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科院物理所
物理所科研动态和综合新闻;物理学前沿和科学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科院物理所  ·  方忠院士:优秀科学家要具备“美食家的味觉” ·  3 天前  
中科院物理所  ·  霸王龙的“远房亲戚”?揭秘恐龙家族新成员!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科院物理所

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上)

中科院物理所  · 公众号  · 物理  · 2017-07-27 09:42

正文

▲点击图片了解“科学三分钟”大赛详情


这是我们发布的物理学专栏的第一篇,

也是《费曼物理学讲义》第一册第1章的主要内容。


我们想了很久要怎样开始这个专栏:

逗比搞笑?暴烈鸡血?还是深沉凝重?


最后,我们选择轻松随意。

因为,这也是费曼本人的治学风格。






●  理查德·菲利普·费曼(Richard Philip Feynman,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美国著名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所著《费曼物理学讲义》(The Feynman's Lectures on Physics,简称“费曼物理”) 被誉为本世纪最经典的物理导引。


物理学发展至今,理论基础已趋牢固,很难再出现牛顿、爱因斯坦那样开天辟地的伟人。费曼先生作为“时代之子”(出自保罗·戴维斯),像一颗生于黄金末世的明星。虽无缘参加20世纪前三十年的相对论、量子力学革命,却得以在巩固革命和广泛探索其后续影响的过程中大显身手,凭其活泼风趣的个人风格,潇洒随意的学术姿态,迅速成为20世纪后期物理学界的超级偶像。


《费曼物理》是费曼先生于1961-1962年间在加州理工学院给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讲授物理学时的讲义。书中可见费曼先生对自然科学的态度:对形式体系的摒弃,对世界本质的探寻,对万事万物之间联系的深深着迷。


费曼先生“用最节约的概念投资、最小量的数学和专门术语,引出影响深远的物理观念”(出自保罗·戴维斯),为后人勾画出新物理学大厦的剪影。书中不仅有对物理学最核心和最直接部分的提炼,亦有对更复杂的枝节问题和实际应用的拓展。



哪些东西是已知的?(能证明的?)

哪些东西是通过对已知知识的演绎即可理解的?

哪些东西是新概念?(被认为无法证明的,只纯粹作为新概念引入的?)


这是费曼先生关心的问题。也是物理学习者需要关注的问题。《和Mr龙一起学物理》栏目力求呈现《费曼物理》的核心内容,并和大家一起探讨那些“枝节问题和实际应用”。



1


 



《费曼物理》的前三章将概述物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科学的意义,以帮助我们对本学科找到一种“感觉”。


在对物理这个庞大领域进行探索之前,费曼贴心地给出了一副地图。简单而言,只有知道某个具体问题在整体结构中的位置,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其有趣之处。


为什么不像欧几里得几何那样,先陈述公理,再演绎出各种结论?



因为:一. 我们还不知道所有的基本定律;二. 物理定律的正确阐述涉及一些陌生概念,单是了解术语的涵义就得经过相当长的预备性训练。


所以只能一点一点来。


在进入系统化学习之前,费曼认为:“大自然整体的每一片段或部分,始终只是对完整的真理的逼近。”我们之所以要学习一些东西,正是为了以后再修正它。


而科学的原则是,实验是一切知识的检测者


——但知识从哪里来?


从实验中来:我们从实验中概括出一般化的准则,猜测其中蕴藏的简单而奇妙的图像,然后再做实验来检测它对不对。如此便可在某种近似的形式下,得出一条“正确的定律”。


例如:质量守恒定律。


●  陀螺旋转和静止时一样重


但它只是一个近似。如果追求正确,我们还要考虑相对论、四维时空等陌生而困难的概念。


一个非常特殊之点是:从哲学角度上讲,即使在很低速的情况下,质量守恒定律也是不成立的。因为,即使质量只变化一点点,我们关于世界的整幅图景(质量守恒)就不得不彻底改变。“即使一个非常小的效应,有时也要求我们的观念做深刻的变革”。


那么,应该先学什么呢?先学简单、直观的质量守恒定律,还是先学复杂但正确的相对论效应?


费曼说:“在不同的时候,我们将以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类)问题,但是在每一个阶段,都值得弄清楚的是,现在已经知道什么,它的精确度多高,它同别的各种事物的关系如何,当我们学得更多以后,它会有什么改变。”


对初学者而言,像质量守恒这样简单的物理定律,无疑更容易接受,并且在很多时候,它还是真正理解相对论效应所包含的复杂概念的第一步。而对另一些问题则不然。


在明确学习方向之后,费曼先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从我们对今日科学的理解的基本轮廓(即总的地图)出发,我们的世界总体图景是什么呢?


即:世界是如何存在的?


