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重庆上海的行程在六号结束,六号下午回来,晚上还去了一个晚宴。晚宴上只喝了一口酒,但最后依然被朋友泼了一杯在裙子上。当然我这样编外人员去看热闹学习一下肯定不是高危职业。
那天晚上记下的最好的话是 Rocco 说的,开放的心态最重要,这样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创作和可能性。固步自封在小圈子里自以为是显然是不行的,此话适用于所有搞创作的人,当然包括艺术家。
我左边的人下午发言时候cue了我,说啥我也不知道
那是北京雪后的第一个晚上,在上海给南方湿冷温热热吐之后,半夜在非常清冷的夜里站在酒店门口等车,觉得异常欣慰。毫不可惜错过了新年第一场雪。
是人长大了就对下雪失去了兴趣吗?我一直对下雪的兴趣也不太大,作为南方人也不会那么兴奋,下雪代表着停课不便化雪的混乱。我讨厌穿很多,所以也不喜欢滑雪。冷空气和四季分明是喜欢的,所以我依然没有搬去上海。但也没有很喜欢现在的北京。
这次在上海和下东区姐妹吃到了好吃的意大利菜,让人想起下东区的日夜。后来的法国菜午餐因为天气原因晚上吐在了路边,客观说是好吃的。上海第一晚在临近的无伤大雅的酒吧,碰到了两路朋友,还遭遇了楼上老太太下楼闹事和一次警察出警(当然我喝的是无酒精的饮料,因为近日要体检)。分明是不吵的文明酒吧,看来天气热大家都挺躁的。
我和我的好朋友,她也是当过我甲方的友谊了
可能是最该看的红包
这人人等着过年的时日也算是年底吧。我只想休息不想干活。唯一让人激灵起来的就是送人的香肠有没有发货(眉州的香肠好吃但是预定爆仓了)。除了能让人思考自己创作的工作想起来颇为兴奋,其它的事情除了是负担就毫无感觉。每天看一些小说,看一些要翻译的作家访谈写的小说大概是最安逸的事,能再去健身就是锦上添花,虽然真的很想积蓄体力躺着,因为年前搬家就会耗尽很多精力。
画了封面的沈大成的小说已经出版,因为当时被编辑催画封面只看了其中四个故事,最近陆续把故事都看完了。是适合待在路上看和忙碌时候看的小说,毫无压力却也不能让人想到些什么。是非常有画面感的小说,过段时间兴许是看春晚的时候,可以给这些故事各画一张小画。这本小说非常好,是可以让人出离日常,但又接近无常的一本小说,我喜欢沈大成的短句子,让不矫情的故事显得更紧凑。
看了一遍 Joan Didion 在 Paris Review 上谈非虚构写作的访谈,才记起多年前看的她同时期(1976)写的 why I write 也说过她写作就是为自己写,写作也是一件残忍粗暴的事,是要让人们用作者的方式看叙事,理解作者的观点。她说表演也是如此,唯一不同是演员表演需要团队合作,她写作就是自己。想来还是单打独斗方便,和看不到的人对话,那个人是要求你表达清楚的自己。画画呢,可能是比较温和地表达自己,因为缺乏文字,所以给了人解读的空间。比如,你画火锅是致敬家乡吗?(我并没有爱家乡到想要致敬的地步)比如,你画吃饭的场景是因为你爱吃吗?(我爱吃但跟我画这些也没啥紧密联系)你画很多女人和你学性别史有关系吗?(没关系,我还没想好怎么让创作跟学过的东西产生符合自己逻辑的联系)有的时候面对问题我只想说,您说得都对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