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的广绣始于唐代,由于广绣精密细微,针法多变,色彩浓艳,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颗明珠。广绣,一种看似只有女人纤纤玉手才能完成的技艺,却曾由男工们引领着最难的技法。
广绣创作方法上采用了源于生活而又重视传统,不满足于现实的描绘而追求着更为美好的理想,由那一根一根色彩运用得宜的丝线,在作品里呈现出来的明暗效果,细致均匀、纹理分明,既有西方油画的质感,又有国画泼墨的朦胧美。
非遗传人许炽光现场为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工人示范
许炽光,四代广绣传人,擅长广绣传统技艺,87岁高龄活跃在广绣制作一线,是目前广州市广绣行业里头最后的“花佬”(广州刺绣行业内,男工俗称为“花佬”),先后获得“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和“广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绣的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
在海珠区的政策支持下,许炽光在中山大学和广州美术学院讲授广绣技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广绣。而位于海珠区敦和路的广绣大厦,将
设计、开发和生产传统工艺与时尚元素相结合,生产有地方特色、有艺术创新的广绣绣画。通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千年广绣
焕发出蓬勃生机。
广绣绣针仅2厘米长、针孔约为0.5毫米,用的线则比头发还细,光穿针引线,都要在极好光线下,靠手眼的稳定性完成。而一幅普通的作品,至少也得数万针,多的则数十万针,一针一线间的功力,非心思细腻者不能得法。
为了让颜色更逼真,层次更丰富,许炽光还专门拜师修习美术功底,亲自为丝线染色,做不同的试验,在30多种传统广绣针法中研磨出新的针法。
一把刀,一颗不盈寸的榄核,精雕细镂,鸟兽、木石、人物灵活毕现。广派榄雕,是全国核雕三大流派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过代代手工匠人反复推敲创新,传承下来精品多细节繁缛,方寸之间见世界,让人感慨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
从未满17岁就师从广州著名的榄雕艺人,曾昭鸿开始了榄雕一生。
曾昭鸿《中华世纪龙》
船上约200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前后耗时四年完成
广派榄雕注重镂空深雕,有别于浑厚的北派和浅雕写意的苏派。该作品由200多颗榄核镶嵌而成的核雕,龙船画舫只有手掌大小,但足有6层高,曾昭鸿经过4年时间制作完成。
对比传统榄雕作品,尺寸都只局限在一两颗榄核的大小,曾昭鸿一直琢磨镶嵌技术,和传统榄雕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榄雕多使用浮雕技术,而镶嵌技术则揉合了岭南工艺特色,用镂空、通雕等新手法进行雕刻,使得榄雕的立体感更加强烈。
“雕虫小技”不简单,小榄核上刻春秋。产品的创新非常重要,除了传统的山水、龙船、多层花舫等题材,父子俩在传统中融入现代元素,开发出了耳坠、项链等实用型的作品,更独创出榄雕U盘。在海珠区的大力推动下,让广大中小学生认识到榄雕传统技艺,使广州榄雕得到传承与创新。
彩笔为针,丹青作线,
纵横交织针针见,何须锦缎绣春图,春花飞上银瓷面。
广彩,全称“广州织金彩瓷”,指广州烧制的织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的彩瓷艺术,始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因其具备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的特点,素来备受广大藏家欢迎。
谈及广彩,则绕不过历史悠久的“广彩世家”——赵兰桂堂,赵兰桂堂始于清同治三年,至今已传至第五代。赵艺明,1963年生,广东顺德人,赵兰桂堂第四代传人,广彩首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国垣之子,广东省工艺美术师,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高级技师。
广彩主要特点就是色彩鲜艳、金碧辉煌,颜料在整个制造工艺中有“点睛”之重。上世纪70~80年代生产的颜料,是最理想、最标准的广彩颜料,性能非常稳定。
现今广彩订单主要是以观赏瓷器为主,有别于以前的餐饮用具,制作高精品广彩瓷所用的颜料不多,但对颜料的发色要求更多了。
作为“赵兰桂堂”的第四代传人:赵艺明与妻子冯瑞华致力于广彩艺术的传承,在行内、社会上广收学徒,也积极参与政府举办的各类文化节表演等活动,担任海珠区多所院校的广彩教学顾问,希望能在社会推广广彩艺术。在2006年,广彩成功入选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