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太空与网络
卫星与网络专注军民融合的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依靠社会力量,为推动我国航天技术民用和卫星网络通信的规划、建设、应用以及研发、生产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太空与网络

中国高超音速飞行器测试模型清晰外观“不经意”公开

太空与网络  · 公众号  · 民航  · 2017-10-10 20:5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关于中国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已久,近日,这一飞行器的测试模型外观首次在官方媒体中“不经意地”公开。

中央电视台《还看今朝——喜迎十九大特别节目》 2017年10月8日期节目中,介绍了我国首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超声速风洞,JF12激波风洞。在相关画面中出现了多款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测试模型。

中国科学院研究院姜宗林介绍,这个风洞是一种先进飞行器的摇篮,一种孵化器。

JF12风洞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美国的著名风洞做到4-7倍声速,喷管直径1.5米,实验时间30毫秒;而JF12复现高超声速激波风洞风速达到5-10倍声速,喷管直径2.5米,实验时间达100毫秒。

这个风洞,可以揭示许多美国人没有发现的问题。

姜宗林略带傲娇地说,美国国防部报告,关注中国别的内容一直在变,但连续四年,持续关注我们这个风洞。

现在我们自己的风洞,两天做一次实验,日程已经排到了年底。

姜宗林还介绍,我们正在研制5倍以上声速的民用载人航空器,能把北京到纽约变成“国内旅行”。

JF12激波风洞项目于2008年1月启动,是8个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之一,耗资4600万元,2012年5月顺利通过验收。

这是一个典型的自主创新的实验设备,以中国独创的反向爆轰驱动方法为核心,克服了自由活塞驱动技术的弱点,集成了五大关键创新技术,设计、加工、建造及调试工作均由中国人负责,安装调试工作历时两年,取得了一次性安装、调试、验收合格、获得试验结果的成就。

JF12激波风洞整体性能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可复现25至40公里高空、5到9倍声速的高超声速飞行条件。“高超声速发动机需要的实验时间至少需要60到70毫秒,已经能做到100毫秒,国外的相关风洞大约为30毫秒。

中国的喷管直径可达2.5米,实验舱直径3.5米,都明显优于国外同类风洞。JF12激波风洞里的‘风’,速度最高可达Ma 9,温度可达3000摄氏度左右,真可以说是个‘超级风洞’。Ma 9意味着,从北京到纽约的飞行时间,可以由现在的14小时缩短到2小时。

美智库:呼吁美俄中携手阻止高超音速导弹扩散


据参考消息网10月9日编译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10月6日报道,这是美国兰德公司(研究与发展公司)发布的一份新报告称,目前世界正处在一场危险的高超音速导弹军备竞赛的风口浪尖上,但是,有3个国家——俄罗斯、中国和美国——有能力阻止它。

这份报告的题目是《防止高超音速导弹扩散:阻止一类新型武器的蔓延》。高超音速导弹被界定为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的导弹。报告说,高超音速导弹的飞行速度一般是现代飞机的6到25倍。

目前,有两种高超音速导弹。一是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HGV),其特点是由火箭发射进入大气层,在40千米到100千米的高度向目标飞行。HGV通常比另一种高超音速导弹——高超音速巡航导弹(HCM)——要快。顾名思义,HCM是飞行速度远远超过音速的巡航导弹。它们的整个飞行过程是由火箭助推,或者以超燃冲压发动机等高速喷气发动机作为动力。

报告提出了有说服力的理由,说明因其诸多特点,高超音速导弹极具破坏性。当然,这首先是因为它们的惊人速度让敌人无从做出反应,并减弱防御系统的有效性。高超音速导弹之惊人速度还使得它们不用爆炸性导弹就能造成相当大的破坏。相反,导弹撞击其目标产生的动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足以摧毁目标。

除了速度,高超音速导弹极具破坏性还因为它们的飞行高度和机动性。至于飞行高度,HGV的飞行高度比HCM低,而HCM的飞行高度比传统的巡航导弹要高。

传统的导弹防御系统难以将HGV和HCM高超音速导弹击落,尤其是,HGV有着很高的机动性,这是个最大的问题。它将传统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最佳特点集于一身,飞行速度却远远高于传统的弹道导弹。

与此同时,它们并不按照可预测的弹道轨道飞行,却像巡航导弹一样有着很高的机动性。这不仅使它们能穿透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而且,机动性还使HGV能够利用飞行中的信息更新攻击计划外的目标。

换句话说,它们能够按照不可预测的轨道飞行,敌人在接近被导弹击中前是无法确定打击的真正目标的。

目前,只有少数国家拥有先进高超音速导弹发展项目。包括印度、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几个欧洲国家在内的一些国家的高超音速飞行技术项目则没那么先进,它们都是军民两用项目。


本文转载自 “观察者网”,原标题《中国高超音速飞行器测试模型清晰外观“不经意”公开》,综合 | 周远方

为分享前沿资讯及有价值的观点,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并经过编辑。

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

如文中图片或文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负责人:农燕

主笔记者:贺鹏梓、李刚、空天松鼠、黑法丝

编辑:杨艳、朝晖、林紫、娜娜

设计:郑慧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媒体合作等事宜,请加微信号:nongyan258766




【 猜你想读

航天+咖啡:打造地标性“创咖”新模式

请输入标题     abcde


推/荐/阅/读

社论:

苏联N-1F火箭历史事件的背后……

非洲:中国商业航天的勃兴之地

请为中国航天献出耐心和坚守

创新是一种态度 ——国外国防航天领域的成功创新案例与机制探讨

刘雨菲:我为什么给“商业航天”泼冷水

一个可能比马斯克更厉害的家伙:OneWeb和它的老板格里格·维勒

中国的商业航天创业者与马斯克的不同

小卫星大跃进局面高烧不退 冲动背后深层原因剖析!

中国的商业航天怎么玩?软银+“一网”模式分析

混改,为商业航天和航天商业化打开的一扇窗

重磅!70亿的商业用户,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或可行?

伟大事业面前,唯年轻与狂热不可错过!

为航天设立远大目标!

产业观察:航天云网 荆棘路

浅谈军品、民品市场打法的异同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航天技术民用的新发展、新机遇

新的社会形态将如何发生?

浅结合、深结合与融合

新常态下的“航天+”

鼓励创新,也包容失败

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商业航天倒逼航天商业化

浅谈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概念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忧心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

大航天时代: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上)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下)

跳出航天: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上)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下)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民用航天:航天梦想与现实的交汇

航天技术民用转化机制的两个范本:基于NASA和ESA的分析

构建中国航天技术转让机制的思考

航天技术改变人类生活:从肌肤保养到太空育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联系我们

内容、 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email protected]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 dingyue@yinh exi.la


卫星与网络 satnetdy

关注微信号,每天收看我们的消息

卫星与网络为您推送精品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