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天津日报
媒体新闻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青年麻醉论坛  ·  麻案精析 | ... ·  4 天前  
医学影像沙龙  ·  收藏!大三甲医院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 ·  3 天前  
l 看齐 l  ·  最新研究!这一病毒可能趋向流感化 ·  3 天前  
l 看齐 l  ·  最新研究!这一病毒可能趋向流感化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天津日报

“搭子”从线上走入线下|天津日报聚焦

天津日报  · 公众号  ·  · 2025-01-02 11:36

正文

记者 | 韩爱青 文/摄
几乎每半个月,张倩都要参加一次“二次元”(动漫爱好者称虚拟世界和相关文化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社会群体聚会,为此她要提前美容、准备衣服……活动当天化个美美的妆,和一群年轻的“社友”拍照、做游戏。
在如今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的社交模式正在经历一场变革,因为有着较一致的群体意识而组成的网络社群,通过某种方式(如社交媒体、论坛、线下活动等)相互联结、交流和互动。这一更灵活和自由的社交模式——社会群体(以下简称“社群”)社交,成为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二次元”“社群” 游戏是主题

2024年12月21日,在北辰区由闲置厂房提升改造后的一处综合性文体产业园内,一场“二次元”“社群”聚会在火热进行中。偌大的厂房内,近200名喜欢“二次元”的人聚在一起。现场放置着一些宣传海报,有几个人cosplay(通过服装、道具、化妆、造型等方式,把出现在动画、漫画、游戏作品中某位角色或者某段剧情进行现实还原的活动)成游戏主角,“社群”小伙伴们称其为“纸片人男友”。大家挨个和喜欢的“纸片人男友”拍照,中间还设定一些游戏环节。张倩也在其中,上午参加活动,中午和小伙伴们一起聚餐,晚上又去滨江道商业街“打卡”商场大屏播放的“纸片人男友”宣传片。当晚上活动结束回到家中时,丈夫和儿子早已进入梦乡。“每次参加‘社群’活动,都是我彻底放飞的时候,能放松一天。”
“二次元”“社群”组织聚会。
张倩今年39岁,是一名宝妈,日常生活是家和单位两点一线,朋友圈是几位关系不错的老同事和偶尔联系的老同学,生活枯燥无味,没有朝气。
她加入“二次元”“社群”源于一款目前比较火的“乙女游戏”,这是一款以女性为主人公的游戏,游戏本质就是玩家通过操作来解锁剧情,和男性角色谈恋爱。开发游戏的公司经常举办一些线下活动,喜欢游戏的粉丝们会通过社交平台自发参加活动,而张倩就是这样结识了一群同样喜欢玩这个游戏的朋友。她参加的线下第一次活动是给游戏中的“纸片人男友”过生日,也是在这次活动中,她认识了除学校同学、单位同事以外的一群新朋友。其中有两个人和她特别聊得来,均是在校大学生。她第一次感受到年轻朋友给她带来的惊喜和震撼,了解到她们的人生观。瞬间,她觉得自己变年轻了。
就这样,小伙伴们在线上建立了微信群,这其中有大学生、刚工作不久的白领、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中年人,大家定期举办线下活动,主题都是“二次元”,但每一次活动的地点、形式和内容都不一样。有时候租用酒店的宴会厅、有时候包一家酒吧、有的时候是在废弃的工厂仓库……活动经费AA制,从50元到150元不等。“我突然发现不一样的人生,可以让我在纷繁的工作、家务活儿中暂时解脱出来。”每次活动前一周,张倩都会积极运动瘦身,让自己能有一个良好的状态,心情也跟着好起来,因为“社群”里的小伙伴大多是年轻人,她不想让自己看起来和对方差距过大。
“社群”里小伙伴们的友情也不仅限于活动中。张倩说,“社群”里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小灵在东丽区租了一处房子,合同上写明租期一年,但中介人员口头承诺可以短租,不租的时候提前告知,退还全部押金。可居住3个月后,当小灵想退租时,对方态度却大转变,说只能按照合同办事,可一旦支付了违约金,押金所剩无几。小灵和其他有相同情况的消费者一同将这家中介公司告上了法庭,可她毕竟社会经验不足,到了开庭当天不知所措。张倩陪她一起去法院,帮她出谋划策,最终小灵依靠法律维护了自身权益。
张倩告诉记者,“社群”里小伙伴们不再是传统理念中的熟人,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大家结识,但彼此之间的联系大多维系在每一次活动中,离开“社群”后,依旧回归自己本来的生活。


