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2024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黄河文献的搜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日本藏稀见黄河文献汇编》(第一辑)收录日本国会图书馆及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收藏的稀见或日本所藏版本较好且完整的黄河文献八种,包括《南河成案》及其《续编》《又续编》、《治河汇览》、《题定河工则例淮徐道属淮扬道属》、《黄运两河拟定成规》、《钦定南河料物价值现行事例》、《东河总督部堂新设河防局条规》、《新修河工物料价值则例》、《浚惠济河碑记》。其中最为重要的《南河成案》及其《续编》《又续编》,国内仅缩印过《南河成案》及《续编》,此次是首次将《南河成案》及《续编》《又续编》集中影印出版。其余如《治河汇览》、《题定河工则例淮徐道属淮扬道属》、《黄运两河拟定成规》、《钦定南河料物价值现行事例》、《东河总督部堂新设河防局条规》、《新修河工物料价值则例》、《浚惠济河碑记》均为首次影印出版。本书出版时,除原书书影外,编者还为每一种书撰写有提要,介绍书名、卷数、版本、作者、册数、行款,以及序跋、内容体例、馆藏情况等信息,为研究者了解各书内容提供方便。第一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总目、卷一至三)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二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卷四至八)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三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卷九至十二)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四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卷十三至十六)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五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卷十七至二十一)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六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卷二十二至二十六)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七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卷二十七至二十九)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八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卷三十至三十四)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九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卷三十五至三十八)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十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卷三十九至四十二)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十一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卷四十三至四十六)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十二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卷四十七至五十)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十三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卷五十一至五十四、御制文)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十四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御制诗、上谕)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十五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首、卷一至二)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十六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三至七)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十七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八至十三)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十八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十四至十八)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十九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十九至二十四)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二十