2



费曼先生表示:“如果在某次大灾难中,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将被毁灭,只有一句话能够传给下一代人,那么,怎样的说法能够以最少的词汇包含最多的信息呢?我相信那就是 “原子假说” ,即万物都由原子构成,原子是一些小粒子,它们永不停息地四下运动,当它们分开一个小距离时彼此吸引,而被挤到一堆时则相互排斥。


只要稍微想一想,你就会看到,这句话包含关于这个世界的极大量的信息。


I.  原子是一些小粒子



如果将一滴水放大十亿倍,我们将看不到光滑的表面,而是类似上图的一个个小圆球。大球表示氧原子,小球表示氢原子。其半径的量级为埃米(10-10 m)。


这是什么概念呢?


●  原子之于苹果 ≈ 苹果之于地球


并且每个氧原子有两个氢原子与它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水分子。


原子的组合(分子构成)清晰体现了水(物质)是什么,即:物质的组分


对其它物质也适用。


II.  原子永不停息地运动



自然界中的真实粒子是不断振动、跳来跳去、相互纠缠、彼此互绕着旋转的。

运动的剧烈程度即对应物质的温度


即使到绝对零度,原子也还有一个最低限度的振动。


III.  原子并非孤立,而是粘在一起的,并保持一定距离


物质中的原子总处于某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中。当它们远离时,则相互吸引;继续靠近,则相互排斥。


可以认为这种相互作用的距离对应物质的(气-液-固三相)。当原子(或作为一个整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较远时,它可以是气体,而当原子(或分子)之间距离较近时,它是液体或固体。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对气体强行施压,会发生气-液或气-固相变。






结合以上三点,几乎可以对现实世界中的所有物质的状态作统一描述。


以水为例。



作为液体的水几乎难以压缩(分子间斥力),也不会散开(分子间吸引力),而是保持着相当的体积。



对水加热则会使得分子运动加强,使其挣脱分子间的吸引力而从表面飞出去,变成水蒸气。



而作为气体的水蒸气,因为分子间距离大、相互作用力微小,其体积的可变性显著增加。其中的水分子就像一堆彼此分开的网球,在随机运动的过程中不断撞击能遇到的容器壁,再反弹回来,形成对容器壁的推力。



这就是气体的压强


实际上,对气体而言,在不考虑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情形下,其状态近似满足一个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nRT,即:压强与体积的乘积,和摩尔数与温度的乘积,成正比)。该方程可由原子假说(将理想气体的分子看作一堆彼此独立的小球)直接得到。这就是原子理论的概念。


我们还能用它描述固体。


当把一滴水的温度持续降低时,水里的原子、分子的运动强度逐渐减弱,最终被锁定到一个确定的位置上。水结冰了。



“有趣的是,它的每一个原子都有确定的位置。”当它从液体变为固体时,其中的原子按照某种特定的阵列排列,称为晶体阵列



在此阵列中,水分子之间由于对称性(六角形)的刚性连接,形成许多结构孔隙,导致凝固成冰之后,水的体积增大了。(实际上,除水和活字合金外,绝大多数简单物质都在固化时体积减小)


但冰也是有温度的。因为冰的原子并非静止不动的,它们会在该“确定的位置”上振动。


对冰加热,则会使其间的水分子从确定的位置上把自己摇(振动)下来,发生熔化现象,同时其结构坍缩(体积变小)。


如此,我们知道,物质的固、液、气相均可由原子理论来统一描述。甚至不用纠结具体名词,只要想象一下原子、分子的运动,就可理解物质存在的所有状态。






气    体: 分子(或单原子)间距较远,相互作用微弱,像一堆互相独立的小球;


液    体: 分子(或单原子)间作用力较强,能保持体积,但不够保持形状;


固    体: 分子(或单原子)间作用力很强(相对于分子或单原子的活动能力),所有原子保持刚性连接,有确定的体积和形状。





以上,是通过原子理论对物态的描述。


最后问大家一个小问题:



金属可以是气体吗?



下一节,我们将用原子假说描述过程(即:物态平衡和化学反应)。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泼皮士(ID:popishi)

编辑:Alex Yuan


近期热门文章Top10

↓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

1. 数学系和物理系的学生有什么差别?

2. 近85%的跑步者因跑步而受伤,你进行的慢跑真的对身体有好处吗?| SciFM Vol.08

3. 西瓜必须死,就在这个夏天

4. 再次颠覆认知!看完这些图,你才真正知道人类有多么渺小

5. 爱因斯坦曾经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天文学家刚刚做到了

6. 这又是一篇十分正经的招生宣传,不过聊的是国科大……

7. 超算界祁同伟,谷歌要让全世界向量子霸权低头

8. 描述混乱程度的物理量?熵究竟是个什么鬼?

9. 孩子,有时候并不是生活欺骗了你,而是你可能还不懂概率统计……

10. 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十位单身男科学家

点此查看以往全部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