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问,读书有什么用呢?
不读书的一样可以寻得一份好的工作,获得极佳的声誉,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甚至他们一生所得,可能是一些穷书生们一生所无法企及的。
但读书从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它给不了你物质,满足不了你对钱财的向往,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气,但你要知道,书能让你悄悄成为最好的自己。
钱钟书才智过人,但却有些笨手笨脚,生活里常出乱子。
两人的女儿钱媛出生那几日,钱钟书得空就往医院里跑,每次带过去的都是自己做坏事的消息,今天打翻了墨水瓶,弄脏了桌布,明天砸碎了台灯,弄坏门轴。
作为妻子的杨绛听后也不埋怨丈夫,只说一句:“不要紧,我来”,让丈夫安心做学问,自己甘愿为他打点一切,钱钟书也信她什么都会,两个人相敬如宾,相濡以沫了大半辈子。
对杨绛而言,读书是一种信仰,她自幼与书为伴,三天不读书便觉生活寡淡,若一周不读书,那就等于是在虚度光阴。
一生手不释卷,93岁高龄成书《我们仨》后,依然笔耕不辍直至辞世。
她在书里看多了世态炎凉,体验了人情冷暖,书给予了她很好的学识修养,使得她对现世的生活也更加珍视,对眼前人也十分包容。
她极力保全钱钟书的天真、痴气和淘气,也颇受公婆喜爱,其婆婆也曾告知家人,自己老来想与季康同住的念头。
杨绛先生从书本中汲取为人处世之道,通情达理,从容镇定。
读书可以让她温婉中又有坚韧,不论发生什么,都会对身边人温柔相待。
很多人羡慕三毛的洒脱,一袭长裙便可以走天涯,携着书笔就能游四方。
人们熟识她与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羡慕她能成为荒凉贫瘠土地里的一抹绿色,在广袤的沙地里摇曳生姿。
人们感慨她与荷西的结合,钦佩她对爱情的奋不顾身。
三毛喜欢读书,年少时曾在下雨天里,躲在坟地里啃食课外书,受冻、说谎的难堪和煎熬记忆犹新,但对书里世界的那份痴迷,使她没有法子回头。
走进撒哈拉的决定源于一本《国家地理》杂志,她说自己只看了一遍,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相见恨晚的感觉在心中油然而生。
书里的文字给了她闯南走北的勇气,也让她无所畏惧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读书开阔了她的眼界和心境,从而遇见这世间美好的一切。
香港文化人梁文道做过一档节目《一千零一夜》,站在北京的喧哗的街头,周边人流来去匆匆,他却始终温文尔雅,不受外界干扰,慢条斯理的讲话,用自己的语言把书里一个又一个故事讲给观众们听。
他看书的习惯很奇怪,读的也比较冷门,自己不喜欢什么,就偏要读些什么,因为每个人只能活一辈子,读书可以让你体验到别人的生活,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像是自己赚到了一样,又多活了几辈子。
有人称梁文道是一个认真、有才,且热情的文人,可以通过他来看世界,通过读书来体验多重人生,而他本人是从书中了解到关于这个时代的那些有趣和残忍的一面。
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
在周边人群刷着手机低头经过梁文道身边的时候,他正心无旁骛的跟书里的主角进行着一场谈话。
读书能让人归于安宁,活得更加从容,梁文道身上的儒雅之气,也是因为读书颇多,得到知识的浸润之后,生出独属于自己的一抹色彩。
陈道明是娱乐圈里读书最多的人,每天都会拿出两个小时的时间来看书,最喜欢的是中国古典文学,家里书架上摆了很多书,出去拍戏的时候也带着书,宾馆的床被各种图书占领了三分之一。
别人形容他清高,觉得他有架子,总是端着。
对他敬而远之的人多了去,但喜欢他的人也不在少数,因为他谈吐里有墨香,身上带着书卷味,对朋友坦诚,做什么事都不会藏着掖着,喜欢直来直去。
拍完《康熙》后,他沉寂了很长时间,深入简出,躲在家里看书学习。
博览群书使他有着极高的文化修养,演起戏来也勤勤恳恳,严于律己,从不迟到或是早退。
演员这个圈子浮躁的很,他从不随波逐流,对职业有着自己的坚持。
读的书多了,他也就愈加的懂得节制,淡泊名利,在大红大紫之时销声匿迹,对剧本的选择也十分苛刻,两三年才会出一部作品。
阅读让他与众不同,不谄媚不世俗,更不主动去迎合,书给了他风骨,也让他学会了坚持和自律。
不论是《诗词大会》还是《朗读者》,最美不过是董卿。
她在台上出口成章的表现,无一不让粉丝们感慨着:她的气质美如兰,一颦一笑,一字一句都散发着魅力。
为了培养她的文学素养,父亲每天要求她抄成语,背古诗。
中学时,三五天就通读一本国内外名著。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若是她几天不读,就会感觉像是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
在大学期间,董卿曾经有过一段很自卑的时期,在那段苦不堪言的日子里,是读书给了她自信,也是读书让她敢于站在人群当中开口说话。
长期阅读的人在公共场合偏于安静,发言时直戳重点,逻辑清晰;做起事专注度高,不会大声吵闹,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
如她所言,自己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她表现得更出色,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能让你成为最好的自己。
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连颜值都差很远。
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有句话说得极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对黄氏“面对可憎”的用词,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里有这样一段理解:
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头颅的形状像一颗炸弹,可是看到他却使人欢喜。据我在图画上所看见的西洋作家,脸孔最漂亮的当推吉斯透顿。他的髭须,眼镜,又粗又厚的眉毛,和两眉间的皱纹,合组而成一个恶魔似的容貌。
我们只觉得那个头额中有许许多多的思念在转动着,随时会由那对古怪而锐利的眼睛里迸发出来。那就是黄氏所谓美丽的脸孔,所谓美丽的脸孔,一个不是脂粉装扮起来的脸孔,而是纯然由思想的力量创造起来的脸孔。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读书久了,一诗一句就像一日三餐一样早就和身体相融,眉眼之间的淡定,会心一笑的优雅,凝神思忖的温婉,积年累月下来,读书的痕迹仍潜藏在你的气质和谈吐里,时间久了,容貌自然改变。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没文化到底有多可怕?里面有一个回答让人醍醐灌顶:
我读书的意义就是不想有一天看到山河壮美的时候,只能说出“哇塞”“好美啊”“太震撼”这种大口感叹的简单词汇,而是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想在浮躁的世界里偶尔做一个不那么庸俗的人。
我们从小到大哪些看似无用的阅读体验,往往决定了我们一辈子的心胸和视野。
宋真宗在《劝学文》里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
在他眼里,读书不仅能让人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书中还有貌美如玉的良人,还会解决你的温饱,许你衣食无忧。
这是一个不公平的时代,但庆幸的是,我们有一件公平的事儿还能去做,那就是去读书。
也许你现在并不富裕,没有好的家境,没有优异的成绩,没有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也没有遇见爱情。
也许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所拥有的,接触的,是你一生都无法企及的。
但唯有读书这件事,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平等的。
它可以帮你走出自我的狭小,领略世界的浩瀚,在书中学会明辨是非,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你现在可以不优秀,但未来依然可以满腹经纶,让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