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行榜系列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郑州,最近
3
年名声都不太好。
先是
2021
年发大水,叠加烂尾楼问题,算是丢了大脸。
后来
2022
年的几件事情,让赵立坚发了张郑州夜景,评价是真黑。
来到
2023
年,亮亮丽君事件又出来了。
这几年总是感觉不顺。
时间来到
2024
年,河南好不容易出了个好消息:
今年
1-11
月,汽车产能突破百万。
其中新能源汽车实际下线
52.9
万辆、增速
112.9%
。
目前河南有上汽、宇通、海马、东风日产、比亚迪等
7
家整车生产企业。
其中比亚迪是
2021
年去河南签协议,
2023
年开始生产。
当年河南新能源车产量,只有几万辆,可到了
2023
年,直接来到
31.6
万辆。
2024
年前
11
个月,更是突破了
50
万辆。
如果从产业规划,从别人写的报告里,看到的都是一片大好。
河南好企业这么多,应该发展的很好,老百姓很有钱。
可多看点数据就发现,河南是大而不强。
如果只对比上市公司数量,河南只有
110
家,比江苏浙江差了几倍。
就算只对比省会,那郑州在杭州面前,也递不上勺子:
杭州
253
家,郑州
47
家
。
2023
年,郑州和杭州的人口都在
1200-1300
万。
但杭州
GDP
是
20059
亿元
,郑州
GDP
只有
13617.8
亿元。
人均
GDP
上,郑州的
10
万比杭州
15
万,差了
1/3
。
郑州和杭州两个城市很有缘分。
当年
北宋首都是汴梁(开封),南宋首都是临安(杭州)
。
把河南许多风俗习惯带到了浙江。
在过去
20
年的发展中,二者也很多类似之处。
比如,都是城市骨架不断被拉开,人口大量涌入,奠定省内老大的地位。
2010
年,浙江省内,杭州还不算绝对的大哥。
当时温州人口
912
万,凭借着外贸发展得非常好。
而杭州只有
870
万,当时刚开始大发展,以前定位是个旅游城市。
宁波在浙江省内,也只认上海,不认杭州,就如同苏锡常在省内不认南京一样。
等到
2020
年,杭州凭借互联网
+
土地财政棚改逆袭,人口直逼
1200
万。
温州十年时间内,依然在
900-1000
万之间原地踏步。
而
2010
年的郑州也如此。
当年南阳人口有
1026.3
万,再加上是省内的政治高地,非常强势。
而省会郑州,人口只有
862.7
万,暂时不够看。
但后来,郑州的郑东新区和国家航空港发展起来。
2020
年人口到达
1260
万,南阳人口则降至
971.3
万。
在
2010-2020
年强省会时代,两座城市都实现了逆天改命。
杭州的发展自然不用说。
但郑州,本来应该发展得更好。
2016
年
12
月,上面将郑州设为国家中心城市,正式批复《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GDP
排名也在稳步提高。
如果河南强省会路线一直走下去,目前的经济和首位度肯定更高。
但
2020
年之后,郑州的发展就不太对了。
先是各种天灾人祸,后来又痛失最大的人脉资源。
强省会的路线被搁置,粮食安全的帽子被扣上。
之后的发展,总感觉磕磕绊绊。
2023
年,在最关键的城市资源争夺战中,
是唯一
GDP
负增速的
。
从人口结构来分析,杭州和郑州差距非常大:
杭州靠外来人口发展,郑州靠省内人口发展。
2020
年的数据,浙江外省人口有
25%
,河南只有
1%
。
2010-2020
年,流入河南的外省人口只有
127
万。
而
流出河南的有
1600
万
。
郑州人口增长这么多,大部分都是省内人口流入。
外地人基本不来。
但就算如此,郑州依然非常自信。
制定的
2035
规划里,说未来
10
年还要抢
500
万人。
抢谁的人?
大概率是省内其他城市的,所以河南省内其他城市的人,无论郑州这个十年目标能不能达到,都要紧张一下。
比郑州更自信的,是天津,直接
600
万。
与郑州比较之下,杭州比较务实,说再要
250
万人口就差不多了。
考虑到河南
200
万人都跑到杭州,这个目标也比较合理。
归根结底,还是郑州的人均
GDP
太低,居民收入上不去。
本土也没有多少大厂,很难大批量创造高薪岗位。
曾经有个从郑州跑到杭州创业的人,评价过二者之间的差异:
不管从人才密度,还是从信息密度来讲,杭州要好得多。
只说互联网行业,郑州大部分公司业务同质化。
老板能力强,员工只负责执行就够了,导致最后员工得不到锻炼,人才密度不高。
又因为业务同质化,同行之间都藏着掖着,不愿意分享信息。
而杭州的生态更丰富,业务很多元,直接竞争关系不大,就很愿意互相交流。
又因为新业务很多,有年轻人的机会。
最后人才密度和信息密度,远超郑州。
另外一点,因为杭州有这么多外地人,房产均价
3
万
/
平,压力很大。
导致年轻人很卷。
而郑州大部分是省内人口,房产均价
1-2
万
/
平,压力小。
干劲就没那么足。
还曾经有人对比过两地操盘手之间的差别:
杭州土地财政玩的很好,行情好的时候高价卖地,行情好的时候捂着核心区。
等到其他人躺平了,再把核心区的好地拿出来,刺激市场。
郑州则反过来了。
行情好的时候捂着核心区,想等以后再买。
行情不好的时候傻眼了,低价卖掉了很多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