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数智融合 屏观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优化复试流程,让“考研人”更从容 | 新闻眼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 公众号  ·  · 2025-03-21 18:0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今日 新闻眼


优化复试流程,让“考研人”更从容

变相解雇员工,法律不能惯着

有刮骨疗毒的决心才能让外卖吃得安心

景区“只卖联票”?增收的思路跑偏了

越治越病?警惕在线心理“诊断”



1

优化复试流程

让“考研人”更从容


招考进程全流程提速;复试内容更加体现综合能力评价,淘汰“只会背书”的考生;复试面试采取“三随机”方式,让复试更加公平规范;每次开放调剂系统持续时间不得低于12小时……今年,涉及考研复试的这些新变化,引发考生群体广泛关注。


微评

梳理上述变化,不难看出一条清晰的主线,那就是较为 充分地照顾到了考生的现实情况,使其能从容应对考试结果,避免错失良机。 在考研和求职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优化研究生招考安排, 有助于学生灵活应对不同情况,避免“踏空”。


今年考研复试优化的另一条主线,是通过对考察形式的调整,推动招考过程更加科学、公平。 研究生阶段对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更高要求,不是机械背书、重复记忆那么简单。 复试内容更加注重综合导向,从而选拔出更具研究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总之,无论是考研复试时间的调整,还是考察形式和调剂方面的优化, 都是尽量将考生实际情况纳入考量,从而让备考学生更从容, 确保招录过程更为科学、更加人性化。


(中青评论微信公众号)


2

变相解雇员工

法律不能惯着


近日,广东省汕头中院公布案件显示,该市某公司在未与员工协商的情况下,直接在微信工作群发布通知称其“被减员”,随后将其移出群聊。法院判定,该行为构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公司须支付赔偿金。


微评

观察现实,此类“隐性解雇”并非孤例。 一些企业在微信群发通知后,就当做已经打发走了员工、完成了解雇程序。 更有一些用人单位为逼迫员工主动离职,行为极为“猥琐”。 比如,对员工不合理调岗或降薪,迫使员工主动离职…… 这种做法都是违法的,都该付出法律代价。


一方面,背离情理。 如果认为员工不能胜任工作,不妨采取富有人文关怀的方式“和平分手”,好聚好散。 另一方面,背离法理。 员工如果无过失,企业想辞退,就应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


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也是维护社会稳定, 用人单位与其把心思放在算计员工上, 不如思考如何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从而实现双赢。


(光明网)


3

有刮骨疗毒的决心

才能让外卖吃得安心


近日,“黄焖鸡卧底记者提醒11点前别点外卖”的话题上了热搜榜。临中午用餐高峰期,不少人会提前点好外卖,午休时间刚好送到。暗访记者为啥提醒不要提前点?他在直播中表示,“前一天剩下的食物可能会售卖给第二天先点单的人”。


微评

在“便捷”与“美味”的诱惑下,不知情的消费者成了“试毒者”。 这种“只要利润不要健康”的扭曲逻辑,践踏了消费者的基本权利,也暴露出监管漏洞与行业道德不足。 外卖行业的繁荣不该以牺牲消费者的健康为代价。


要终结“舌尖上的罪恶”,必须祭出重典。法律要“长出牙齿”,监管要“穿透”。 一再爆出的后厨“秘密”,警示餐饮行业必须推广“明厨亮灶”,让后厨更加透明化。平台也要勇于承担商业管理职责。 而消费者面对低价诱惑, 也要多一份理性,遇到问题及时投诉举报。


当“11点前别点外卖”成为无奈的生存指南,当“避雷清单”成为打工人的“生存手册”, 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决心,让法律成为悬在不法商家头顶上的利剑,让透明监管照亮每个角落, 外卖才能经得起“卧底”考验,消费者才能吃得安心。


(钱江晚报)


4

景区“只卖联票”?

增收的思路跑偏了


今年2月10日,北京游客陈女士一家自驾去安徽省黄山市呈坎景区游玩。按景区公示,游客可选择单独购买古村落或永兴湖的门票,也可购买两个景点的联票。但在实际购票时,工作人员却表示“只卖联票”。


微评

景区这么做的动机不难推测,无非是想通过联票多挣一点, 可这种变相强制消费,却严重伤害了消费者体验,收效可能适得其反。 赚钱的方式应当是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游客体验,而不是通过变相强制消费来增加收入。


现在这种给单点购票设置障碍的行为,得罪的不仅是个别消费者,还可能是更多的潜在游客。 当然,具体到呈坎景区可能有其特殊性。可不管景区内部如何定位, 既然目前对外公告写的是可以分景点购票,那就应该尊重游客的选择。


但愿呈坎景区能够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及时整改,为游客提供一个更透明、更友好的游玩环境。 如果不能及时引以为戒,改善游客体验提升口碑,就算今后取消分景点购票, 要想重新赢回游客的信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光明网)


5

越治越病?

警惕在线心理“诊断”


近期,以在线“诊断”NPD(自恋型人格障碍)、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为标题的视频在网络上大量传播,不少人“被确诊”。这些视频往往先以心理热门话题吸引关注,通过话术激起需求后,再推销课程、保健品等收费项目,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链条。


微评

在线“诊断”心理受到追捧,反映出时下的社会需求。 随着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大众对心理科普的需求显著增长。然而,专业心理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线下诊疗费用较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仍存偏见, 导致部分人转向网络寻求“速成答案”。


在线“诊断”心理问题隐藏的风险,让人倍感担心。 尤其要看到,在线“诊断”的背后藏着带货变现的商业套路。这类变现链条中,焦虑成为商品, 心理问题沦为营销工具,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可能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被误导,陷入“越治越病”的恶性循环。


社会层面则需加快构建多层次心理服务网络, 在社区、学校、企业嵌入心理咨询站点,让专业帮助触手可及。医保目录可逐步纳入更多心理治疗项目,降低就医门槛。 唯有让科学诊疗成为主流,让网上“速成诊断”失去市场,才能守护好公众的心理健康防线。


(北京青年报)


图源 | 网络
责编 | 潘江涛 范昌鑫(实习)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带您聚焦人民日报评论。 扫码订阅手机报,获取每周人民日报评论集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