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9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的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大会(GIV2024)在合肥成功举办。Momenta CEO曹旭东在大会上以《自动驾驶的可规模化之路》为主题做主旨报告。以下是他的报告发言原文,略有编辑节选。
Momenta CEO 曹旭东
首先,分享一下我们在规模化自动驾驶、规模化L4上的思考。Momenta刚成立的时候就有一个终极目标,实现规模化的L4自动驾驶。什么是规模化的L4自动驾驶?不是Robotaix几百台车、一千台车在一个城市或者几个城市区域跑一些示范性的运营,而是要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达到数千万甚至上亿台车的规模化应用。要实现可规模化的L4,最关键的点是什么?安全。我们认为,L4要达到规模化,至少需要具备10倍于人类驾驶员的安全性。
举个例子,今年上半年,我从上海到合肥的路上特意选择了城市道路,其中遇到了清明节期间路边烧纸钱的场景,这是自动驾驶面临的典型长尾问题。类似这样的复杂场景多达数百万个,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的两个洞察是:第一,必须数据驱动。数百万个问题只有依靠海量数据才能自动化解决,传统的人为解决方式难以应对规模化。第二,数据量的需求极为庞大,达到L4规模化,需要至少千亿公里的行驶数据,这意味着一千万台车每年要跑一万公里,而这只是必要条件,充分条件还需要更多的数据。
基于这些洞察,我们制定了一个战略:通过量产自动驾驶获取海量数据,并将其反馈到完全无人驾驶的应用场景中,形成闭环。与此同时,我们的技术飞轮不断进化,迭代到第五代后,自动化率已经超过99%,大部分问题可以自动化解决,不需要人为干预。
那么,数据驱动背后需要哪些关键因素?我们总结了三点:数据驱动的算法、海量数据和闭环自动化工具链。我们现在已经将自动驾驶大模型发展到了第五代,这些大模型可以像人脑一样,根据不同领域的数据进行专门化学习,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决策。
我们目前已经实现了一段式的端到端自动驾驶,相比两段式,这种方法在面对复杂场景时表现得更为出色。比如,在感知和规控联动下,即便遇到像清明节烧纸这样的未定义物体,我们的系统依然能够成功避让。今年上半年我亲自测试,遇到了多次这样的情况,系统每次都成功绕过火堆。
为什么一段式端到端比两段式更难?因为一段式在处理未知场景时,难以调试和优化。我们借鉴了人类大脑的启发式方法,系统中加入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机制,从而逐步提升模型的智能性和稳定性。
我们公司对智能驾驶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观察规律,称之为“智驾的摩尔定律”。这一定律涵盖了两个方面:软件和硬件。
首先,软件部分的提升速度可以用指数级增长来形容。我们预计整个行业每两年会提升10倍,四年100倍,六年达到1000倍的增长。这意味着智能驾驶系统的性能会以极快的速度进化,带来更加精细、流畅的驾驶体验。比如,两年前客户在体验我们的自动驾驶时,可能会感到紧张甚至出汗,而现在,两年后的自动驾驶体验已接近于头等舱的享受,带来国宾级的驾乘体验。这仅仅是软件提升10倍的效果,未来还会有更加显著的提升。
在硬件方面,我们也提出了“智驾的硬件摩尔定律”,即硬件的BOM成本每两年会减半。举例来说,一两年前要实现城市NOA,需要两个OrinX处理器和双激光雷达,总成本约2万元左右,而现在同样的功能1万元就可以实现。我们预估,到2025年底或2026年初,城市NOA的硬件成本将下降到约5000元。然而,硬件成本的下降是有极限的,可能会稳定在四五千元左右,但软件的提升则没有上限,未来可以带来“零事故”的自动驾驶体验。
硬件成本的快速下降与软件能力的指数提升相结合,推动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我们预测,城市高阶智驾在未来五年内将爆发式增长,渗透率将达到70%到80%,超过新能源车五年达到50%渗透率的速度。
总结来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不断优化人工智能技术,带来更安全、更高效的自动驾驶体验,并与行业内各位同仁一起,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
2024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的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发展(上海)论坛(GNEV2024•Shanghai)将于上海隆重召开。本届大会将以“推动新能源汽车全球合作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邀请来自全球各国的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从全球和中国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协同共建高度国际化的新能源汽车合作生态的方向、挑战和路径。
大会参会报名现已开启。点击图片或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本届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