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有机会在大学二年级跟着锡苓老师和研究生师姐们一起调研真的很幸运。调研小分队是个特别温暖的团队,在我参与的三天里,一直受到大家的关照和帮助。也因着这温暖,我们争取到了陌生受访者的信任。在此感谢两个建筑工地、学校周边以及皮村工友们的支持!
新生代农民工是个怎样的群体?他们与城市的融入怎样?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如何?带着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在泥泞的工地里,在马路边上,在修车行,在工友们休息时,在夜幕伴随着辛劳后的安宁时。每一段经历都在建构着对自我对社会的认知,大家的回答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着各自的欢喜无奈,他们对北京的感情交织着好奇、向往亦有怨念、愤慨。
“我很想融入这个城市,但它不愿意接纳我!这个社会靠户口把人分层了。”
“我觉得我属于……下层吧,拿着基本工资。”
“那,我肯定跟这个城市有关啊,它的繁华我们也出了力。”
“这个城市的繁华跟我没有关系!”
“我是农民工啊,我来自农村,不说自己是农民不就忘本了。”“坐地铁的时候他们都不正眼看我们。”
“我不认为我是农民工,不过他们怎么叫是他们的事,我做好自己的事就好。”
……
有人说自己在偏僻的工地一待就是半年,尚待开发的土地上连卖水的铺子都不见踪影。那里终将成就繁华,只是唯独少了建设者的见证。有了说社交媒体让自己不安心在城市工作,在老家的朋友似乎混得有滋有味,而渐渐明白自己只是北京的一颗小螺丝钉,北漂的壮志也被消磨。但也有人满足于自己每个月赚到的基本工资,比我还小的年纪里离开贫困的家乡,这笔工资对他已不是小数目。我喜欢他腼腆的笑和稚气的面庞,让人很安心。也有一些人不理解我们调研的意义,或是不理解我们追问他们真实想法的较真,甚至有些人过着工作地和出租屋两点一线的生活少有想法,连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低需求也难以满足。
在被挤成沙丁鱼罐头的地铁里也曾迷茫,来自福建小城的我今后会在哪里?沉淀的、流动的、无所谓的、说不清,但不变的是用双脚走出自己的生命地图的坚定决绝。一个人的消失,社会网络都将割裂。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关注,每一段故事都值得被聆听。正如我耽于个体的苦甜,流连于生活的色彩,希望我们的调研本身能够给予受访者些许欣慰。最后,以去往皮村路上的一句标语作结:共建美丽金盏,共创美好人生。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