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周国平
介绍信息 一、首发周国平的新作品或者其部分内容; 二、摘编周国平以前作品中的文字; 三、转载媒体或其他自媒体平台上对周国平的评论; 四、周国平与网友们互动,对评论和留言予以回应; 五、报道周国平的社会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洞见  ·  真正会赚钱的人,都是懂极简的 ·  昨天  
青年文摘  ·  朋友圈是精装的,现实是毛坯的 ·  2 天前  
学习强国  ·  都说秋天适合思念,其实更适合见面 ·  4 天前  
学习强国  ·  都说秋天适合思念,其实更适合见面 ·  4 天前  
青年文摘  ·  爸妈来陪我住了三个月后 ·  6 天前  
青年文摘  ·  我就说,上学的时候就没见过学霸搞暗恋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周国平

没想到你是这么用情不专的爱因斯坦

周国平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5-22 20:37

正文



文丨郑实

摘自《在绿荫天使的羽翼下:柏林历史文化之旅》(人物手册)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年)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的乌尔姆,也是在柏林时获得他人生的最高声誉。但爱因斯坦对德国少有赞美之词。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时,他就开始怀疑人们对他的灌输。宗教虽然可以带来安全感和精神慰藉,但是他发现《圣经》里的故事是违背科学的,不可能发生。从此爱因斯坦就被另一种力量吸引,将目光投向一个更广阔的外在世界。在他晚年的自传中,爱因斯坦对他一生都在探索的这个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世界依然充满激情:“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沉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我们……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但是当时的德国教育并不鼓励孩子具有独立的探索精神。小爱因斯坦觉得德国学校的生活令人窒息。崇拜权威,强调服从,加上军国主义氛围不仅普遍存在于德国的社会生活,而且也渗透进了学校的教育思想。16岁时,爱因斯坦一家迁到米兰,将他一人留在德国上学。爱因斯坦竟逃离学校,独自跑去寻找父母,而且决意不再回德国。对于德国精神中一些气质的拒斥伴随了他一生,不仅使爱因斯坦不久后放弃了德国国籍,更在他所厌恶的极权和狂热达到高潮的20世纪30年代,促使爱因斯坦永久逃离了德国。


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的合影

爱因斯坦被安排到瑞士继续就学后,在大学认识了来自塞尔维亚的聪慧的女同学米列娃·马丽奇。尽管家里反对,爱因斯坦最终还是同她结婚了。爱因斯坦后来的成就使他获得神一样的追捧,但是这段婚姻却是他履历上并不那么完美一段。在婚前,米列娃生有一女,被送到别人家寄养,之后就再也没有消息。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找到正式工作,但是他依然成果不断,继续发表论文。
 
在那个时代,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物理的女性是非常少见的,必须具有相当的才能。但是在和爱因斯坦相爱、经历了生育和一段贫寒的生活之后,米列娃在学业上的进展并不顺利。结婚一年后,他们的长子出生。之后,在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的1905年,爱因斯坦连续发表了四篇非常有创见的论文,包括创建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同时也奠定了他在学界的声望。直到1914年,爱因斯坦受聘到柏林工作,他和米列娃关系基本破裂的这九年间,爱因斯坦一直成绩斐然。而米列娃后来又生有次子爱德华,且孩子后来患有精神疾病。
 
爱因斯坦和妻儿在瑞士时,并没有帮助米列娃争取职位。米列娃在忙完家务、照顾丈夫和孩子之后还要研究数学问题到深夜,渐渐力不从心,健康也出现问题。爱因斯坦用情不专,对整日操劳的妻子也是个打击。爱因斯坦后来说米列娃丑陋,显然不符合事实,只是给自己移情别恋找借口而已。不如意挫败了米列娃曾经不甘人后的心气,性情也不会像恋爱时那么温柔。家庭争吵成为必然。两个强者组合家庭,要兼顾生活又要发展事业,这样的婚姻极难如意,最终导致破裂。爱因斯坦对此无能为力。但是他在患病的次子爱德华的养育上则显出不可思议的冷漠。由于父母不和,爱德华四岁后便很少见到父亲,在他22岁被送到精神病院后不久,爱因斯坦就再也没有去看过他。不过,也不能就此说爱因斯坦不顾亲情。当爱因斯坦的妹妹玛雅老年中风后,他坚持每晚给她读书解闷。


爱因斯坦与艾尔莎的合影

1914年,35岁的爱因斯坦受聘为正在筹建中的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这是个颇有诱惑力的职位,因为没有教学任务,可以专心研究。此时柏林不仅是普鲁士的重镇,也是帝国的首都,开始成为急剧膨胀的大都市。对爱因斯坦来说,这里是普鲁士乃至德国的物理学中心,非常有助于他的事业发展。同时,就个人生活而言,他也可以接近他的表姐艾尔莎(Elsa Einstein),两人的恋情已经不是秘密。两人在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离婚后,结为连理。
 
艾尔莎和米列娃最大的区别是,她完全不懂科学,是个很生活化的女性。这正是爱因斯坦最需要的,他患有胃病,非常需要身边有个不计回报、专心侍候的温情女子。而且虽然感到痛苦,艾尔莎不是个性很强的人,对爱因斯坦很依赖,能分享丈夫的荣誉已属幸事,因此只好容忍爱因斯坦不时拈花惹草的行为。所以有成就的人其实都是很自私的,一定要周围人为他做出牺牲。


