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致虚极,守静笃”是实修心法?
我们都知道实修功法有动功、静功,比如像打坐、站桩就是静功,而其他的功法等动作套路就是动功。
这些动功、静功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心法都是由师傅口传身授的,比如要做到内三合、外三合、头正颈直、百会虚领、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松腰坐胯、周身放松、气沉丹田、虚心实腹、上下相随等等,在打坐站桩中,“致虚极,守静笃”,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修心法。
关于打坐(静坐),我们两千多前的圣人庄子,就曾经向世人传达过心斋、坐忘的打坐方法,其要点就是致虚极、守静笃。
我们先说“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总的来说,心斋法就是由实体的耳听,逐渐由实转虚,转向心听,再到气听。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最终进入到清虚、空明、寂静的状态,这其实就是致虚极、守静笃,即从肉体层层深入到心、灵,最后达到虚空,进入大道。
“坐忘”也是同样的道理,“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即在打坐过程中,把自己全部都虚空掉,忘掉后天意识中的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也就是虚极静笃,之后才会从小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达到同于大通,即与天地宇宙合而为一的大我境界。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只有虚掉、忘掉我们以为的世间万物,之后才会发现真正的世间万物,进而才会理解,为什么人们都以为的世间万物是虚妄。
但是一定要达到这种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我们才能体会到整个身心都进入虚空的状态,进入大道的状态,只有那个时候才能体会到天人合一是什么感觉。
所有这些境界,只有实实在在地去用心实修,才能达到,这不是学问上的探讨和思辨,更加不是想象出来的无稽之谈,而是古圣先贤在实修中真实证得之后传达给我们的。
这不是用我们三维世界的思维逻辑能想象出来的,而是真正致虚极、守静笃修出来的境界。
要知道,在修行路上,没有实修只谈理论逻辑,那么永远都是空谈,这样的修行都是纸上谈兵,并不是真修。
再说站桩,现在网上有各种站桩教学,但是那些都没有传真正的心法,真正学站桩一定需要有师傅在一旁指导,这个指导包括形体上的纠正,也包括心法的指引。
像我们练功传下来的老话,你站桩的时候不松透了,你是站不出来内劲的,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站桩永远用肌肉的力量去站,那你只能永远束缚在身体的拙力和僵劲中,师傅们常说的话就是“太僵了”。
只有致虚极、守静笃,在站桩时完全从头顶到脚底,每一寸肌肤都松透,把后天的自己虚掉,进入到虚空状态,那时才能生发出一种不同于肌肉力量的筋骨之力和气血之力,也就是内劲。
这个修炼方法,也是致虚极、守静笃,所以在练功时,要无时无刻不记着去放松。
最后真正掌握内劲之后,在练功中就可以自由灵活地使用内劲和肌肉力量了。
此外,还有诵经、抄经、念咒,也都是修行方法,同样,做这些事情时,如果内心还有丝毫执着,不能致虚极、守静笃,那么都难以达到清净空明的状态,就始终无法体会到真空妙有,无法摆脱虚妄之相而看到真相。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修行人来说,物质方面的东西对他们吸引不大,因为真正修行人有更高深的身心灵的体验,有超越三维世界的觉知,所以三维世界的物质层、欲望层,都拘他不住。
中华文化山医命相卜,五术相通,也和“致虚极,守静笃”这个心法相应,刚刚讲的修行功法一类都属于山术,而其他比如占卜预测类,比如起个梅花易数或者奇门局,如果这个人当时心思不清净,那么推测出来的结果就容易出现偏差。
还有我们传统医学的祝由术,如果施术者当时不能保持心神空明,那么对病人的治疗效果也会有很大影响,甚至可能不起作用。
真正修行人会时时处处保持自己,不让自己身心灵污染,可以时时处处进入虚极静笃的状态,达到随时超脱三维世界的境界。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道德经》说“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一个超越维度的说明,但是只有虚极静笃突破维度,才会真切地明白为什么无为而无不为。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其实大道至简,《道德经》也是这样,我们研究《道德经》就会发现,其实从头到尾,里面的大道就是那些。
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时不要贪多,少则得,多则惑,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精髓,感悟初心和大道,众人有千只手指,但都指向一轮明月。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