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点读书
深夜十点,陪你读书,美好的生活方式。好书/故事/美文/电台/美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读  ·  这个口红替代品,卖爆了 ·  4 天前  
单向街书店  ·  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 | ... ·  3 天前  
慈怀读书会  ·  这一年,感谢自己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十点读书

认识自己,修炼自己,成为自己

十点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25-01-17 18:30

正文


公元前399年,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次最有名的死亡判决。


那一年,70岁的苏格拉底,因为热爱真理被告上法庭。


人们控告苏格拉底的理由,是他腐化青年,创造新神,不信国家规定的神。


这一些理由都是冠冕堂皇的,实际上是苏格拉底因为热爱真理智慧,四处找人辩论,并且毫不留情地让别人看到了他们的无知,他的行为,让很多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很没面子。


在法庭上,人家告诉苏格拉底,只要他放弃热爱真理,就可以放过他。


苏格拉底拒绝了,他不能为了活着,就放逐自己的灵魂。


在申辩中,苏格拉底不断强调,他一辈子追求真理,像个助产士一样,帮助人们去发现潜藏在他们心底的智慧。



最后,他告诉人们:


“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照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人们: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可是我们如今的这个世界,物质是丰盛了,灵魂却越发渺小,科技是越发发达了,可人们的内心,却越发贫瘠,贫瘠得只有物质,盯着物质,像一个可怜的哈巴狗,盯着主人手中的肉。



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


他父亲是雕刻师,而且颇有名望,母亲是助产妇。


总之,这是一个妥妥的小康之家。


出生在这样的家里,再加上父母都十分重视教育,因此,苏格拉底所受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但凡希腊人看重的,父亲都让苏格拉底去学习,历史、史诗、颂歌、乐器、舞蹈、悲剧、喜剧、抒情诗、天文。


所有这些,苏格拉底都可以自由学习,就像今天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十项全能,又要学习各种科目,还要报兴趣班。


不同的是,苏格拉底的教育,不是应试教育。


教育的结果不是分数,而是去探索真理。


除了修炼内心,苏格拉底还注意锻炼身体。


那时候,雅典的文明璀璨无比,人才辈出,这样的文化环境,给苏格拉底提供了一个绝无仅有的生活背景。



然而,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仅仅只有好的一面,好和坏永远像一对孪生兄弟,成对的出现。


一方面,人们追求真理,追求崇高、朴实、善良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很多人却奔向物质,变得虚伪和欺诈。


苏格拉底不想让自己掉入生活的陷阱,他要追随真理,过一种朴实、善良的生活。


这都要归功于苏格拉底热爱读书,热爱思考。


读书和思考,没别的好处,就是会让一个人看到自己的方向,不被社会流行的观念洗脑。


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不会随波逐流。


他知道,听从内心的声音,比听从外在的要求更加重要。


人,很多时候是被环境塑造的,一个人如果内心不够强大,他就没有塑造自己的力量,只能任由外在环境塑造自己。



人间的很多观念,说到底,都是人的观念。


当大多数人都坚信某种观念的时候,这种观念就有了压倒性的优势。


有人追求名利,一骑绝尘,在名利场独领风骚,就会有很多人去跟随。


当某种观念成为流行观念,与这种观念不一致的其他观点,就成了特立独行。


举世皆浊的时候,一人清,这一人便不容于世。


举世皆醉的时候,一人醒,醒着的人才最孤独。


苏格拉底那个时代,也是这样,有人追求名利,希望自己的名声越来越大,希望自己的钱财越来越多。


这些人走出了一种典范,然后还会教育后代子孙,要按照这样的路去走,这才是人生正道。


在那样的时代里,苏格拉底大概就是一个大奇葩,他从不留恋物质,更不觉得物质享受比精神享受更重要。



苏格拉底生活简朴,常年穿一件衣服,经常打赤脚上街,可是看见大街上琳琅满足的物品,他却感慨说,这么多东西都是我不需要的。


对于食物,他也不挑食,能吃饱就好,他酒量很大,却不贪杯。


在他看来,肚子不饿却想吃东西,不渴却想喝酒,只是被欲望控制,会腐蚀灵魂。


他说:“魔女会想方设法让那些被美味诱惑的人变成猪。”


