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观察时事政治,揭开官场密码,帮你分析时事热点和新闻背后的故事。
51好读  ›  专栏  ›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该严惩,但别在标题中强化“女干部”标签

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 公众号  ·  · 2021-01-15 12:47

正文

摘要: 不要在标题里强调“女干部”,就像习惯不用“男干部”一样。你见过几个标题里有“男干部”的?这种习惯的标签传播,塑造着女性泼辣、不讲理、无理取闹的刻板形象。虽然“女干部”是个事实,但用在标题中很容易标签化,将一个“具体身份”变成一个抽象的集合概念。标题中的性别元素,应遵循克制和必要性原则,“不使用就会影响关键信息传播”“属于决定性新闻要素”的情况下才最小限度地使用。



吐槽青年出品


近日网传大连市金普新区一街道干部进小区拒不配合志愿者登记并给社区卢书记打电话要求放行的视频,当地有关部门迅速调查迅速公布了处理情况,耍特权的当事干部受严重警告处分,开绿灯的“卢书记”也受警告处分,这处分引起公众极度舒适。平权时代,不平则鸣,没什么比耍特权更能激起公众愤慨,也没什么比让特权低头、让规则抬头、让权力驯服更让人拍手称快。


极度舒适中,有一点让人挺不舒服,就是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中,标题中铺天盖地用的都是“女干部”标签。什么《女干部不配合防疫找“卢书记”放行 两人均被处分》,什么《大连女干部闯卡打电话找“卢书记”放行,被免职!》,还有《一个电话,两个处分”,大连女干部与卢书记均被处理》,等等。作为男性,这一个个“女干部”都觉得很刺眼,估计女性更觉得不舒服了。我在朋友圈了写了一段话,引起朋友们共鸣:


还是不要在标题里强调“女干部”,就像习惯不用“男干部”一样。你见过几个标题里有“男干部”的?这种习惯的标签传播,塑造着女性泼辣、不讲理、无理取闹的刻板形象。虽然“女干部”是个事实,但用在标题中很容易标签化,将一个“具体身份”变成一个抽象的集合概念。标题中的性别元素,应遵循克制和必要性原则,“不使用就会影响关键信息传播”“属于决定性新闻要素”的情况下才最小限度地使用。央视新闻挺好,标题是:不配合防疫找“卢书记”放行,两人被处分。有意回避了“女干部”字眼,一股传播清流。

我理解,媒体在新闻标题中用“女干部”时,并无恶意、刻意和故意,只是习惯性强调一个“新闻事实”。但问题可能就出在这个“习惯”,潜意识中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和话语权力。为什么负面新闻的主角是男干部,不会在标题中用“男干部”“男局长”“男处长”,是女性时,就会加上性别呢?就像新闻标题中那些自然化的“女大学生”“女司机”“女公务员”“女教师”“女白领”一样,这种标签强化,有时是一种性别符号消费(加上“女”更有流量),有时是刻意传递一种诱导和暗示。一个标题就是传播环境中的一片“雪花”,长期以往,性别与负面事件形成惯性勾连,就制造了性别负面形象的“雪崩”,提到某种负面就想起某个性别,比如看到车祸,就会想到女司机。


“雪花雪崩论”的滑坡谬误常被逻辑学家诟病,但用在性别形象的标题固化上,却很恰如其分。提到女干部,人们脑海里跃然纸上的那些形象,与这些新闻标题塑造的想象不无关联,传播既塑造着拟态环境,也塑造着群体形象。


这可能是一种无意识。但媒介文明、传播文明就在于,克制这种无意识,看到“无意识”中所潜藏的污名、暗示、诱导和涵化的歧视,看到张口就来的熟悉表达所包含的问题。观念水位的提升,就是把以前人们熟视无睹的日常当成问题,意识到这是个问题,然后有文明。文明,就是这样不断在批判性、反身性思考中透析出盲区。特别是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话语,话语中常常隐藏着腐败、利益和优势感,沉淀和晶化着一个人、一个社群、一个社会的偏见。社会群体所使用的语言通常是被设计用来确保他们特殊的和优越的地位的,让你觉得自然而然习焉不察。文明的社会,能反思那种“自然化的问题”,而社会达尔文主义则不然,将弱肉强食的动物性树为成功榜样。

符号和标签是人们的日常表达习惯,张口说话,必然涉及概念和标签,就像我写这篇批判标签化的文字,不得不使用很多标签。标签不可避免,但标签化却要尽可能去规避,尤其是容易在标题中形成负面强化的标签化。就像这条新闻,用“某社区干部”完全不影响新闻报道的信息传播,没有弱化报道指向,“女干部”用得毫无必要。标题用什么词,不仅是话语习惯,更关涉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媒介文明,身负公共性期待的媒体,有责任营造一个无歧视的大众传播环境,尽可能不在新闻标题强化与核心新闻要素无关的身份元素。





曹林评论写作直播课系列


在近20年的评论写作中,我积累了一些写作经验,在几大名校10年来的评论教学中,我把这些经验梳理和萃取出来,形成一些方法论层面的技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