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摄影报
《中国摄影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是中国摄影界的权威动态信息刊物,是中国发行周期最短、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摄影类专业报纸。新浪官方微博地址:http://e.weibo.com/cppclub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特区报  ·  免签入境新政+1,今起执行! ·  昨天  
深圳特区报  ·  请看,今天的深圳特区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摄影报

吴家翔:我的北漂父母

中国摄影报  · 公众号  ·  · 2024-10-18 17: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国父母为子女付出的故事,特别是作者自己的父母为了照顾子女及孙子女,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的经历。文章描绘了父母为子女付出的辛劳和牺牲,以及作者对此的感悟。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父母为子女的付出

文章中描述了中国父母为了子女的幸福和成功,愿意付出一切的努力。例如,作者的父母为了照顾孙子,放弃了在农村的舒适生活,来到城市成为“北漂”老人。

关键观点2: 作者父母的经历

文章详细描述了作者父母在北京的生活,包括面对新环境的困难、照顾孙子的责任、疾病带来的压力,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关键观点3: 拍摄项目的启示

通过拍摄父母和女儿的生活,作者开始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和身份的转变。这个项目让作者更加珍惜家庭和时间,并引发了对未来的思考。

关键观点4: 文章的叙述方式和情感表达

文章采用了感人的叙述方式,通过生动的细节和照片,展现了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厚意,以及作者对父母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正文

中国的父母应该是全世界为子女付出最多的父母了。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11月1日零时,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89.3万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口(“北漂”)为841.8万人,在这800多万的“北漂”人口中,有一个群体是“北漂老人”。

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的数据,这样晚年随子女迁徙的老人有近1800万,占当时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门为照顾孙辈的比例高达43%。我的父母就是这些“北漂”老人中的一分子。2007年大学毕业后我到北京谋求发展,我爸厌倦了在城市里忙碌、拥挤的日子,退休后带着我妈跑去农村种菜养狗,过起了田园生活。2015年我结婚,2016年有了孩子,我的人生轨迹在北京这个超级大城市的轨道上跌跌撞撞地前行,父母也为了我放弃了他们的舒适区,从远在西北的老家来到北京帮我们带孩子。我们从每年短暂相聚又回到了我小时候朝夕相处的日子。我在北京为生计奔波,他们为了我奔波,在65+的年龄段成了“老年北漂”。

2016年9月,父母比年轻人适应新的环境更难,还要日夜面对带孩子这件责任和压力都很大的差事。

2018年1月,父亲在修理坏掉的气球。

2019年11月12日,幼儿园开放日,父亲在幼儿园的栅栏外观察着孙女的课外活动。此时他已查出身患肿瘤,还未进行手术。

2019年12月14日,手术后的父亲在家休息,他跟我爷爷视频讲了自己的病情,父子俩隔着屏幕相互问候。

如今已经是他们“北漂”的第八个年头,我也已经是40岁的中年人。在这八年中,我的女儿在他们的辛勤抚育中慢慢长大,从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变成了三年级的小学生。回想这八年,有许多温馨的时光,自然也有因为疾病、亲人离世等悲伤的事情带来的分身乏术和无力感,而父母似乎一直没有完全适应这里,他们更怀念在老家的安逸闲适,身边有亲人和朋友的生活,他们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回到自己熟悉的故乡,回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里去。

拍摄父母这个项目给我最大的启发,或许是让我开始非常清晰地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和身份的转变。曾经,因工作需要我要随时出发去跟陌生人建立联系,并且取得信任拍摄他们的故事,有时会有很大压力,过程中心里也总是会绷着一根弦,直到觉得已经获得了足够完成一个选题的照片才会松一口气。而父母这个项目的照片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记录,更多的是情感使然。有时看着父母照顾女儿,我会有种错觉,像是穿越回小时候看到他们在照顾我的画面,我拍下的正是从前的自己。而这些照片的反作用力也让我恍然间意识到我已经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我会因此思考更多和未来有关的事。

2021年6月4日凌晨,父亲突发急性胆囊炎,医院急诊科夜里无法手术,依靠止疼药物,父亲一直忍到第二天下午才进行手术。

2022年3月,父亲正在做晚饭,我女儿在旁边无聊地玩起了雨伞。

2024年3月7日早上,父亲在打扫鸽棚。在北京没什么熟人和朋友,父亲在天台上养了一群鸽子解闷。自从养了鸽子后,天台室外的这一小片天地成了父 亲每天放空和独处的空间。

2024年4月7日,父亲在帮我女儿完成数学课上布置的测量长度的作业。

尽管内心情绪复杂,但拍摄起来我却比面对工作从容很多,我甚至都没太在意使用的器材是数码相机、胶片相机还是手机,当时手边有可以用的马上抓来拍完再说,因为不想错过那些能够打动我的、真挚情感流露的瞬间。我很喜欢这种松弛的状态,但并不清楚会拍多久,以及最终能拍到些什么。目前这些八年生活中微小的切片,哪怕它只能成为一个私人家庭相册,也是我个人和家庭的财富,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收获了一份礼物。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4年·第77 期· 8版


作者:吴家翔


声明:本文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取得授权

《中国摄影报》邮发代号1-126
对开每周两期
24个版全彩印刷
全年100期共150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