因为他们太喜欢吃了,吃东西已经不是身体需要,而是一种欲望。


在苏格拉底看来,最好的饮食方式,就是吃简单的东西。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摆脱低级趣味的人。


苏格拉底说:“银器、红衣,在戏剧中是好道具,在生活里却没有更多用处。”


一个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不多,很多穿衣服穿的是面子,衣服不好就是没面子,很多人吃饭吃的是欲望,是虚荣。


内在越是丰富,外在的需求就会越简单。


相反,内心越是贫瘠,越喜欢用外在的东西来装饰自己。



苏格拉底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学习。


他喜欢有关人的知识,有一次和朋友去郊外散步,花开正好,空气中飘着阵阵花香,溪水哗哗流动。


可苏格拉底竟不知道郊外还有这么美的环境。


朋友问他为什么不经常出去散散步,他说:“因为我是个爱好学习的人,草木并不会教我任何事情,而街上的人却可以。”


苏格拉底的内心越来越智慧,可是他的身体,却越长越奇怪,鼻子扁,而且向上翻,两只眼睛虽然炯炯有神,却像牛眼睛一样突出,而且间距大得不正常。


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像充满自信的鸭子。


即便长得不好看,可苏格拉底的人格魅力,却超乎寻常的大,但凡跟他交谈过的人,都会被他的学识和修养所折服。


他的博学、健谈,总是让人想要靠近他,希望能听他说话。


谈得越多,越是发现他内在深深的魅力。



外表是上天给予的,我们没法改变,可是内心却可以通过自我修养,让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加完善。


一个人的内在,会更加明显地表现在他的生活上。


呆头鹅再怎么打扮,长得再怎么美好,也只是呆头鹅,你偶尔看看养眼,长期看了,就让人疲劳了。


苏格拉底不是呆头鹅。


尼采就形容苏格拉底,说他是一个丑陋的希腊人。


年纪越长,苏格拉底越喜欢智慧,他热爱智慧,希望能用智慧去寻找到最好的生活。


他的内心,一直有一种声音在提醒他,让他追随智慧,寻找真理。


这就是他灵魂的声音。


有一次,苏格拉底受邀参加悲剧诗人阿加松举办的宴会,他边走边思考,走到阿加松家的大门口,他的思考也入了神,他站在那里发呆,有人叫他,可他似乎什么也没听到,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思考里。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所以人们看到苏格拉底发呆,就知道他又陷入沉思了。


悲剧诗人阿加松问苏格拉底,到底在想什么,苏格拉底说:


如果让智慧在我们之间互相碰撞、震荡,它就会从我们中比较多的一方自动汇入比较匮乏的一方。

就像一整杯水,会通过毛线,一点点流到一只空杯子里一样。


与智者相处,才能越来越智慧。


因为一个人总是做重复的事情,他就只能过重复的生活。



苏格拉底总是渴望能找到智慧的人,跟他们交谈辩论。


这样的交谈有一个好处,跟比自己智慧的人聊天,自己可以学到别人的智慧,跟智慧不如自己的人聊天,别人也能从自己这里学到东西。


在苏格拉底之前,哲学研究的是天上的事物,研究万物的本源,研究大自然的规律。



一开始,苏格拉底也在研究这些,可是他思考越多,心中的问题越来越多,人到底应该怎样生活?


人们寻求真理,可生活的真理到底是什么?


在他之前,有哲学家说:


“人的理性,为世间万物建立了秩序,也是万物存在的根本原因。”


可苏格拉底深入思考一下,就发现,恐怕不止这样,可是,到底应该怎样呢?


