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加息周期已经开始,尽管节奏很慢。”一位券商首席债券分析师如是表示。
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微博@央行微播 公告:“1月24日,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结合近期MLF到期情况,人民银行对22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2455亿元,其中6个月1385亿元、1年期1070亿元,中标利率分别为2.95%、3.1%,较上期上升10BP。”
此次上调是MLF操作历史上的首次上调利率。也是政策利率近六年来首次上调,在一些机构的解读中,认为其意义等同于“加息”。
在传统认识中,一般来说上调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才是“加息”。而我们为什么把这次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的提升称作加息?原因很好理解。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传统加息作用越来越小,各个银行都有相应浮动利率的权利。因此,央行未来会通过调控“再贷款”的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
在MLF操作中,央行将中标利率普遍上调10BP,必须要给出的几个标记是:
2、这是央行近6年以来政策利率的首次上调;
3、央行发出加息信号,货币政策拐点明确,债市正式宣告进入技术性熊市。
回顾MLF操作利率的历次调整:
1、2016年1月19日,央行将3个月和1年期利率下调至2.75%、3.25%;
2、1月21日将6个月期下调至3%;
3、2月19日再次将6个月和1年期分别下调至2.85%、3%。
此后,利率保持不变。
中金公司固收团队在分析中认为,在美联储2017年尚未启动新的加息,而近期美元走弱,人民币汇率也相应走稳的情况下,这次MLF利率的提升并不是针对美国加息和人民币汇率,而可能与PPI上涨引发货币当局对通胀压力的担心以及年底年初信贷投放过快,货币当局希望释放一些收紧信号来对信贷增速和金融杠杆进行调控有关。
其表示,从历史上来看,MLF利率的调整并不是跟随央行基准利率调整的,而是带有一定的额外政策信号作用,比如MLF利率密集下调阶段是2015年年底到2016年年初,当时正值大宗商品价格跌到最低点,通缩预期上升,而人民币汇率贬值也导致全球金融资产承压。
在这个阶段,央行的基准利率并没有发生变化,而央行的MLF利率调整也体现为长端利率下降幅度更大,政策工具曲线平坦化下行的特征。而目前与当时环境有所不同,大宗商品价格回升较快,尤其PPI上升速度较快,带动中下游产品跟随涨价,比如家电行业近期也普遍在上调产品价格。此外,年底年初,银行为了完成业绩指标,有较强的信贷投放冲动,加上城投平台也担心今年流动性收紧,融资难度和成本都会上升,也更愿意提起融入资金,双方一拍即合使得年底年初的信贷投放力度超过了市场预期。另外,三四线房地产销量的回升也使得房贷增量的下行速度和幅度未及预期,也使得货币当局希望进一步调控房贷增速。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这是一次迟来的货币市场加息,2016年央行在提高货币市场利率和波动性的同时,并未直接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可能与2016年12月“债市黑暗时代有关”,即央行不敢在债市崩盘式下跌时雪上加霜,此次货币市场加息选在债市平稳之后,符合“稳字当头”的政策意图。
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表示:
近期国内房地产市场又出现走热迹象,一线城市房价再次出现上涨势头,结合去年12月份信贷数据仍然较多和房地产投资再创新高,货币政策有必要通过适当引导中长期利率上升,抑制房地产泡沫。
广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表示:
MLF操作利率上行,一是怕你们乱想。前期临时降准又被部分乐观的市场人士理解为放水,那我就干脆形成事实上的‘加息+降准’对冲一下。二是怕你们乱来。1月信贷如果再3万亿,全年实体去杠杆的基调将破坏无余,于是就提升一下关于借贷成本的预期,警示一下。
此次“加息”带来的资金面的变化,也将对股市带来资金层面和心里层面的冲击。
对债市而言,政策利率近六年以来首次上调,加之考虑到去杠杆仍在路上,美联储渐进加息也是一致预期,债券市场不可避免的进入技术性熊市。
从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引导关系来看,在外部汇率求稳和内部去杠杆的环境要求下,当前的货币政策正通过加强1年期MLF利率基准作用的方式来调节货币闸门。考虑到此次上调MLF利率的结果,中信证券把10年期国债底部约束提升为3.1%,中枢提升到3.4-3.5%左右,并判断债市整体将呈现持续波动且振幅扩大的态势。这也符合我们对2017年债券市场“中枢上抬、波动加剧”的判断。
对于未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九洲证券邓海清表示,央行大概率会上调,符合“货币市场隐性加息→MLF利率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上调”的路径,即逐渐从隐性收紧到显性收紧,这将对债券市场造成长期的压力。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券商中国(ID:quanshangcn)、每日经济新闻(ID:nbd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