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二十五至二十九)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二十一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三十至三十四)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二十二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三十五至三十九)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二十三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四十至四十四)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二十四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四十五至四十九)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二十五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五十至五十三)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二十六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五十四至五十七)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二十七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五十八至六十一)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二十八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六十二至六十六)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二十九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六十七至七十)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三十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七十一至七十三)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三十一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七十四至七十七)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三十二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七十八至八十一)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三十三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八十二至八十五)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三十四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八十六至八十九)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三十五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九十至九十三)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三十六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九十四至九十六)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三十七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九十七至一百)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三十八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一百零一至一百零四)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三十九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续编卷一百零五至一百零六,南河成案又续编卷首、卷一)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四十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又续编卷二至四)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四十一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又续编卷五至七)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四十二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又续编卷八至十(一)]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四十三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又续编卷十(二)至十二(一)]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四十四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又续编卷十二(二)至十四(一)]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四十五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又续编卷十四(二)至十六]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四十六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又续编卷十七至十九(一)]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四十七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又续编卷十九(二)至二十一]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四十八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又续编卷二十二至二十三)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四十九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又续编卷二十四至二十六(一)]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五十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又续编卷二十六(二)至二十八]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五十一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又续编卷二十九至三十一(一)]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五十二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又续编卷三十一(二)至三十三]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五十三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又续编卷三十四至三十六(一)]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五十四册
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又续编卷三十六(二)至三十八] 编者不详 清道光间刻本 一百三十六册
第五十五册
治河汇览八卷(卷一至四) 编者不详 清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刻本 八册
第五十六册
治河汇览八卷(卷五至八) 编者不详 清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刻本 八册
第五十七册
题定河工则例淮徐道属五卷淮扬道属七卷 编者不详 清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刻本 二册
黄运两河拟定成规不分卷(一) 〔清〕完颜伟撰 清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刻本 二册
第五十八册
黄运两河拟定成规不分卷(二) 〔清〕完颜伟撰 清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刻本 二册
钦定南河料物价值现行事例三卷[卷一至二(一)] 〔清〕戴均元等编 清嘉庆十二年(一八〇七)刻本 二册
第五十九册
钦定南河料物价值现行事例三卷[卷二(二)至三] 〔清〕戴均元等编 清嘉庆十二年(一八〇七)刻本 二册
东河总督部堂新设河防局条规不分卷 〔清〕许振祎等纂 清光绪十六年(一八九〇)刻本 一册
新修河工物料价值则例二十八卷(卷一至十四) 编者不详 清季写本 二十八册
第六十册
新修河工物料价值则例二十八卷(卷十五至二十八) 编者不详 清季写本 二十八册
浚惠济河碑记 〔清〕李鹤年撰并书 清同治九年(一八七〇)碑记拓片 二张近年来,由于黄河文化深受重视,黄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也有了很多新的进展与收获,其中主要是国内馆藏文献的影印出版。如郑州大学吴漫教授主编的《明清黄河文献丛编》,总计收录一百余种,是近百年来收录、汇编明清治黄文献较为系统的一部大型丛书,且其提出了‘明清黄河治理文献’概念;另外,由梁留科、胡全章、曹辛华主编的《黄河生态文献集成》,收录宋代至民国的文献百余种,分自然人文、水利两个系列,每个系列又略依地理区划与时代先后排序,分别辑入中国古代文献中黄河流域内的地方山水志、游记、胜迹、指南和治理黄河的水利著述等。此书的出版为黄河生态文化研究提供了参考史料;北京燕山出版社二〇一九年十二月出版了胡全章、曹辛华主编的《黄河流域方志集成》,收录了黄河流域有关黄河历史与黄河治理的地方文献资料;另外尚有《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黄河历史文献》,其所选收黄河历史文献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品,逾六百种,包括约四百种舆图和约二百种古籍,每种文献的内容全部或局部与黄河相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二〇二一年九月出版了展龙、闵祥鹏的《黄河文献系年要目(1911—1949)》,该书提供了民国时期有关黄河历史和黄河治理的文献目录,是研究民国时期黄河文献的重要资料。此外还有一批治黄档案及黄河古籍文献的校点成果等等。但是,目前学界对域外汉籍中的黄河文献关注度不高,比如日藏汉籍中关于黄河历史及治理的文献,尤其是日藏汉籍中黄河文献的稀见本,既未受到重视,也没有值得称道的成果。
据笔者初步普查,日藏汉籍中黄河文献可以分为四大类:
一、河图、河源类
