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分析了拼多多的业务构成和财务数据,包括收入、毛利、费用率等方面的季度和半年度情况,并对拼多多的国内业务和海外业务进行了评述。文章还强调了通过财报和股价评估,拼多多具有较低的市场估值。
拼多多主要业务包括国内主站C2C电商、多多买菜社区团购业务以及海外托管电商TEMU。其收入来源包括广告收入、交易服务费和进销差价。
拼多多季度收入970.6亿,同比增长85.7%。在线营销和交易服务费是其主要收入来源。H1数据同样显示出较高的收入增长。毛利和毛利率也有稳定的增长表现。
拼多多总费用率32%,市场和营销费用、研发费用以及行政和管理费用均有所表述。经营利润和利润率也呈现出实打实的主营业务利润。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拼多多国内主站的增速在逐渐降低,但仍保持可观的增长空间。海外业务增速也有所放缓,但未来增长仍具有不确定性。
作者认为拼多多依旧是电商领域的佼佼者,并通过财报和股价的评估,认为拼多多具有较低的市场估值。
欢迎关注公众号,持续分享腾讯,电商,本地生活,电动车等行业数据和财报解读。
拼多多收入组成
业务:
1、国内主站:C2C电商,主要收入来自于广告收入和交易服务费。
2、多多买菜:社区团购业务,主要收入来自于交易服务费和
进销差价
。
3、TEMU:海外托管电商,主要收入来自于
进销差价
和交易服务费。
划重点:多多买菜和TEMU不仅有交易服务费,大概率把进销差价也计入交易服务费收入里面。这跟很多人对拼多多主要收入来自广告收入和交易服务费的印象有很大差异。
这么说完,可能很多人就会明白拼多多为什么交易服务费部分收入增长如此迅猛,比如这个季度交易服务费479亿左右,如果按1%左右的交易服务费率计算,国内目前主站+买菜单季就算GMV 1.5万亿,也才150亿左右的交易服务费收入。剩下的330亿交易服务费如果全部是TEMU带来的,那按TEMU目前单季120亿美金GMV计算,如果要产生330亿人民币的交易服务费,TEMU每笔订单得抽38%的服务费,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接近40%的GMV到收入的转化比例,我个人理解的是大概率就是来自于进销差价部分计入了收入。
了解了这部分信息,下面财报数据就比较容易明白,否则财报的账一定算不清。
收入
季度数据:
收入970.6亿,同比增长85.7%;在线营销491.2亿,同比29.5%;交易服务费479.4亿,同比234.2%。
收入同比增长率低于前两个季度的三位数,主要由于在线营销和交易服务费收入环比前三个季度均有所下跌。
分开看,在线营销主要代表了国内主站业务,增速降低到29.5%,基本代表国内主站GMV的增速在30%左右,个人认为国内主站GMV大概率已经低于30%。结合阿里本季度接近10%的GMV增速,可见随着各家价格战的加剧,拼多多国内相对其他家增速的领先优势在逐渐降低。
但即使如此,如国内主站未来继续保持20%以上GMV增速,依旧非常可观。
至于交易服务费部分,由于包含了国内主站,多多买菜,TEMU三块业务的收入,其实是很难拆分的特别细,而且TEMU有进销差价收入,变现率也很难确定,所以只能观察到TEMU的大概增速,很难有精确的数据。
H1数据:
收入1838.7亿,同比104.5%;在线营销收入915.7亿,同比40.5%;交易服务费收入923亿,同比273.1%。
收入占比
季度数据:
在线营销收入占比50.6%,交易服务费收入占比49.4%。
H1数据:
在线营销收入占比49.8%,交易服务费收入占比50.2%。
毛利,毛利率
季度数据:
本季度毛利润633.6亿,同比增长88.6%,基本跟收入增速持平;
毛利率65.3%,略高于前几个季度。
H1数据:
上半年毛利润1174.8亿,同比增长95.5%,低于104.5%的收入增速;
毛利率63.9%。
费用,费用率
季度数据:
总费用308亿,总费用率32%,低于去年的40%,跟Q1持平;
市场和营销费用260.5亿,费用率26.8%,低于去年的33.6%,跟Q1持平;
研发费用基本保持在单季30亿左右,波动不大;
行政和管理费用,最近3个季度保持在18亿左右,费用率2%左右。
H1数据:
总费用589.4亿,总费用率32%;研发费用58.2亿,费用率3.2%;行政和管理费用36.6亿,费用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