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即温网)就已经140岁了。1877年,它在英国伦敦郊区温布尔登“诞生”,由全英俱乐部和英国草地网球协会创办,是四大网球赛事中最古老的一个。与其他三个大满贯不同,温网是唯一没有用国家来命名的大满贯赛事。这样一个以小城来冠名的比赛是如何在网坛屹立百年而不倒并还在书写着新的传奇?
“传统的,才是世界的”——这是对温网最经典的概况。当回首温网赛事时,可以清楚地发现,古典的东西是如此唯美,令人惊叹,难以忘记。
绿茵草地、优雅白衣、奶油草莓......这些都是温网坚守传统的最佳注脚。最初,四大满贯赛事都选择在草地赛场进行,但随着时代变迁,现在只剩下温网还在坚守原来的选择。
从1877年开始,温网一直重复着种草、修剪、划线这样的工作,看似与时代浪潮有所脱节,但正是这份始终如一的坚守成就了世界上最为经典的草地大满贯赛事。
说到坚守,不得不提温网对球员着装的严格要求。自成立以来,温网就严格规定球员着装必须为白色,意在表达对英国王室的尊重。2014年更是颁发了更加严苛的着装规定,赛前给球员发放一本温网“白十条”着装指南,其中就包括比赛过程中看到的内衣必须是白色。
在今年温网青少年男双首轮比赛中,中国小将吴易昺和搭档皮洛斯就因为黑色内裤不符合温网全白传统,被裁判要求下场换掉。如此严苛规定,就连瑞士“天王”费德勒也曾中招。2013年,费德勒因为穿上了一双鞋底为橙色的球鞋被赛事组委会要求换鞋,后来临阵换鞋的瑞士人爆冷出局。
当然也有“硬碰硬”的,“坏小子”阿加西就曾以“找不到合适的衣服”为由,曾于1988年至1990年连续3年拒绝出战温网。但温网不为所动,最后阿加西妥协。1991年,他老老实实地身着白衣出现在温网赛场上。
在种子排序和赛事安排上,温网也恪守着自己的规则。自1975年ATP和WTA引入电脑排名系统后,世界排名基本成为大满贯赛事种子选手排位标准,但温网有自己的准则:以开赛前一周世界排名积分作基础,加上过去12个月所有草地赛事积分、以及此前12个月中最好的草地赛事的积分的75%。
温网赛程设置同样颇具特色。温网一向由男单卫冕冠军坐镇中央球场,打响首日揭幕战,次日中央球场首战则由女单冠军打响,让球迷无需等待便可一睹名将风采。赛程首周周日休赛也是温网的传统和特色。温网还是唯一将男女子单打所有第四轮比赛全部放在第二周周一的大满贯。
奶油草莓也是温网必不可少的标配,已成为温网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温网官方统计,平均每届温网,观众们吃掉的奶油草莓杯超过140000份,消耗草莓超过28吨,奶油超过11500升。每份2.5英镑的奶油草莓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虽然贵了点,可总是供不应求。
就连英国人自己都说,如果温网没有奶油草莓,那还叫温网吗!中国网球“一姐”李娜曾被问到对温网有什么印象时也表示:“除了天气,还有奶油草莓。我肯定要吃的,否则会感觉少了点什么。”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温网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努力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保持平衡,这一点在温网如何对待赞助伙伴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与法网、美网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不同,除了几大主要赞助商外,温网主赛场永远都是一尘不染,撇开那些日渐先进的科技产品不谈,从外观来看,几乎和一百多年前一模一样。
温网的球场一直拒绝冠名,而在其他网球赛事中,中央球场用本国网球名宿或直接使用商业冠名已成为普遍现象,但温网始终保持“原生态”。
有网球迷曾评价说:“温网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它没有罗德拉沃尔球场,没有海信球场,没有菲利普-夏蒂埃,没有苏珊-朗格伦,没有阿瑟阿什,没有大看台,没有映月,没有莲花,它有且只有一个——‘中央球场’。”
英国人认为,打真正的网球不需要掺杂任何装饰,不需要加入商业推动,不需要广告牌。
虽然温网有不设广告牌的传统,但在商业化大潮面前,它也在坚守传统前提下做着一些创新和平衡——把广告放在有意义的地方。
英国体育用品生产商史莱辛格自1902年起就为温网提供官方用球,双方合作已超过百年,观众只有在网球和球场背景里才能找到它的商标。在大多数球场,它的商标都是黑色,在深绿色球场如果不留意根本看不到。只有在最大的中央球场和一号球场,它的商标才以白色呈现,但比黑色时要小。
作为温网官方用水品牌,为了与温网品味保持一致,达能旗下依云商标仅在水瓶上和裁判椅子下面的小冰箱上才能看到。
达能饮用水英国和爱尔兰营销总监布莱恩·马丁斯表示:“尊重和弘扬温网悠久的传统一直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在球场上,IBM的商标仅能在显示发球速度和其他数据的一小块LED屏幕上方才能找到。IBM对接温网的客户经理萨姆·塞顿说:“一切都要与温网的背景融为一体才能存在。”
全英俱乐部传播、内容和数字负责人亚历桑德拉·威利斯对此表示赞赏,他说:“最令人称赞的是,这些赞助商尊重温网这一品牌,他们的角色就是配合我们讲好温网故事。”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你认为,“高贵”的温网不会出动出击,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2017年温网刚刚落下帷幕,在13天的赛事中,超过47万人进场观看,全球观看温网新闻的人数预计超过10亿,官方APP下载量达到130万次,并且首次通过温网官网和直播合作伙伴向全球直播了资格赛。
《金融时报》提供的数据显示,温网去年营收2.047亿英镑,其中转播收入约占总营收的一半。温网主办方称,“少数主要转播市场,如英国和美国贡献了转播收入的大头”。虽然收入已相当可观,但仍有不小的上涨空间和潜力,特别是在新兴市场,例如中国和印度。
最重要的是,温网已经脱离“比赛”范畴,逐渐往品牌面发展,并往其他领域扩展。近期,通过刚成立的温布尔登基金会,温网积极与地方社群结合,藉由品牌力量的拓展,让原本两周的赛事延展成为一整年活动。当然,此举目的不是硬要把温网拉长为年度企划,也不是要做品牌推广,只是藉着品牌的凝聚和价值体现来和地方社群结合,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去年,温网启动了“追求卓越”全球品牌推广活动,以维护和发展温网的全球影响力。今年6月16日,温网又宣布启动“追求卓越”全球品牌推广活动第二阶段,向全球观众宣传温网独特之处。
“我们意识到,要想让温网保持住并扩大领先地位,必须在温网全球认知上投资,”全英俱乐部商业和营销总监詹姆斯·拉利说,“通过投资内容,不仅希望强化温网的叙事方式,而且还希望证明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贯彻温网的精神——持续改进,追求卓越。”
温网合作伙伴McCann London首席创意官罗伯·杜巴尔称:“在讲述品牌故事方面,全英俱乐部和温网拥有一切——传承、传奇、激情和伟大,这些都是激励人们每年参与温网的特质。”
此外,温网在社交媒体上也颇有建树。例如,用视频传播赛事相关信息,用GIF图片重现温网历史上精彩瞬间,在现场设置带有温网商标的篱笆,许多观众都会在那里合影,并且还会与温网官方账号互动,效果不错。
每到赛期,像Facebook、Youtube、Twitter、Instagram这些社交平台上,关于温网的话题都会急剧飙升。据官方统计,每年温网在社交媒体的累计曝光次数将会达到5000万次,足见温网社交影响力之大。
连如此知名的温网都在主动出击,其他网球赛事主办方有感到紧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