此类文献主要有元代《治河图略》,明代《刘天和黄河图说》,清代《三省黄河全图》《三省黄河图说》《中国黄河经纬度里之图》《大地山河图说》《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民国《古今治河图说》等八种,收藏相当完整,而且庋藏地分布也较为广泛。比如《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第四帙本《三省黄河图说》,庋藏机构就包括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东洋文库、东京大学图书馆总馆、一桥大学图书馆、爱知学院大学图书馆、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文化研究所、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等。河图文献在日本收藏广泛,涵盖元、明、清、民国四个时期,综合起来看这些文献,不就是一部元至民国的黄河变迁历史图吗?当然也是一部元至民国的黄河治理历史图。可以说,日藏汉籍河图是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劳动、生息和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它的河源在哪里?我们的先辈很早就开始关注,并进行过多次探讨,积累了许多宝贵资料。但是,历代学者的认识并不一致,长期争论不休。《山海经》《尔雅》等书,有河出昆仑之说,《尚书·夏书·禹贡》则谓‘导河积石’,这些都是最早提到河源的历史文献。元至元十七年(一二八〇),世祖忽必烈为了与番贾互市,加强对河源地区的控制,遂派都实往探黄河源。《元史》卷六十三谓‘命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都实属女真族蒲察氏,统乌斯藏暨招讨都元帅,曾三次到达吐蕃,是杰出的旅行家。在此以前,由于受《禹贡》‘导河积石’之说影响,汉代对黄河上游的认识和了解局限于积石州以下,唐代虽有侯君集等人率军到过河源地区,但并非为了考察河源。因此,都实探察河源,是第一次有组织的专门考察,并且取得了突破性的可喜成果。翰林侍读学士潘昂霄与都实之弟阔阔出为同僚,潘昂霄据阔阔出所言,撰成《河源志》。应该说,《河源志》是在实地考察基础上撰成的一部科学探索河源的著作,日本宫内厅书陵部等三十余家公私机构收藏有《河源志》(《河源记》),这件事本身就可以说明它的文献价值。除了《河源志》,日本各公私机构还收藏有《天下山河两戒考》《钦定河源纪略》《昆仑河源考》《河源图说》《河源纪略承修稿》《禹贡水道考异》《河源异同辨》《黄河源流考》等,以上这些文献,既组成了一部关于河源的文献集成,又是一条探索河源的学术史脉络。
二、河志、河记类
河志、河记是研究某河历史或某一治河事件的重要文献。
相对于江河的防治类文献,志、纪(记)类会涉及防治内容,但侧重点不在防治。河志,符合一般志书的体裁,其内容有某河的图、记、制、传、表、录(包括相关的诗赋)等。日藏河志包括《漕河图志》《西渎大河志》《河防志》《河壖杂志》《豫河志》《南河志》等六种,以及记载其他河流历史的《永定河志》等。其中某些河志类文献可以弥补国内馆藏之不足,比如《漕河图志》八卷,明王琼撰。日本内阁文库、尊经阁文库藏明弘治间刊本,前有明弘治九年(一四九六)序。其中内阁文库藏本原系红叶山文库旧藏。此书八卷,卷一包括漕河之图、漕河建置、诸河源委、漕河;卷二包括漕河上源、诸泉发源、诸河考论;卷三包括漕河夫数、漕河经用、漕河禁例、漕河水程、漕河职制;卷四为奏议;卷五至卷六为碑记;卷七为诗赋;卷八包括漕河水次仓、漕运粮数、漕运官军船只数、运粮加耗则例、运粮官军行粮、运粮官军赏赐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七五《史部·地理类存目四》提要云:‘《漕河图志》三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明王琼撰。’‘先是,成化间三原王恕作《漕河通志》十四卷。宏(弘)治九年,琼以工部郎中管理河道,乃因恕之书而增损之。首载漕河图,次记河之脉络原委及古今变迁、修治经费,以逮奏议、碑记,罔不具悉。《明史》本传称琼出治漕河三年,胪其事为志。继任者案稽之,不爽毫发,由是以敏练称,盖其书之切于实用如此。惜原本八卷,此本止存三卷,非完帙矣。’《四库全书总目》仅著录其三卷,可见当时亦非完本;国内湖南省图书馆藏明弘治九年刻本,三册,但仅存六卷(卷一至三、六至八);中山大学图书馆有弘治刊本嘉靖增刻本,二册,但仅存四卷(卷二、三、五、六),皆不全。由此可知日本内阁文库、尊经阁文库所藏八卷本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记,则往往是对某一事件的记述,虽内容相对单一,但记述详备。如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东洋文库、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本馆及东方馆藏民国九年(一九二〇)天津徐氏排印本《濮阳河上记》,记载民国二年(一九一三)七月,黄河在双合岭(今河南濮阳县习城集西)决口,濮阳县、范县等地被灾。次年伏秋汛涨,决口处刷宽八百余丈,灾情加剧,徐世光(徐世昌之弟)乃奉命督办濮阳河工,至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四月完成。据此次治河经验,徐世光著《濮阳河上记》一书,记述了濮阳治河工程的相关事宜。该书分为四编,甲编为图说、堵筑程序,乙编为料物、绳缆、桩木,丙编为器用、工程、建造、防营、夫役、工匠,丁编为日记、濮工职员录等,对料物、器用等记述尤其详备。日藏河记类文献还有《浚惠济河碑记》《黄河工段文武兵夫记略》等。
三、河防、河治类