他不知道。


而且他知道的,也不一定就是对的,所以,他只知道自己不知道。


他研究人的品德和心灵,想要在人的内心找到真正的智慧和真理。


这些真理,不为别的,只是为了人们过一种更好的生活。


天上的哲学,被他拉到了人间。


然而,有些思考,注定不能一蹴而就,注定需要用漫长的时间去思考,注定需要用自己的生活去检验。


每个人在这世界上,都会有自己的生活观,可是,到底怎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这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作为雅典公民,苏格拉底并不逃避自己的责任,当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挺身而出,保家卫国。


他自己准备了武器盔甲,走上战场,成了一名勇敢的士兵。


在苏格拉底看来,有雅典,才有雅典的苏格拉底。


因此,苏格拉底三次参军,成为最勇敢的军人。


作为士兵的苏格拉底,一手持着长矛,一手拿着盾牌,冲锋陷阵,英勇无畏,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勇敢的含义。


撤退的时候,有同伴不小心受伤落马,苏格拉底也不抛弃同伴,尽管危险重重,但他始终坚持带着同伴一起撤退,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什么是仗义。


他一共参加过三次战争,战后,苏格拉底成为英雄,国家要为他颁奖,可他却觉得自己没有获奖资格。


战前动员,苏格拉底被当成榜样,让那些新兵蛋子向苏格拉底学习。


指挥官慷慨激昂地说,假如人人都像苏格拉底一样勇敢,何愁国家荣誉保不住。


在战场上,苏格拉底不畏生死,却不忘思考。



有次休战,苏格拉底再次陷入沉思,呆呆地站了一整天,可是大家都知道这个怪人在思考,对此习以为常。


他是勇敢的战士,可是当别人问他什么是勇敢时,他却说自己不知道,还向别人请教。


让人以为,他这是有意嘲讽。


可苏格拉底不是嘲讽,也不是端着架子,而是真的觉得自己不知道。


为了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他还四处找人辩论。


他为国出战,九死一生,却一脸真诚无害地问年轻人,什么是爱国?


被问到的人,目瞪口呆。


他生活简朴,节制欲望,从不作恶,却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美好的品德。


对待真理,苏格拉底是个实在人,不知道,他就问,于是,他看到那些自诩品格高尚的人,就和人家辩论,想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高尚的品格。


当然,苏格拉底的问题,没人能回答,就算人家说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苏格拉底也能在辩驳中,让人哑口无言。


可是,苏格拉底并不罢休,这个不知道,他就换一个人问,可是在辩论中,没有谁能辩得赢他。


最后,大家都觉得,苏格拉底就是故意欺负人,就是没事找事。


苏格拉底始终觉得,自己一无所知,他问的,不是无名小卒,而是那些自以为智慧的人,是那些自以为了不起的人。


一个人知道自己不知道,其实就是一种智慧。


这个世界太大了,相比于世界,我们知道的东西,实在太有限了。



理,越辩越明。


可是这事儿吧,也挺得罪人。


尤其是苏格拉底的辩论对手,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这些人就更在意自己的面子。


苏格拉底慢慢发现了,很多人明明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


苏格拉底当然也明白,自己的做法会得罪人,可是为了真理,他宁愿去得罪世间的人,也不愿得罪灵魂对他的要求。


他四处找人辩论,常常把人辩得哑口无言,苏格拉底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他成了智者。


辩论,苏格拉底从未输过。


有人就问神谕:


谁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神谕说:“苏格拉底”。


这事儿被苏格拉底知道后,他更疑惑了,一直以来,他都知道自己不知道,怎么突然就成了最聪明的人了?


他觉得,神谕可能出错了。


可是,神谕又怎么会出错?


为了证明神谕的错误,苏格拉底就想找出一个比自己聪明的人,来证明自己不是最聪明的人。



怎么才能找到这些人呢?


