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人民银行
发布权威信息,解读金融政策,回应社会关切,服务广大公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人民银行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健全全 ... ·  9 小时前  
东方电气  ·  张彦军会见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毅 ·  19 小时前  
银行家杂志  ·  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不如1年定期?存款收益倒挂 ·  3 天前  
中国人民银行  ·  2024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 | ... ·  昨天  
PN论坛  ·  多家银行,下调! ·  2 天前  
PN论坛  ·  多家银行,下调!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人民银行

2024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 | ①进一步完善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  · 公众号  · 银行  · 2025-02-14 10:00

正文


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中国人民银行自1998年恢复公开市场操作以来,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操作的品种增多,频率、透明度也都显著提高。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体系,提升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调控和传导能力。
一是明确主要政策利率,推动向价格型调控转型。 国际上看,发达经济体央行一般选用短端利率作为政策利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并辅之以利率走廊机制进行精准调控,中长期利率交由市场交易形成。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既有公开市场逆回购,又有中期借贷便利(MLF)和各类再贷款,工具利率水平和期限各不相同且关系较为复杂。2024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明示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是当前的政策利率,将操作方式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逆回购利率不再是中标结果,而是由央行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确定,以此推动货币政策框架向价格型调控转型。同时,增加午后的临时正、逆回购操作,利率分别在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基础上加减点确定,进一步突出其政策利率地位,框住货币市场利率波动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延后操作时间、调整中标机制等方式,淡化MLF政策利率色彩,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关系,向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
二是开展国债买卖操作,丰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近年来我国国债市场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市场规模已居全球第三,深度和流动性明显提高,为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提供了有利环境。2024年8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有买有卖、双向开展。2024年累计净买入国债1万亿元,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中国人民银行还就长期国债收益率与市场加强沟通,防范长期国债收益率单边下行潜藏的系统性风险。同时为更好平衡债券市场供求,202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启用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有效盘活债券押品,增加可交易债券规模;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期限不超过1年,弥补了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和1年期MLF之间的工具空白,进一步提高了流动性管理的精准性。
三是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维护金融市场平稳。 资本市场既是信心的“风向标”,也是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202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打通了央行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渠道,有效改善市场预期和社会氛围,带动股市交易量和市场指数明显回升。为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增加香港高等级人民币资产供给,中国人民银行坚持常态化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央行票据,2024年末香港央票余额较上年末增加1150亿元,2025年1月再次增发600亿元,为历史单次最大发行规模。海内外多种类型投资机构认购踊跃,显示出对离岸人民币资产和中国金融市场的信心。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持续完善相关制度框架,优化工具设计,根据市场情况灵活搭配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维护金融市场平稳,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延伸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