此部分内容较多,也是日藏黄河文献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历史上,黄河是一条灾害频发的河流,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由于它穿越西北黄土高原时挟带了大量的泥沙,到了下游,地势平坦,流速减缓,致使泥沙沉积河底,河床抬高,每到汛期,经常泛滥。据统计,自唐尧八十年(前二二七八)至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共四千二百一十一年间,黄河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七十三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达四十六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一) 可以说,黄河文明是我国最辉煌,也最复杂的文明。黄河,冲积出黄淮平原,哺育了黄河流域的人民,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同时,黄河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在防治黄河的过程中,我国人民不仅积累了与黄河共存的经验,更培养了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抗争精神。古人认为‘天下之河,凡有利可兴,有害当除者,莫不亟宜修治,以袪其害而享其利’ (二)。治水是从远古就开始了的,比如共工和鲧都曾治过水,当然禹治水最为著名。记载河防、河治的典籍从先秦以迄唐代,可谓渊源流长,但从系统性角度看,感觉还是薄弱的。自宋元开始就有了非常系统的河防、河治专著,比如元沙克什所撰《河防通议》二卷,系统总结了宋元时期及其以前有关河防工程的施工方法、管理经验,是十四世纪中国河工技术的代表作。明清时期更是河防、河治著作的高产期,这说明,人们对黄河的认识越来越深刻,防治的方法越来越多样。
日藏黄河文献中关于河防、河治的文献,包括《河防通议》二卷,《河防记》一卷,《河防一览》十四卷,《河防一览榷》十二卷,《导河迂谈》一卷,《古今疏治黄河全书》四卷,《河防考》四卷,《两河清汇易览》八卷附《两河清汇刍论修守事宜》一卷,《刍论河防绪言》一卷,《河防永赖》一卷,《仪甫先生入乡贤录》一卷,《河防刍议》六卷,《靳文襄公治河方略》十卷首一卷,《治河奏绩书》四卷附《河防述言》一卷,《张留野河防述言》一卷,《历代河防统纂》二十八卷,《治河汇览》八卷,《圣谟治河全书》二十四卷,《治下河水论》一卷,《行水金鉴》一百七十五卷首一卷,《续行水金鉴》一百五十六卷图一卷,《再续行水金鉴》一百六十卷,《南河成案》五十四卷首四卷目一卷,《南河成案续编》一百零六卷首一卷,《南河成案又续编》三十八卷首一卷,《河防》一卷,《治河奏议》不分卷,《疏河心镜》一卷,《河防纪略》四卷,《河防刍议》一卷,《东河奏稿》一卷,《河防杂著四种》四卷,《治河议》一卷,《治河五说》一卷《续说》二卷,《直隶河防辑要》一卷,《治河要语》一卷,《治河刍议》一卷,《东河总督部堂新设河防局条规》不分卷等近四十种,时间范围则涵盖宋、元、明、清、民国。
尽管有些河防、河治著作国内也有馆藏,但日藏系列还是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行水金鉴》一百七十五卷首一卷,日本国立公文书馆、静嘉堂文库、国立国会图书馆、东洋文库、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冈山大学资源生物科学研究所、一桥大学图书馆、法政大学图书馆(多摩)等均藏有清雍正三年(一七二五)淮扬官舍刻本。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藏本为雍正刊本后印,不题卷数。东京大学图书馆总馆为清雍正三年淮扬官署刊、乾隆中修本。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等另有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国学基本丛书》本卷一至一百五十六及首一卷。《行水金鉴》实由傅泽洪主编,郑元庆等纂辑,成书于清雍正三年,是我国最早的水利编年史资料汇编,共一百七十五卷,约一百六十万字,以‘四渎’——江、淮、河、济及京杭运河的文献资料为主,少量篇幅兼及其他内容。是书编排体例精审。卷首冠图一卷,绘图五幅,依次为河水图,附古今黄河通塞图;淮水图,附高家堰图;汉水、江水图,附西汉水图及洞庭、鄱阳二湖图;济水图,附五水济运图;运河图,附太湖图、清江浦图、卫河图、禹王台图;各图后皆附有说明文字。正文以河水、淮水、汉水、江水、济水、运河为序,分而述之。《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云:‘《行水金鉴》一百七十五卷(通行本),国朝傅泽洪撰。泽洪字稚君,镶红旗汉军。官至分巡淮扬道、按察司副使。是书成于雍正乙巳。全祖望作《郑元庆墓志》,以为出元庆之手。疑其客游泽洪之幕,或预编摹。然别无显证,未之详也。叙水道者,《禹贡》以下,司马迁作《河渠书》,班固作《沟洫志》,皆全史之一篇。其自为一书者,则创始于《水经》。然标举源流,疏证支派而已,未及于疏浚堤防之事也。单锷、沙克什、王喜所撰,始详言治水之法。有明以后,著作渐繁,亦大抵偏举一隅,专言一水。其综括古今,胪陈利病,统前代以至国朝四渎分合、运道沿革之故,汇辑以成一编者,则莫若是书之最详。卷首冠以诸图,次河水六十卷,次淮水十卷,次汉水、江水十卷,次济水五卷,次运河水七十卷,次两河总说八卷,次官司、夫役、漕运、漕规凡十二卷。其例皆摘录诸书原文,而以时代类次。俾各条互相证明,首尾贯穿。其有原文所未备者,亦间以己意考核,附注其下。上下数千年间,地形之变迁,人事之得失,丝牵绳贯,始末犁然。至我国家,敷土翕河,百川受职。仰蒙圣祖仁皇帝翠华亲莅,指授机宜,睿算周详,永昭顺轨,实足垂法于清万年。泽洪于清康熙六十一年以前所奉谕旨,皆恭录于编,以昭谟训,尤为疏瀹之指南。谈水道者观此一编,宏纲巨目,亦见其大凡矣。’(三) 该书所收资料巨富,达三百七十余种,上起夏朝,下迄清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四月。所收文献资料早期以《禹贡》《水经》为主,后代主要依靠正史。元代以后内容增多,明代开始引用实录、会典、方志以及传记、碑铭等,清代顺治、康熙数十年间以引用志书和诸臣奏疏为主。此书价值非常值得称道,尽管国内如国家图书馆等亦有收藏,但如日藏涉及两种以上版本系统的并不多见。此外,日藏《续行水金鉴》与《行水金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列。
