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正安的历史沿革,人们说得最多的应该要算“珍州”了,譬如“古珍州”、“珍州旧地”等等,许多特定场合还自称为“珍州儿女”,其中融汇了人们很深厚的地缘情愫以及对历史的惦念。但是,珍州作为由唐至宋600多年间地方行政建制,其行政级别、治辖区域、州治治所、管理体制等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作为正安人,很有必要全面了解珍州600多年的演变过程。
珍州最早建置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官方采纳渝州万寿县人的建议,“开山洞”而置播川镇。因川中有座山叫降珍山,于次年改播川镇为珍州,这是珍州州名之始。对珍州州名的由来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为了纪念东汉先贤尹珍而取其名为州名,意在弘扬其教化育人的精神理念。应该说以上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前者重区域内地理标志而显名,后者则侧重于带有政治色彩的管理理念而树立楷模。
珍州初设时其行政级别为今天的地(州)级,下辖夜郎、丽皋、乐源三个县。正安属乐源县境。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珍州为夜郎郡,治辖没有改变,但随后即与东北面的溱州合并为溱溪郡。乾元元年(758年)又将夜郎郡分出另设建制仍名珍州,治辖如前。元和二年(807年),又撤去珍州并入溱州,州治在今綦江南部的黔渝界上,领荣懿、扶欢、乐源、丽皋、夜郎五个县,正安仍属乐源县。
自唐中后期开始,因王朝统治衰弱,之前一直被列为经制州管理(即由朝廷直接派流官经理节制)的溱州地域,逐渐变为羁縻州管理(即由地方民族首领自治管理,相当于之后的土司制度),并且这种管理方式一直持续到明万历年间“平播之战”后明王朝实行“改土归流”方才终止。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实际统治溱州地域的土著酋长田景迁“以地内附”(即献出治辖地域归附朝廷),朝廷赐名珍州,封田景迁为珍州刺史,领夜郎、丽皋、荣德、乐源四县。开宝元年(968年),田景迁说本州多火灾,请求改为高州(一说为“西高州”),又称夜郎郡。大观二年(1108年),夜郎郡以及遵义市地域内又有三个土著首领向朝廷“献地”表示归附,朝廷即以杨光荣献地置播州,以杨文贵献地置遵义军,以骆世华、骆文贵献地复置珍州。此时的珍州初领乐源一县。宣和三年(1121年)领乐源、绥阳两县及遵义砦,治所乐源,在今仁怀东南,正安仍属乐源。南宋咸淳(1265--1274年)末年,珍州及所属两县划属播州,又称乐源郡。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或稍后,置珍州思宁等处长官司,仍隶播州。顺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占据巴蜀及播州之地的明玉珍建大夏政权,因避讳改珍州思宁等处长官司为真州。这是历史上包括正安在内的区域在地方行政建制上以珍州为州名的终止。之后才是真州长官司、真安州、正安州、正安县的地方行政建制及名称的历史演绎。
来源:正安县政协委员会 向摩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