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2014年的一天,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女性因肠癌接受
Frank Frizelle博士的
治疗。这一罕见的病例让这位经验丰富的
结直肠外科医生印象深刻
。虽然手术进行得很顺利,但一位探望患者的密友的抱怨引起了
Frizelle博士的警惕
。闲聊间,这位密友透露她也有类似症状。进一步检查竟发现,她体内早已潜藏一个病变,若不及时治疗,极可能演变成癌症。
Frizelle博士
感叹说:
“年轻人患癌的情况,比我们之前想象得要普遍得多。”经过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健康数据的深入剖析,他发现,
尤其是在50岁以下的群体中,不仅是结直肠癌,其他多种癌症的发病率也在急剧上升。曾被视为“老年病”的癌症,如今正悄然侵袭年轻人生活的每个角落
,而这一趋势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科学家们正孜孜以求,试图解开这一谜团,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图片来源:123RF
根据
BMJ Oncology
发布的一项研究,
1990年至2019年间,全球早发性癌症(定义为影响50岁以下人群的癌症)的确诊率和死亡率分别上升了79%和28%
。在美国,乳腺癌是早发性癌症中最常见的类型,但近年来,
消化系统癌症
(包括结肠癌、直肠癌、胰腺癌和胃癌)在这一年龄组中的发病率增长尤其显著。研究表明,
如今的年轻人确诊结肠癌的可能性大约为1950年左右出生人群的两倍,
而直肠癌的诊断风险则是后者的四倍。
尽管癌症仍然主要影响老年人,但其患者分布特征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的数据,
到2025年,美国88%的癌症患者年龄在50岁及以上,其中59%的患者年龄在65岁及以上
。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50岁以下人群是唯一
患癌风险持续上升的年龄组。
总体而言,这一年龄组人群中有17种癌症的发病率
呈上升趋势。
英国肿瘤学家、癌症领域知名期刊
Annals of Oncology
的主编Thomas Powles博士指出,“
我们过去一直认为癌症发病率相对稳定。但事实并非如此。
”
在各类早发性癌症中,
早发性结直肠癌(EO-CRC)发病率的上升颇为显著。EO-CRC通常起源于左侧结肠或直肠。相比于标准发病年龄的结直肠癌(SO-CRC,即50岁以后发病的结直肠癌),早发性结直肠癌
更倾向于向腹膜腔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
大多数EO-CRC是散发性的。目前,导致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率升高的具体原因
仍不明确
。
早发性癌症发病率的上升趋势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期,多位学者围绕
EO-CRC
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以及环境暴露组(exposome)对其发病机制和发展的潜在影响展开了广泛讨论。研究表明,
多种环境因素暴露可能与
EO-CRC
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例如不良饮食模式、睡眠剥夺、缺乏运动、间歇性酗酒(而非长期慢性饮酒)、抗生素的过度使用
,以及其他尚未明确的潜在致癌物等。
饮食结构对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具有显著影响
。肠道微生物群作为人体消化系统中的复杂微生态系统,其稳态与宿主整体健康密切相关。研究表明,
通过饮食改变或抗生素使用等因素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存在潜在关联
。
除饮食因素外,环境污染物也被认为是潜在的致癌风险源。
以结直肠癌的病因学研究为例,Frizelle博士的研究表明,
微
塑料、某些食物成分与肠道菌群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
微塑料进入人体后能够破坏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从而降低其保护作用,导致细菌和毒素得以进入肠道上皮组织。
这种破坏性作用使肠道更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特别是那些已知能与精加工食品中的化合物发生相互作用并增强毒力的肠道细菌菌株。Frizelle博士提出,
在某些易感个体中,这种多重因素的协同作用可能诱发癌症。
此外,
人造光源导致的昼夜节律紊乱也被认为可能带来深远的健康影响。
研究表明,生物节律的破坏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调控、代谢稳态等途径,最终增加癌症发生风险。这些新兴研究领域为理解早发性癌症的病因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阐明其具体作用机制。
然而有学者指出,
传统认知中的风险因素似乎无法完全解释近年来早发性癌症的上升趋势。
临床上所观察到的一些
现象也令人费解,例如,许多年轻的非吸烟女性确诊患有肺癌,且数量异常之高,许多患者在确诊前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临床观察促使科学家们重新审视早发性癌症的病因学机制,并推测可能存在尚未被充分认识的风险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此,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理论:
癌症的发生风险可能始于胎儿期。
这一理论认为,
孕期作为胎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环境暴露可能对个体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如果父母在受孕前后或妊娠期间接触致癌物质,这种暴露可能增加后代的癌症易感性。
这一假说可能为临床上一些早发性癌症病例提供解释——即某些患者在尚未积累足够的环境暴露时间的情况下就发生了癌症。
图片来源:123RF
需要指出的是,
不论是环境致癌说或是胚胎起源说,上述理论目前仍处于假说阶段,尚未得到充分证实。
在探讨早发性癌症发病率上升的原因时,
我们还应考虑到诊断技术的进步对癌症检出率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革新和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临床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提高,使得更多早期癌症得以被发现。此外,癌症筛查策略的调整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以结直肠癌为例,美国癌症协会已于2018年将推荐筛查起始年龄从50岁调整为45岁,这一政策变化直接导致更多年轻患者的癌症被早早发现。
1.在分子生物学层面加强研究
面对癌症年轻化的严峻趋势,
在分子水平上鉴别年轻患者与老年患者的癌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是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如果能够证实这种差异的存在,将为开发针对性的治疗策略提供重要线索。
以EO-CRC为例,目前的研究表明,EO-CRC在分子特征上确实存在一些独特之处:首先,CMS1亚型在EO-CRC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SO-CRC,这可能与EO-CRC患者中Lynch综合征相关癌症的较高发病率有关。其次,LINE-1序列的低甲基化也被认为是散发性EO-CRC的另一个特征性分子改变。
然而,现有的关于EO-CRC分子学特征的认识仍远未达到能够指导临床治疗的水平,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揭示EO-CRC的特异性分子机制。
2.优化早发癌症的筛查策略
随着年轻人癌症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寻找早发癌症的生物标志物变得至关重要。虽然提前筛查是一种潜在手段,但因年轻人总体患病率较低,全面筛查会给医疗系统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开发精准的生物标志物和风险预测模型,不仅能有效识别真正高危的个体,还能推动分级筛查策略的实施,从而为早期干预提供可靠依据。
图片来源:123RF
癌症年轻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这一现象不仅改变了我们对癌症流行病学的传统认知,也对现有的预防、筛查和治疗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已有研究揭示了环境暴露、生活方式改变等多种潜在影响因素,但我们对这一复杂现象的认知仍存在显著空白。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在分子层面开展大规模队列研究,开发精准的风险预测模型,并探索新的生物标志物。同时,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癌症筛查指南,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早期检测策略,以期有效抑制这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