《续行水金鉴》一百五十六卷图一卷,日本东洋文库、国立国会图书馆等藏清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刊本。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东方馆、神户大学图书馆等藏《国学基本丛书》四百种本。黎世序等总裁,俞正燮、董士锡、孙义钧纂修的《续行水金鉴》于清道光十二年刊印成书,所收资料时间上正好与《行水金鉴》相衔接,收集了清康熙六十年四月以后至嘉庆二十五年(一八二〇)的资料,所载有‘康熙六十年前事关工程未及备采者,依年月补叙于前,与前书相辅’(四)。图的画法由《行水金鉴》的山水画写景古法改为线条图,工程地段较为清晰。内容上增加了永定河及农田水利资料,在各河流分类下又分置了‘原委、章牍、工程’三项,搜集、保存了大量原始工程技术档案。所收‘章牍’累计一百二十一卷,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二强。除了序、略例等内容和图一卷,包括黄河五十卷、淮水十四卷、运河六十八卷、永定河十三卷、长江十一卷。
四、河臣、河工类
河臣是河防、河治的核心人物,也是河防、河治得失的关键。非常遗憾的是,专门以河臣为对象立传的文献资料并不多,国内馆藏仅见周馥的《国朝河臣记》一卷和汪胡桢、吴慰祖同辑的《清代河臣传》四卷《附录》一卷《补遗》一卷,日藏河臣传记文献与国内馆藏比较,种类、版本与庋藏机构都不相上下。
《国朝河臣记》一卷,清周馥撰。日本东洋文库、一桥大学图书馆、神户大学图书馆、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馆、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等藏《周悫慎公全集》之《河防杂著四种》本。是书为《河防杂著四种》抽出单行者,《河防杂著四种》包括:《黄河源流考》《水府诸神祀典记》《黄河工段文武兵夫记略》《国朝河臣记》。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等均有收藏。《国朝河臣记》记载了清顺治元年至光绪二十八年(一六四四—一九〇二)的河臣事迹,包括杨方兴、朱之锡、杨茂勋、罗多、王光裕、靳辅、王新命、董讷、于成龙、董安国、张鹏翮等。内容涉及河臣字号、籍贯、受命年月、离任(即进退)、褒谴等基本情况,以及简要治河事迹等。周馥写于清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的《国朝河臣记》序云:‘历来大臣获谴未有如河臣之多,而身后旌褒亦未有多于河臣、盛于河臣者,盖得失偶限天时,毁誉或淆人口。其忠恳勤劳之真,固历久而益明也。同乡前辈俞理初孝廉有《河臣编年纪略》一卷,仅载任事年月,因重加考核,略添诸人进退褒谴事实,其中有封祀者,有旌奖者,有屈而复伸者,有幸免者,有枉屈者。后之览者可以感焉。’ (五)俞理初即俞正燮,也就是说,《国朝河臣记》是在俞正燮《河臣编年纪略》基础上补辑而成。
汪胡桢、吴慰祖辑《清代河臣传》四卷《附录》一卷《补遗》一卷,日本东洋文库、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馆藏《中国水利珍本丛书》第二辑本;日本东洋文库、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馆又藏《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二集本。《清代河臣传》四卷,卷一收杨方兴、朱之锡(附崔维雅)、杨茂勋、苗澄、卢崇峻、靳辅(附陈潢、宋文运、董讷、熊一潇)、王新命、于成龙(附孙在丰、开音布)、张鹏翮、陈鹏年。卷二收齐苏勒、嵇曾筠(附子璜)、尹继善、徐湛恩、孔毓珣、田文镜、沈廷正、高斌(附从子高晋)、孙国玺、白钟山、刘勷、德尔敏、完颜伟、顾琮、周学健、张伯行(附子师载)、策愣、刘统勋、爱必达、叶存仁、李宏(附子奉翰、孙亨特)、何煟(附子裕城)、李清时、吴嗣爵、姚立德、萨载、袁守侗、陈辉祖、韩鑅、兰第锡。卷三收康基田、吴璥、王秉韬、嵇承志、徐端、戴均元、那彦成、马慧裕、陈凤翔、蒋攸铦、黎世序、初彭龄、李鸿宾、李逢亨、叶观潮、张文浩、姚祖同、严烺、张井、潘锡恩(附子骏文)、林则徐、吴邦庆、麟庆、栗毓美、慧成、杨以增、徐泽醇、陆应谷、福济、李钧、黄赞汤。卷四收谭廷襄、郑敦谨、张之万、苏廷魁、乔松年、钱鼎铭、曾国荃、李鹤年、梅启照、庆裕、李鸿藻、吴大澂、许振祎、任道镕、锡良,共计一百零一名清代水利官吏传略(含附传)。前有吴慰祖序,《附录》一卷为《清代河督任卸年表》。另有《补遗》一卷,收一百零一名河臣之外的河臣,包括钟祥、朱襄、王鼎、李星沅、蒋启扬、倪文蔚等六人。是书为研究清代河臣的重要文献资料。
河工文献是中国古代水利文献,特别是河防、河治的重要内容,不仅包括河防、河治的河工奖惩等相关制度,也包括各种物料则例,对河工人员的要求,更包括河工技术、河工器具等,可以说是座活生生的治河制度、技术与工具等兼具的纸上博物馆。当然河工类文献不仅具备文献价值,更是河防、河治的一部分,体现了先民的智慧和探索精神。如《河工书》一卷,明吕坤撰,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吕新吾全集》本,国内浙江大学图书馆藏《河工书》一卷,版本与日藏同。东京大学图书馆总馆藏明万历三十三年(一六〇五)宁陵县刊《去伪斋集》本,国内未见同刊本。上海图书馆等仅藏清道光七年(一八二七)刻本。
吕坤(一五三六—一六一八),字叔简,一字心吾、新吾,自号抱独居士,归德府宁陵(今属河南省商丘市)人。明嘉靖四十年(一五六一)中举,明万历二年(一五七四)成进士。初为襄垣知县,因政绩卓著,调大同,征授户部主事,历郎中,迁山东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居三年,召为左佥都御史。历刑部左、右侍郎。明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六月八日,卒于宁陵故里,享年八十二岁。吕坤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与沈鲤、郭正域被誉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主要作品有《呻吟语》《实政录》《去伪斋集》等十余种。《河工书》就是《去伪斋集》中表达其水利思想的部分。《去伪斋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刑法、军事、水利、教育、音韵、医学等多个方面,其文献学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从以上四大类内容看,日藏黄河文献毫不逊色于国内馆藏,特别是国内所缺乏或者版本优于国内馆藏的文献,是日藏汉籍文献最有价值的部分。
