘热爱’,别无它言。”
“热爱是比喜欢和兴趣更浓烈的存在方式,它同时意味着付出与坚持,也为生命提供着意义感和支点”。
“有意思”是彭蕾锡在接受采访时说得最多的词语。何为“有意思”之义?对彭蕾锡来说,是
意义与美的不断追寻。
彭蕾锡认为,在他的多元探索中,人是这份意义和美无声的落脚。
学工志愿是人的连接和相依,“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完成一件又一件事,建立起独属于我们的情感共鸣”;
戏剧编演是对人的书写与理解,“做戏剧其实就是学做人,如何刻画情节、演绎角色的问题背后,是具象的人‘为何’与‘何为’的深刻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