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壹
锋芒影视舆情研究智库官方平台之一。“内容+”生态瞭望者,全景呈现国内外电影、电视剧产业传播图景,解码现象级内容产品的指数级估值,重构影视产业跨界连接符号,致力成为影视行业话语空间观察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oodaily每日食品  ·  1400亿,2025最大冰淇淋IPO要来了 ·  昨天  
Foodaily每日食品  ·  接班这一年,宗馥莉越来越像宗庆后了 ·  3 天前  
每天学点做饭技巧  ·  冬季必备的毛球修剪器:有颜值,超能打!轻松搞 ... ·  昨天  
企鹅吃喝指南  ·  卖酒10年,被吐槽最多的事情…… ·  3 天前  
吃什么情报局  ·  还有人没吃过乌米饭?来自1700年新登古镇,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深壹

9月大型人设崩塌过后:标签化会是每个互联网用户的宿命吗

深壹  · 公众号  ·  · 2017-09-30 21:03

正文

锋芒智库

品牌立论 | 口碑行销 | 舆情数据 | 策略咨询


文|腾讯传媒(全媒派)


属于吃瓜群众的九月即将过去, “人设崩塌”成了人们围观大戏时最常发出的感叹 :“深情段子手”在实锤中难以翻身,“有文化的老干部”尴尬露馅遭遇群嘲……一出又一出人设崩塌大戏让人应接不暇。


图为百度“人设”关键词9月的搜索指数和相关词分布


从何时开始, “人设”成了这个时代绕不过的词?它因何而火爆,又为何而崩塌? 本期笔者要当一回优质吃瓜群众,谈谈“人设”那些事儿。


1

人设=标签化的人格

你平时在消费什么样的人设?


人设即人物设定,它是一种带戏剧感的角色定位,原指动漫人物的外貌特征(如样貌和服装)、性格特点和生活背景。 既然是一种“设定”,就意味着它给人物的调性圈定了范围,人物得在设定的轨道内进行表演。


社交影响力:KOL如何凹造型


明星堪称时下对人设运用得最为熟稔的群体,从发通稿到社交账号经营,均热衷为自己贴上某类贴近粉丝/大众的标签:


女明星化身“×爷”、“×攻”上演跨性别撩妹,为的是卸下同性观众的敌意;


大众情人式的“国民”人设,比如“国民媳妇”、“国民校草”,自带席卷全国的光环;


也有自黑式人设,无论是“三傻”、“高仿号”,还是“逗比”、“×胖”、“深井冰”,都是已经被成功实践过的类型。此外,直接打出“吃货”牌,也被证明具备屡试不爽的标签效应。



明星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格消费”, 这里面有颜值、身材的标准,也有人品和道德要求。社交媒体为他们提供了直面粉丝的渠道,我们更乐于看到亲自上阵“卖人设”的名人,仿佛伸手就可以够到。


自我人设:社交人格的A面与B面


回归到普通大众,事实上,我们也早已开始一场“人生表演”。开放或闭环,无论哪种社交形态,每一次按下发布键都是一次形象输出,区别在于你愿意呈现的是哪一面:


有人自称学渣/学沫/学酥,最常发“学不下去了来局农药”、“DDL是第一生产力”,配图永远是题册资料和各色圆珠笔,但总有天会冷不丁晒出一张雅思总分8.5,写上“可惜,本来写作单项能冲满分的,╮(╯▽╰)╭”;



有人是“我的心里只有工作”,加班餐、深夜寂静工位、车窗外的冷清公路都是配图素材,就连“今天月色真好”都能变成一句深夜下班感慨;


有人是参会social咖,他们活在行业会议标题背景板、嘉宾合影、参会胸牌的九宫格照片里,学习感悟来一打,人脉资源没在怕;


还有人是神级吃货,早午晚三餐打卡,饭前消毒启用十层滤镜,;网红圣地最早拔草,从喜茶鲍师傅,到热播剧的原型餐厅,都有照片为证……



聚光灯也好,朋友圈也罢,哪里都是人生舞台啊。


2

大型人设塌方现场

人设崩掉,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强行立人设,总有崩的时候。9月大型“求锤得锤”的人设崩塌不必多言;这段时间网红博主和创业先锋贡献了不少人设垮掉的案例:


一位自称中日混血、20岁拿双博士学位、继承家族一百多个爱马仕Birkin包、去KFC刷卡买雪糕被银行“从未在这种地方消费过”为由停掉信用卡的“贵族美妆博主”Natsuki,近日被网友扒出学历造假、盗图、抄袭、编身份等黑料,可谓相当精彩。


网友吐槽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在承认自己因为虚荣骗人之后,这位戏精博主又上线发视频了……


还有前些日子大火的 “00后天才CEO”李昕泽 ,也在短短几天之内就跌下神坛——产品粗制滥造甚至被扒抄袭、公众号画风堪比新闻联播……难怪网友们认为他是“一本正经地过家家”、“QQ群群主”。



而面对涉嫌抄袭的Diss,这位年轻的CEO辩称:“每辆汽车都有四个轮子,不能说有四个轮子的都是抄袭。”


这位少年,可能得从天才互联网企业家转行当天才段子手,才比较符合人设。


此外,各大论坛也常年流传身边人设崩塌的欢乐吃瓜贴,随意截取几例博君一笑:



这些堪称豆腐渣工程的空心人设,因为严重偏离本人的轨道,被拆穿是迟早的事。


3

价值观与保护色

消费人设时究竟在消费什么?


我们总是习惯将人贴上标签。就像小朋友会拉着大人问,电视里的那个角色是“好人”还是“坏人”那样, 我们似乎总会跳过人性中错综复杂的部分,用最粗暴的方式给人下定义。


如今,看似更多元的人设标签博得大众青睐,它的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一套逻辑?


印象管理


作为社会动物,人总是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在心理学理论中,欧文·戈夫曼就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这一概念。他认为, 社会交往本身是一个戏剧舞台,每个人都会在别人面前扮演属于自己的角色。人们会使用一些策略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从而去影响他人心目中对自己的看法。


左:《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右:戈夫曼


在这样的语境中,“人设”即“角色”。人们选择套路化地扮演自己,可以说是天性使然了。


认知抵达


社交媒体赋予了人们展示的自由,即“理想自我”的释放。 瑞士学者克拉斯诺娃的一项研究表明,很多人使用脸书后会感到“失落和疲惫”,而最大的原因是“嫉妒”。


大多数人会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呈现有利于自我的一面,渴望得到认同,因而人设趋于积极、健康和完美。 “社交艺术家”Amalia Ulman曾做过名噪一时的实验:


她历时4个月,坚持在Instagram上晒美食、红酒、名牌包、马甲线、奢靡派对和海滩度假照;甚至还经历了“小城姑娘为梦想闯荡天涯”、“认干爹开启名媛模式”、“日渐沉沦吸毒生活”“改过自新再次出发”等人生阶段,这一切,让9万多名粉丝相信自己在见证一个模特的生活蜕变。


但事实上,这不过是场“网红养成”实验,Amalia Ulman本尊是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的学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