对日藏黄河文献,我们有必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成日本所藏黄河文献的完整回归。如上所述,我们初步普查出日本各机构藏黄河文献有七十五种,其中《中国黄河经纬度里之图》《导河迂谈》《河工策要》《河防》《河防通议》《治河图略》《治河刍议》《治修河渠农田书》《濮阳河上记》《禹贡水道考异》《治河五说、续说》《治河汇览》《治河奏议》《治河摘要》等为国内馆藏稀见,其他日藏黄河文献与国内馆藏亦可进行比较研究,这些文献的完整回归是研究与整理日藏黄河文献的目标之一。今选取国内罕见、稀见或日藏版本较好且完整,文献学价值突出的《南河成案》及其《续编》《又续编》、《治河汇览》、《题定河工则例淮徐道属淮扬道属》、《黄运两河拟定成规》、《钦定南河料物价值现行事例》、《东河总督部堂新设河防局条规》、《新修河工物料价值则例》、《浚惠济河碑记》等八种文献,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
二是完成日藏黄河文献最重要善本的校注。日藏汉籍黄河文献中的善本,很多是国内馆藏所缺,或稀见的。对其进行深度整理,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黄河文献在黄河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先民在与黄河共生共存中形成的民族精神。
三是完成日藏善本黄河文献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部分,我们既要立足于日藏黄河文献的特点及其学术和文献价值,又要重点关注黄河文献、黄河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此外,关注和研究日藏汉籍中的黄河文献,也是基于以下认识:习近平总书记二〇一九年九月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专门就黄河文化强调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有关黄河的古典文献是承载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利用这些古籍文献,既可以让传统古籍活起来,又可以更好地讲好黄河文化故事,唤醒历史记忆,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二〇二二年四月十一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指出要‘持续推进中华版本传世工程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深入开展古籍普查,加强基础信息采集,完善书目数据,编纂总目提要,摸清国内外中华古籍资源和保存状况’。日本所藏善本黄河文献是海外中华古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本所藏善本黄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是促进域外优秀汉籍文献回归的重要方式,是落实中央《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的需要。
有关黄河的历史文献非常丰富,从体裁角度看,除了流传至今的专书、论著,还有散见于正史、实录中的记载和各种史书、方志、文集中的文献,以及舆图、档案、奏报、谕旨、文书等珍稀文献。从印刷方式看,包括大量未经整理的各时期刻本、稿本、抄本、石印和铅印本。日本所藏黄河文献是黄河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其中的孤本、善本,既可弥补国内馆藏的不足,解决部分国内黄河文献散佚、损毁、失传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对其整理与研究,了解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明对海外的影响,一体化推进包括文献、文化、政治、传播等在内的黄河文化学科建设,从而更好地使黄河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绽放光彩,成为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与历史自觉的重要源泉。
王卓华
二〇二四年九月二十七日
注释
(一)沈怡、赵世暹等:《黄河年表》,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一九三五年,第一、六页;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编:《黄河大事记》(增订本),黄河水利出版社,二〇〇一年;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黄河水利出版社,二〇〇三年。
(二)〔清〕王乔年编:《河工要义》绪言,民国七年(一九一八)铅印本。
(三)〔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九《史部·地理类二》,中华书局,一九六五年,第六一五—六一六页。
(四)〔清〕黎世序等纂修:《续行水金鉴》卷首《续行水金鉴略例》,清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河库道署刻本。
(五)〔清〕周馥:《秋浦周尚书(玉山)全集·国朝河臣记序》,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九辑,文海出版社,一九六六,影印本,第五三〇九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