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上有一部国产神剧,有超过72000人参与观看,超过85%的观众给出了满分的评价。
这部剧是《大明王朝1566》,传统电视领域里并不被人看好的历史正剧。
《大明王朝》剧照,图源:豆瓣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部爆款的历史剧证明,说明大众对历史的兴趣从未消减,但为什么现代人更愿意看电视,而不是通过读史了解历史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历史的文字太长了。
单一部二十四史,有四千多万字,古文夹杂大量生僻字,不熟悉的人名、地名、典章制度,读起来很费力。假设一天读三千字原文,不论过年过节刮风下雨一天也不间断,读一遍二十四史,要花多长时间?
大约是三十六年。
除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史通、通典……通通都是大部头。如果都想通读一遍,再去总结,一辈子也读不完。
好不容易读了大量的史书,也不见得能从历史当中获得益处,相反,还可能被历史给坑了,错失与历史真正对话的机会。
现实往往是,我们的头脑中充斥着大量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历史常识”:
“汉武帝独尊儒术,尊的是孔子孟子的学说。”
“以推翻王朝为目的农民起义是全世界历史共有的现象。”
“中国历史上腐败很严重是因为皇帝们不能下狠心反腐。”
“历史是直线发展的,越到后面肯定越先进。”
……
如果只看到历史局部的碎片,记住一堆年号、人物、故事,并不能使人明智,更大可能是迷失在愚昧的汪洋大海中。
读史需要方法论,需要专业的老师指点迷津。
“把历史写好看的第一人”,带来二十年思考的全新力作,
也许可以帮到你:
张宏杰,
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历史畅销书作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张宏杰的身份很多元:
历史研究学者、畅销书作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央视纪录片总撰稿
…
著名导演姜文说他是个有意思的人,也是个有本事的人。十几年前史铁生就给他推荐过张宏杰的历史著作《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了好几遍都读不够。
读者们熟知张宏杰确实是从这本著作开始,之所以能让大家记住,可能是之前没有人能把历史写得这么有趣。张宏杰笔下简简单单的历史随笔,具有自在而随性的文字气质。
在之后,张宏杰陆续完成《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饥饿的盛世》《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乾隆:政治、爱情与性格》等等既有学术背书又有独特见解的历史畅销书作品,累计销量超过300万册。
张宏杰的历史书写,除了从正史中寻找依据,还通过实录、杂史、诗词、民间刊物等丰富的资料,描绘立体的历史人物画像,展示心理变化和情感波动。叙述的流畅、情节的开合、语言的力度,常常带给读者小说式的阅读快感。
例如,他笔下的光绪皇帝:
“那个清秀、文弱的光绪皇帝,有着完全相反的另一面:暴躁、偏执、骄纵。事实上,在急性的成长环境中,他的人格始终没有完全发育起来,许多心理特征仍然停留在儿童节段。”
现代风格的叙事手法与价值观念溢出字里行间,迅速拉近了读者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莫言曾赞叹:“张宏杰把人性的复杂、深奥、奇特、匪夷所思、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原本熟悉的历史事实在他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潘石屹、当年明月、马伯庸、史航、柴静……许多知名作家和企业精英都是他的忠实读者,纷纷为他的作品做推荐和宣传。
潘石屹摄影作品
这位擅长写历史的老师,讲起历史来同样圈粉无数。
2013年,张宏杰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系列节目,收视率获得年度最高。
因为是东北人,张宏杰似乎在语言上自带某种天分,幽默效果很接地气。把历史的大部头拆开揉碎,通过有趣的方式讲述表达,并引发大家不同程度的思考,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稀缺的能力。
“莫言亲自赞,央视常年请。
”
张宏杰是如何拥有这种稀缺的能力呢?
他早年并非正统的历史学者,算是半路出家。年少的时候就做着文艺青年的梦,然而大学的专业却是投资经济管理。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他把一大半的时间都用来泡图书馆。冥冥之中,他与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着迷于历史背后的浩瀚与有趣。
94年大学毕业,他进入了银行工作,并在这个体系做了12年。
出于历史的迷恋,他开始了历史学习与文学写作,创作出《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等畅销佳作。
毕业15年后,张宏杰考入复旦大学,跟随葛剑雄教授攻读历史学博士。毕业后来到清华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后,进入人民大学清史所工作。
可以说,学术研究的经历是对专业知识的背书,通俗历史写作则是对于历史思考发散之后最好的表达,他把两者结合得刚刚好。
全球视角
张宏杰说:“不读中国史,不知中国之伟大;不读世界史,不知中国之特质”。
当今的世界,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复杂变化最快的世界,是各国家民族深度交流的世界,也是读世界背景下的中国史最有必要,也最有意义的时代。
张宏杰认为,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因素在很多时候发挥了关键作用,相互影响,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的文化个性。
例如,他在讲到“秦汉打击匈奴,如何影响欧洲”中说道:
罗马帝国的崩溃,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打击匈奴战争的结果,这就是世界历史的“蝴蝶效应”,这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游牧民族入侵浪潮…这里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到了这个时候,世界上大部分文明中心都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进入了停滞和腐败期;另一个原因,是游牧民族出现了第二次技术进步…
为此姜文推荐说:“将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坐标上来聊,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方式。
历史的比较更容易看得清楚,比较的历史更容易接近真相。
”
把中国放到世界史的坐标下去观察,分析中国与世界的相同与差异,引发思考,总结不同的经验和教训,是为其一。
史纲逻辑
长时段的观察、整体的把握和发展的眼光,
这是张宏杰的历史方法论三板斧。
他认为如果只注重历史上一个个权谋故事,一次次君臣斗的过程,一个个王朝的兴起和崩溃,虽然花样翻新猎奇有趣,但无非是一堆知识点的罗列,重史实而轻史识,并不能与真正的历史对话。
例如,他在概括“中国两千年的政治轮回”中说道:
中国从秦到清的历史,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频繁地“改朝换代”。秦制的规律是,一个王朝建立之初,有一段政治清明期,甚至会出现盛世。就象新手机到手,头半年运行比较顺畅。然而几代之后,就会腐败混乱,官逼民反,各种BUG发作,导致大一统郡县制王朝经常出现系统崩溃,不得不重新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