在柏林,爱因斯坦继续相对论的研究。1919年英国天文学家考察团通过日食观测,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是正确的。这项“人类思想的伟大成就”拓展了时间和空间概念,也改变了人类对外部世界乃至宇宙的看法。爱因斯坦一下子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人物。在“一战”之后,人们需要新的英雄形象,爱因斯坦以其波希米亚人的外貌、绅士风度及富有幽默的个性和强烈的反战精神,成为最适合的人选。波茨坦的爱因斯坦塔正是建于此时。
 
除了对物理学的贡献,爱因斯坦还因积极参加反战组织,呼吁保障人权而广为人知。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敌意,尤其是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这场战争荒唐透顶,把全欧洲变成了屠宰士兵的战场。而在德国,不仅威廉皇帝和他的宫廷沉迷于胜利神话,连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和政府保持着好战的论调,更别说盲从的群众“无法无天的狂热”。爱因斯坦一贯讨厌柏林的粗俗气氛,军人不仅在大街上耀武扬威,也左右着这个国家的决策。热爱自由是爱因斯坦的天性,对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他有着天生的反感。
 
1922年德国外交部长拉特瑙被暗杀。他虽然是犹太人,却一直极力效忠德国政权,为了减低德国“一战”失败的赔款竭尽全力,但是依然下场悲惨。爱因斯坦作为拉特瑙的挚友,立即公开谴责。而同为犹太人的爱因斯坦也一直感受到威胁。有人写下册子,号召直接射杀他。在反爱因斯坦晚会上,一个学生高喊:“勒死那个犹太人。”第二年,爱因斯坦荣获诺贝尔奖,德国媒体并不全是友好的态度,有人造谣说他去了苏联,投靠共产党。


爱因斯坦利用他的名望和污蔑抗争。他也和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巴比塞、印度的甘地一起签署宣言反对义务兵役制,反对法西斯,呼吁裁军,等等。仅就中国的问题,爱因斯坦就数次表态。1932年,日军入侵东北三省,爱因斯坦呼吁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陈独秀在上海被捕,爱因斯坦联合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哲学家杜威等致电蒋介石,要求释放陈独秀。虽然就实际效果而言,爱因斯坦一般只做表态陈述,而很少参与具体的组织性工作。另外,他也总是以理想主义的观念来衡量问题,只看他想看的方面,看不到政治问题的复杂性,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书生气。但这也需要极大的勇气,在大是大非上敢于阐明立场的人,一定有坚定的信念。爱因斯坦对于人道主义、民主自由、公理正义的捍卫发自内心,从不动摇。
 
1933年,德国纳粹上台。爱因斯坦的家遭到查抄,幸而他在比利时受到国王的保护。纳粹以两万马克悬赏爱因斯坦的头。爱因斯坦一家星夜渡海,永远离开了德国。
 
“二战”中欧洲一批优秀的物理学家到达美国,爱因斯坦是其中最具名望的一个。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的聘任使他在美国得以安度晚年,直至去世。这个长着狮子鬃毛一样银发的老人此时已被公众看作“终极智慧”的化身,需要帮助的人们经常到他那里试试运气。爱因斯坦努力帮助欧洲科学家在美国找到安身之地,尤其是犹太人。他极力支持犹太复国,并为希伯来大学募捐经费。但是当他被提名为以色列第二任总统时,爱因斯坦聪明地婉拒了。他当然知道自己不具备从政的经验和能力。
 
爱因斯坦晚年中一件毁誉参半的事,是致信美国总统罗斯福,提请他注意德国已经在研制原子弹,美国应当抢在德国前面。这封信很快奏效,美国设立专门委员会实验核武器。因为爱因斯坦的背景复杂,美国政府并没有请他参与具体工作,但是一般人依然把他称为“原子弹之父”。但是“二战”中,美国使用原子弹给日本平民造成的巨大伤害,使爱因斯坦感到痛苦。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他不遗余力地倡导国际合作制止战争。在他看来,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人类的状况,也可以威胁到人类的存在。他认为科学家有责任让公众知道核武器的威胁。他和罗素签署了核裁军宣言。虽然到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核威胁至今仍在笼罩,但是爱因斯坦为在当代世界格局中知识分子参与世界舆论,制衡各方政治势力创制了一个良好的传统。
 
爱因斯坦在遗嘱中,将自己的全部个人手稿及知识产权捐助给了以色列希伯来大学。







阅读往期经典文章


这三个指标揭示了你的人生境界

能过好平凡生活的人才是人生赢家

母亲节:报答母爱最好的方式

如果你能做到这样,遇见理想伴侣的机率会更高

你的内在心灵注定孤独





回复以下关键词,送你一篇周国平哲理美文





爱| 爱情| 善意| 感情

孩子| 父母| 父亲| 女儿| 教育

命运| 位置| 快乐| 欲望| 妥协| 弱点

道路| 人生| 沉默| 真实| 觉醒| 尊严| 使命| 本质

智慧 | 年轻|自白| 友谊 | 大自然| 雄心 | 谦和 | 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