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妈,如果只能爱一个人,你会选择是爱儿女还是爱老伴?
或许,这个问题的无聊程度仅次于 “老妈和老婆同时掉到河里先救谁”。
但不同的是,在 “掉河里” 的问题中,老婆和老妈都希望自己成为被选中的那个人。而在 “爱孩子还是爱老伴” 的这个问题里,如果父母选了 “爱儿女”,已经长大成年的儿女很有可能会跳出来说:谢谢,但还是请您去爱我爸/我妈吧。
若真受到了儿女的这种 “冷遇”,父母其实应该感到高兴,只有没长大的宝宝才离不开父母的宠爱。当儿女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甚至自己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后,父母如果依然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儿女身上,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1
∞
分不清楚儿女和伴侣哪个更重要,有一个常见的后果就是容易产生婆媳矛盾。
当一个女人具备了妻子和母亲的双重身份后,大部分中国女性会把妈妈这个身份看得更重要:老公有可能会始乱终弃,儿子才是自己的。因而贯穿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个现实情况是,从孩子出生开始,丈夫就不再是女性关注的重点了。
儿子还小的时候,妈妈会把大量精力都放在儿子身上。等到儿子成人成家,有了自己的妻子,很多妈妈会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觉得自己 “被抛弃” 了,进而可能会下意识地在儿媳面前表现出自己对儿子的 “主权”,如处理不得当,婆媳矛盾就很容易产生。
重亲子关系而忽视夫妻关系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很盛行,仿佛夫妻关系更多是为了传宗接代而缔结,一旦这一使命完成,曾经的海誓山盟都可以变成明日黄花。但事实上,即使是从为了孩子好的角度出发,夫妻关系也值得被重视。
心理学普遍倡导,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 应该优先于 “亲子关系”(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女性给自己的定位首先是一个妻子,然后才是一个妈妈。如果女性更重视自己的丈夫,子女也就更能懂得应该像爸妈那样与自己的妻子相爱。男性亦然。夫妻关系这个家庭的 “定海神针” 稳固了,家庭才会真正和睦。
2
∞
很多中国式家长,对儿女各种掏心掏肺,对另一半却很爱得很吝啬。
比如我爸。
我妈每天骑自行车横穿整座小城上下班,刮风下雨天我爸也很少开车送她;但只要我一回家他就会提前一个小时等候在火车站门口,其实车站离我家也就十五分钟步行的路程。
我妈不小心把水洒在手机上,手机价值一千多元,还是单位送的,但我爸会心疼得要命,会不住责备妈妈,甚至几天不理她。换做是我,大概他再心疼,也会马上让我去买一台新的吧。
如果说我爸的情感是一种投资的话,显然他对我的投入并没有获得对等的回报。每年我只能回家看他一两次,每次电话,也只是平常的嘘寒问暖寥寥几句。而每天陪伴他、照顾他的人是我妈,他的妻子。
对待儿女和伴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有人说,儿女是自己人,血浓于水,伴侣总归是外人,儿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对儿女再怎么好都不为过。
可是,对人好也得先要问问对方需不需要,即使是对自己的儿女。此外,凡事都要讲究一个 “度”。
儿女长大独立后,对父母的依赖和需要程度会逐渐下降,若父母依然像小时候一样将大量的注意力放在儿女身上,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换来孩子的反感。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孩子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3
∞
过年期间,一次微信群聊,一个朋友谈起父母的恩爱:她妈妈吃虾手从来不脏 —— 他爸每次都会把虾剥好,戴着老花镜把虾线剔干净,蘸好酱油醋放到她妈碗里。朋友撒娇说也要一个,她爸瞥了瞥一旁的女婿说,找你自己的老公剥去。
“我妈都老到当太后的年纪了,我爸还把她当公主一样宠着,我才是他的公主好嘛!” 朋友故作 “吃醋” 地说。群里的其他朋友开玩笑地回复:你爸妈这么恩爱,你可以放心远走他乡了,免得在家当他们的电灯泡。
其实在西方的观念中,夫妻会把伴侣而非子女当做是情感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身边的老伴才是陪自己走完人生的人。正因为彼此之间没有血缘这层切不断的纽带,夫妻双方反而会更加珍惜自己后天主动选择的对方。
当孩子小的时候,相爱的父母让孩子安心;当儿女长大,相爱的父母让儿女放心。亲爱的爸妈们,当儿女长大成人,与其望着他们的背影牵肠挂肚,不如转过身,好好爱惜自己的枕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