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同道学园
营建深度阅读共同体,打造自我教育实验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福克纳: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丨景 ... ·  3 天前  
单向街书店  ·  【单向历】10 月 28 日,宜散会 ·  4 天前  
书单来了  ·  最适合读书人的周边,双11大促专场来了!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同道学园

试比较老子的《道德经》与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

同道学园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6-15 23:16

正文

近日,同道学园“认识社会”系列读书会正在精读《君主论》一书。各位群友不仅对于原著进行了精读,还积极地阅读了各种原著导读文献,并与阿尔都塞等人的著作进行了对读。今日推送同道成员孙大宝的一篇阅读笔记,当老子遇上马基雅维利,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一、相通之处


1.老子和马基雅维利都被称作帝王(君主)的老师;《道德经》和《君主论》都讲述统治者的统治之术——统治者应该怎么做、怎样为人处世、怎样行动……。他们都是品第极高之人,是“扭曲的、坠落的”高贵——大智若愚,大善若恶,大真若伪——政治科学家、新思想的奠基者,他们都曾被误称作魔鬼思想的巨匠、阴谋诈术的导师。


2.他们的最高目标都是——真实。老子之“道”是“究竟的真实”,强调宇宙万物的真实;马基雅维利告诉人们要追求“事物实际上的真相”,而不是想象或应该的“事实”。世界是有无相生、善恶共存,人要求真务实。


3.他们都是从整体、从“一”的高度看问题。


(1)《道德经》有个大前提:世界是“一”,是由“有与无”组成。因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在场的“有”太光鲜、很忠人意、使人容易接受,致使人们忽视或回避了另一面——“无”。因为“无”看不到摸不着听不到,不在场,而往往不被关注。老子把“无”从暗处放到了明处,强调“无”之功用和本质,正视“无”。


以帝王为例,老子认为,帝王的势力(或称“一”)总量是永恒不变的,帝王拥有了权力、名誉、财富……等“正”势,所以,帝王要“无为”——不要再苛求更多“权力、名誉、财富……”,而应该采取“舍、退”的态度,因此,老子喜欢用“柔弱”、“隐退”等态势。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在解读善恶时,马基雅维利的大前提:“德性”是由善和恶组成混合整体,这个“德性”的总量是恒定不变的,类似于物理学上(阿基米德、牛顿、伽利略)的大前提——(德性的)能量守恒。《圣经》里、亚里士多德等强调的是德性之“善”及其作用,把“善”设置为“在场的”,回避、忽视德性之“恶”及其作用,把“恶”设置为“不在场的”。而马基雅维利把前人放到暗处的的“德性之恶”提出来了,放到了明处,并强调了德性之恶及其作用——正视“恶”,是一种深层次的骄傲或自信。


4.他们倡导“反其道而行之”的行为原则,常常被误认为“欺诈、伪善”。老子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四十章),意即作为帝王,思考问题的角度与百姓相反,(多数情况下)行为方式或方法与百姓(想象的)相悖;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德性之恶即是臣民德性之善,君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顾及手段是邪恶、还是善良),君主施恶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于臣民的善。


5.倡导行为、手段上的“反其道而行之”源于“不得已”。在老子看来,帝王之“无为”,是在自然地规律、客观现实面前,在“无”(或“大道”)面前无能为力——无奈之下帝王只能“无为”;马基雅维利认为,德性的前提是作为手段的“获取”(人必须确信这种迫不得已的信任),“迫不得已”意味着君主在面对事实真相时,出于“获取”的目的而“不得不”作恶。


6.大真若伪、大善若恶,目的和手段分离——底线是真实。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三十七章),意既顺其自然,便没有一件事做不好;也可以解释为,表面上不做,暗地里什么都做。马基雅维利说,一个君主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就要知道怎样做不良好的事情(《君主论》15章)。君主要效仿狐狸和狮子,并深知如何掩饰这些兽性,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或假好人(《君主论》18章)。(注:其实他们都是诚实的,提出的行为原则,是基于认知了“真实”之后的“善举”。)


7.“受众”相同。后来的研究者们对于《道德经》、《君主论》的读者的说法也是相同的:一是统治者,告诉君主(帝王)们,好的君主(帝王)应该怎么做——“帝王工作手册”、“君主之鉴”;二是被统治者(年轻人、百姓),告诉民众,好的帝王(君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二、《道德经》与《君主论》不同


1.老子强调帝王要有女人的阴柔、处下之气,马基雅维利则强调君主要有男人的刚强勇猛的性格。造成不同的原因是,老子《道德经》针对的是“现任的”帝王,其背景和实力高于众人;马基雅维利针对的是“将来的”(或“准”)君主,其背景和势力低于众人。


2.老子的思想境界要比马基雅维利高,看世界比马基雅维利更“整体”。老子要求帝王“知雄守雌”(《道德经》二十八章)——知刚强守柔弱。老子认为,在认识了“刚强”的本质、规律,以及“刚强”的前因后果时,也就是全面主宰了“刚强”之时,再“守”——以“柔弱”(或“恶”)的方式掌控或运用“刚强”(或实施“善”)。而马基雅维利的雄性之“刚强”,是在善恶的分寸无法把握时——需要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如上帝、命运等)时,要求君主果断勇猛地决断——向靠近“不善”的方向倾斜。


三、

马基雅维利“善恶共存”、老子“有无相生”的理念

对我们的现代启示

善恶共存、有无相生的世界才真实,我们要在善恶共存的环境里把事做成,不要苛求表面的“善”,不要回避深层次的“恶”。人总是游走于强弱之间,此时此事强大,彼时彼事弱小;局部强大,整体弱小;反之亦然。只有少数人,读懂老子和马基雅维利的人,有能力窥见严酷现实和真实,分清楚强弱的因素和程度,并把握好用恶、用善的分寸。


编辑 | 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