苏格拉底专挑那些各行各业最顶尖的人,找那些公认的有智慧的人。


他找到这些人,然后展开辩论,他找到出色的政治家、杰出的诗人、了不起的发明家,去和他们谈论他们擅长的知识。


可是最终,他发现,这些公认的杰出的人物,实际上也是什么都不知道,可是这些人却觉得自己知道,还以智者自居。


最终,苏格拉底得出一个结论,神谕没错,他确实是最聪明的人,因为他知道自己不知道,而其他人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一个人,倘若知道自己不知道,在这个世界面前,他就会变得谦卑。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格拉底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很多人都慕名而来,想要跟他学习,柏拉图就是其中之一。


柏拉图跟随苏格拉底学了八年,苏格拉底也年岁渐大,成了一个70岁的老人,两颗眼睛像铜铃一样,充满智慧。


人生有时候就和种地一样,在哪里耕耘,就会在哪里收获,在哪里努力,就在哪里成长。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七十岁,头发花白,却充满智慧。


他跟以往一样,继续爱智慧,追求真理,继续在大街上赤脚跟人辩论。


他说,自己如同智慧的“助产士”,在和他人辩论的过程中,就是接生智慧。


可是这一年,苏格拉底被告上了法庭。


在控诉他的人当中,有一个诗人,他是梅勒托。


梅勒托和苏格拉底辩论过,被苏格拉底驳得颜面全无。


这个年轻气盛的诗人,气不过老头不给自己面子,就控诉了他。


还有一个商人,他是安尼图斯。


安尼图斯有个儿子,才华横溢,可是商人觉得,才华不能当饭吃,非要儿子好好学习经商,好好学习赚钱,苏格拉底得知后,狠狠地斥责了安尼图斯一顿。


安尼图斯气不过,加入了控告苏格拉底的队伍。


还有一个,是演说家,想借此出名。


三人联名控告苏格拉底,理由是:


第一、苏格拉底不承认国家规定的神。


第二、苏格拉底引入新的神,自称受到某种“神秘的声音”的引导,去寻求智慧。


第三、苏格拉底腐化青年。



苏格拉底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就是热爱真理,居然也犯罪,还要付出生命危险。


他被告上法庭,按照律法,苏格拉底可以为自己辩护,展开申辩。


即便进了监狱,苏格拉底依旧不以为意,因为他觉得,自己并没有犯罪,他依旧侃侃而谈,上谈天文,下谈地理,中间谈人的灵魂,谈人间的正义和自由。


对申辩的事情,苏格拉底却绝口不提,朋友们都为他担心,提醒他说,你该考虑辩护了。


苏格拉底说:“难道你不认为我一辈子都在进行着这件事情吗?”


朋友不解,苏格拉底接着说:


“我一辈子都在研究何为正义,何为非正义,并为维护正义付诸努力,除此之外没有做其他任何事情,我认为这是最好的辩护。”


他也不怕死:


“如果我不义地死了,就是那些不义地处死我的人的耻辱,因为不义是可耻的,做不义的事情就都是可耻的,对我做不正义的判决是可耻的。”


在苏格拉底看来,哲学就是预习死亡。


他不怕死,更不会为了活着委曲求全。



审判苏格拉底,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审判之一,也是最讽刺的审判之一。


审判苏格拉底的陪审团,有500个成员,这些人都是雅典公民。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成为陪审团的一员,不是为了给世界伸张正义,而是为了钱。


有人觉得,苏格拉底的错,就在于他追求真理,四处找人辩论,就告诉苏格拉底:


“我们可以赦免你,但是从现在开始,你不可以再求知、爱智。”


可是苏格拉底绝不放弃追寻智慧,他说:


“我对雅典人有着一份纯真的热情,但你们要是想强制我跟随诸位,那我不如跟随神的旨意,只要我能呼吸,还有力量,我就不会停止求知、爱智。”


