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端的观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用户7699215969 ... ·  昨天  
南半球聊财经  ·  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我们可以不用那么多债务? ·  2 天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见证历史!小米突发:新高、跳水、反弹!万亿美 ... ·  2 天前  
财经网  ·  退钱了!明起预约→ ·  2 天前  
西部财经融媒  ·  2月LPR保持不变:1年期3.1%,5年期以 ... ·  2 天前  
西部财经融媒  ·  2月LPR保持不变:1年期3.1%,5年期以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老端的观点

快乐教育不靠谱,没付出就没回报

老端的观点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3-23 23:33

正文

/ 端宏斌

昨天那篇 《谈谈自己的教育》 发完之后,我发现很多人有误解,他们误以为老端说学习不重要,努不努力都没关系,顺其自然就行。这可不是我的本意。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中学阶段是很努力的,父母并没有强迫我学习。我自己还报了上海市物理学会的班,在高二就跑复旦大学念完了大学一年级的普通物理。我看的杂书里有好多物理学家写的科普书,让我对物理学有了很浓厚的兴趣。

至于到大学根本不学习了,那是因为我早就知道我不会从事物理学相关的工作,那时候的兴趣发生了转移,已经转到写作上了。而写作这件事是没法教的,完全靠各人的悟性。

关于刻苦学习这件事,我来讲一个心理学实验。

匈牙利心理学家波尔加有个理论,他认为孩子长大成功与否完全是教出来的,只要孩子身体健康智力正常,那么把他教育成世界冠军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他人轻言微,没人理他。

正好他有个女笔友是苏联人,在一次青年夏令营上两人初次相识,波尔加就对那个女孩说了自己的理论,并邀请她一起参与实验计划。女孩答应了。俩人婚后第一个孩子叫苏珊,如何培养这个苏珊呢?俩人暂时比较穷,要找一个便宜点的爱好才行,如果让她练高尔夫球 或钢琴 ,真负担不起啊。

话说苏珊 3 岁的某天, 女儿无意在抽屉中发现一副漂亮的木头雕刻的国际象棋,一下子被吸引住。 这对 夫妇很快发现,苏珊对棋很有悟性,于是就带她参加各种比赛。奇迹就这样发生了, 4 岁大的苏珊竟获得了匈牙利 11 岁以下组男子冠军, 7 岁成为女子象棋大师, 10 岁打入全国女子成人组决赛。

从此之后, 夫妇俩全部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孩子的象棋教育之上 波尔加夫妇一共生了三个女儿,大女儿苏珊,二女儿索菲亚,三女儿朱迪特。这三个孩子从来没有上过一天学,全是夫妇俩人在家自己教育。三个女孩最终都成为了国际象棋大师,其中三女儿的成就最大,其世界排名一度达到第八位,她还是排名前 100 的国际象棋大师中唯一的女性。

老大是自己对下棋感兴趣,那么如何培养老二和老三对下棋的兴趣呢?很简单,夫妇俩人耍了一个小计谋。他们把老大关在一个房间练习下棋,但很神秘的故意不告诉另两个孩子。一开始那两个小的并不在意,但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很奇怪 ——姐姐去哪里了呢?波尔加就骗她们说,姐姐在玩一个很好玩的游戏,但是你们还不能玩,你们还太小了。老二老三肯定不乐意,非要去玩,那就带她们进房间,结果两个小的也迷上了下棋,基本上每天花在象棋上的时间有 6 个小时以上。

为什么严格的、强调意志力和自制力的教育会这么成功?心理学上有个 10000 个小时天才理论,该理论的关键在于: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 3000 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 一定要 10000 小时—— 10 年,每天 3 小时——无论你是谁。

这个理论并非独创,心理学家赫伯特 ·西蒙很早就提出过“十年 定律 ”,要在任何一个领域成为大师,必须要有至少十年的努力。中国人看到这里笑了,这不就是古话“十年磨一剑”嘛。

比尔 ·盖茨的老爹曾经写过一本讲儿子的书,他说很小的时候,就发现小盖茨与众不同。作为一个小男孩,小盖茨的阅读量可能要远远超过同龄的其他孩子,他读书时兴趣广泛,数学、科学与小说,对他都有着同样的吸引力。盖茨痴迷于阅读,甚至在饭桌上还一边吃饭一边读书!丰富的阅读量让他能常常语出惊人,小小年纪对世界的看法和想法往往令大人瞠目结舌。

小盖茨另一个性格特点是争强好胜,他无休止地阅读事出有因,每年 夏令营 的老师都给学生一张列有暑期阅读书物的清单,每逢开学的时候会有一场竞赛,看看哪位学生能够读完清单上的大多数书籍。盖茨生来争强好胜,他总是想在竞赛中拔得头筹,他也往往能如愿以偿。

很多人都知道盖茨大学没毕业就退学创业了,因此有些学习成绩不好的人就安慰自己说,人家盖茨都没有大学学位,那我学习成绩不好也没什么。事实是,盖茨的学习成绩非常好,虽然经常旷课,但考试成绩都是 A

盖茨会成功,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老爹很有钱,可以送儿子去私立中学念书。在 1968 年大部分的大学都没有电脑俱乐部,但是这家私立中学就有了。小盖茨才 13 岁就开始实习编程了,他对电脑展现出无比的兴趣。很快他就和父母说,他要住在计算机房,一有空余时间,他就和其他同伴摆弄电脑。

电脑数量有限,但是想上机实习的人很多,怎么办呢?很快小盖茨就遇到了一个好机会,有一家公司要招收免费的软件测试员,虽然没工资,但是可以提供你上机实习的便利。放学之后,盖茨就坐着公交车跑到这家公司,开始编程,一直到半夜才回家。

盖茨自己讲过一个故事,华盛顿大学物理系有一台电脑可以给他们用,但时间有点尴尬,凌晨 3 点到 6 点才有空。但是没有关系,他先睡觉,然后半夜爬起来赶去华盛顿大学,到 6 点再回去睡觉。为了接触到电脑,盖茨还帮不少公司义务打工,就是为了换取上机时间,就这样,每周花在电脑上的时间都不少于 30 个小时。他甚至还说服了学校,他先退学,跑去一家公司实习做程序员,因此他从哈佛退学已经算第二次了。

当比尔 ·盖茨未来从哈佛退学创办微软的时候,他在计算机领域积累的时间早就远远超过了 10000 个小时,已经是世界大师了。如果没有这么长时间的训练,他再聪明也没用。盖茨的父母并不懂计算机,他愿意花这么多时间在这上面,靠的就是兴趣,以及由兴趣带来的意志力和自制力。

看完盖茨的例子,你可能以为学渣没机会了,这个世界是学霸的了。但你别忘了,马云光高考就考了三次啊,这三次的数学成绩分别是 1 分、 19 分、 79 分。妥妥的学渣。

马云对数学没兴趣,但是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那时候马云的家就住在西湖边上,他一有空就往西湖边跑,一看到外国游客,就主动凑上去和人家练几句。他经常免费给老外当导游,骑一辆自行车载着他们满杭州城跑。有时候连老外都以为这个小朋友是从欧美回来的小华侨。

1979 年的一天, 15 岁的马云在杭州香格里拉大酒店门口,结识了一对来杭州旅游的澳大利亚夫妇。那对夫妇回国以后,和马云保持着长期的通信往来,“几乎每个礼拜通一次信”,成了忘年之交。

这家澳大利亚人 曾于 1985 年邀请马云到 澳洲 旅行,这也是马云第一次出国。马云曾坦言,他的 “澳大利亚父亲肯·莫利是生命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他的那次出国,给他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