“搭子”“社群” 拓展社交圈

早上跑步有“跑搭子”、中午吃饭有“饭搭子”、徒步旅行有“走搭子”……28岁的市民小杜过上了各种“搭子”生活。小杜是一家合资企业驻津办事处的会计,办事处除了一位负责人,只有他一名员工。负责人经常京津冀三地跑,他自己除每月末要出差一段时间之外,其余在津上班的时间相对自由。小杜没有同事,同学和朋友又大多分散在国内其他城市,社交圈比较窄。他喜欢跑步,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社交平台上发现有跑友发出的“召集令”,寻找跑步“搭子”,沿着海河蓝丝带跑一圈。“当天去了大概十多人,年轻人为主,也有中年人,虽然大家互不相识,但结伴一起跑步很愉快。”其后,小杜又参加了几次临时寻找“搭子”的跑步活动,其中有熟面孔、也有生面孔,大家一起跑步,有时候跑完还聚餐,在跑友中他结识了各行各业的新朋友,拓展了社交圈。
在各种生活“搭子”中,“饭搭子”是最常见的一类。
小杜单身,一个人吃饭难免孤独,还没办法多点菜。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社交平台上寻找单位附近的“饭搭子”,还真有人响应。“今天中午想打牙祭,河西区利民道附近,吃烤鱼,有愿意去的私信。”很快有人私信他,愿意一起去。“最多的时候,有5个人一起吃饭,可以点一大桌好吃的饭菜,饭钱AA制,吃得好花得少,很实惠。”小杜告诉记者,当他开始深入了解“搭子”“社群”后,他发现,可以找“搭子”的项目有很多,如“旅游搭子”“自习搭子”“逛街搭子”“观影搭子”“徒步搭子”“回家搭子”“健身搭子”等。
“搭子”的完整含义是“临时搭伙,去做或完成某件事”。通常情况下,“搭子”之间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对方的全名或真实姓名,一个网名、化名或一个简称即可。“大部分时候,‘搭子’之间不主动打听对方的情况。”小杜说,“搭子”“社群”能满足一部分人的社交需求,又无需去费力建立特别稳固的关系,这让他感觉舒服而又轻松。


时尚“社群” 主打陪伴感

亚君曾主办过一本时尚杂志,她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社群”,成员有近200人,核心成员50多人。她没有给“社群”起名字,在她的想法中,这是一个纯小伙伴的聚会,没有商业色彩。2007年,亚君在办杂志时,每个月都会组织线下活动,“社群”里的“元老级”成员就是那时候积累起来的“人脉”。杂志早已停刊,但活动一直没停,不再以商业为目的,亚君“社群”的聚会为小伙伴们提供了非常纯粹的女性交流平台。
时尚“社群”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女性交流平台。
“社群”里小伙伴们自称是“三十而已”,但其实成员们的年龄跨度从20岁到80岁,主力群体是35岁到55岁左右的中年女性。“她们大部分具有比较高的文化水平,是自己生活中的‘大女主’。”亚君这样评价小伙伴们。她们的活动基本都带着时尚感,从秋日里在老牌酒店花园里的“芦苇羊绒走秀”,到品冬阴功饺子、大别墅里的咖啡蛋糕下午茶,再到欣赏小伙伴花很少钱爆改的家……参与每一次活动,大家都非常快乐。
“每一次聚会,大家都在畅聊,从房子到孩子、从股票到选票、从黄金疯涨到身体健康,无主题无节奏,无下限有节操。”亚君告诉记者,陪伴感是这个“社群”最关键的内核。不管年龄多大,大家其实都渴望这种回到大学集体宿舍的感觉。“如果和男性朋友唠叨自己的烦心事,因为想法不一样,常常会出现‘尬聊’的情景。但女性之间,共同的角色让共同话题更多,把想说的都说了,烦闷也就消解了。”在亚君看来,“社群”里的伙伴们大多经历的事情比较多,经常能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社群里小伙伴们的关系是松弛而又舒服的,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利益往来,反而能轻松地交往、长久地陪伴。


非遗“社群” 回归传统文化

绒花缠花、沉香手作、手工编织……每周都有一天,一群年轻人会聚在北辰区果园新村街道的半亩方塘非遗文化学院,一起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以下简称非遗),并亲自动手制作非遗作品。在这个非遗“社群”里,34岁的李靖是领头人,他是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氏传统首饰修复与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
非遗“社群”成员制作非遗作品。
半亩方塘非遗文化学院同时也是一个非遗作品的展馆,平日里有不少年轻人来参观,其中一些人喜欢非遗技艺,找李靖求教。看大家积极性这么高,李靖便每周在学院固定授课。“我们这群小伙伴每次交30元的材料费,聚在一起,跟着李靖老师学习非遗技艺。”24岁的王英子刚刚参加工作不久,闲暇时间,她最喜欢来半亩方塘非遗文化学院,学非遗技艺、做非遗作品、交好朋友。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人们难得坐下来,静下心去制作非遗作品,在每周两小时的时间里,大家彻底放下手机,忘记生活中的烦恼和喧嚣,只认真地干一件事情,还能得到回报——一件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非遗作品。上完课,大家有时还会AA制聚餐,体验到不一样的生活。在李靖的带领下,这群小伙伴不仅传承传统文化,还一起做公益,帮助一些有困难的老人和困境儿童。李靖告诉记者,目前他的非遗“社群”里已经有小伙伴150多人,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