审判结果也很有意思,第一轮投票的时候,要苏格拉底死和赦免苏格拉底的票数相当。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因为只要苏格拉底说几句好听的话,苦苦哀求几声,可能他就能扭转局面,活下来。


可是苏格拉底却感到奇怪,他没有哀求,没有好话,只是一再强调,自己是无罪的。


不仅如此,他还嚣张地说,他不仅无罪,而且有功,人们应该奖励他去主席餐厅就餐。


苏格拉底的态度,彻底惹怒了陪审团,第二轮投票,大多数人都投了赞成处死苏格拉底的票。


就这样,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在最后的申辩中,他还嘲讽这世界:


逃避死亡的方式有很多种,且并非难事,赴死也一样。抵制诱惑,不做坏事,克服自己的欲望,才是不容易做到的。


有一天,我的儿子长大了,若不致力于学问,只是一个为了金钱疲于奔命的人,那我恳请你们处罚他。


万事归神裁定。


他告诉人们,不仅要照顾好身体,更要保护好灵魂。


无论你对苏格拉底知道多少,读到这里,你都不能不动容。


明明是500人在审判苏格拉底,可是却让人觉得,是苏格拉底在审判这五百人。


人家用偏见判处他死刑,他用智慧去判处那些人灵魂的残疾。



被判处死刑后,苏格拉底依然很淡定,每天依旧和朋友们谈论天上的星辰和人间的灵魂。


有朋友告诉苏格拉底说,已经用钱打点了看守,你越狱吧。


苏格拉底拒绝了。


既然国家的律法判处他死刑,他就不会逃避死刑。


行刑当日,苏格拉底的妻子儿女都在场,哭得稀里哗啦,悲伤不已。


苏格拉底叫人将妻儿送回家,他不想看见他们哭哭啼啼的,他只想安安静静地等待死亡。


他身边的朋友,都面露悲伤。


他即将离开人世,可苏格拉底依旧平静如初,平静地说话,聊天,谈论。


他谈灵魂,谈正义,谈永恒。


他告诉朋友们,不必为死亡感到难受,因为“哲学家会为死亡感到快乐,因为真正献身于哲学的人,其实是主动为死亡做准备。”


他还在说,行刑时间却到了,监刑官端来毒酒。


苏格拉底不知道该如何做,就问监刑官,该如何做?


监刑官告诉他,喝下毒药,然后在牢房里走动,以便毒药生效。


苏格拉底全都照做了。



走着走着,他感觉双腿开始变得沉重僵硬,监刑官告诉他,毒性发作了,可以躺下了。


苏格拉底躺下来,监刑官说:


“要是僵冷到了心脏,一切都结束了。”


躺着的苏格拉底,突然对朋友说:


“我还欠阿斯克勒比厄斯一只鸡,请不要忘了,要还给他。”


苏格拉底死了。


他以身殉道,像火光一样,闪耀在这个世间,当你读到他,生命里的某些黑暗,就会被照亮。



人这一生,都在认识自己,修炼自己,成为自己。


可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不可避免的染上了这个世界的色彩,灵魂好像就被什么蒙蔽了。


因此,自我就不可避免染上了这个世界的种种色彩,要想真正真正认识自己,你就要扒开这一层,去掉所有外在加在你身上的东西,包括外在的期待、要求、观念,抛开这些东西后,你想要什么,才能真正贴近你的灵魂。


可是有些东西太强大了,当你好不容易去掉了一点点,又会被随之而来的另一些东西掩盖,因此,一辈子可能都不得不与这些东西斗争。


然而,当你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的人生就有了方向,你的生命就有了目标。


当你靠那个目标越近,你越能感到生命的平静和从容。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点赞关注
本期解读:《浣溪沙》





作者 | 有趣灵魂,来源:至书(ID:Gosoul421)
主播 | 云湾,暖心宝哥,每晚用声音伴你入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