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之乎者野记
来自牧之野的独立社会观察和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济南都市频道  ·  太火爆!“哪吒”出海即售罄 ·  2 天前  
济南都市频道  ·  太火爆!“哪吒”出海即售罄 ·  2 天前  
台州交通广播  ·  破82亿!《哪吒2》海外首映后出现这一幕……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之乎者野记

日子578|任重而道远

之乎者野记  · 公众号  ·  · 2024-05-29 07:34

正文

密密麻麻的监控像不像麻雀停在枝头

本来想留着写一篇大的文章,但拖来拖去,眼看着记忆都快稀薄了,还是记一笔吧。
还是那天去北坞公园的事,其实也是我那天印象最深的事。
孩子们去公园就跑散了,我没走太远,就在湖边一个角亭坐下来休息等她们。
我去的时候,歇息的人很多,就那么一个位置,旁边有个外国老太太。
我也没在意,就坐过去看风景。
然后忽然听见别人在问她,说你中文说得真好。
她说,还行吧。
有人问她哪儿来的,她说丹麦。
随着闲聊加深,很快话题就自然而然进入到对“你怎么看中国”,“你喜欢中国嘛”,“你做什么工作的”,“你是一个人吗?”,“你中文哪里学的”这样窠臼的话题上来。
老太太虽然不太愿意,但还是礼貌地回答。
她十二年从丹麦来中国,现在在海淀一所私立幼儿园当英文老师,在这里是等她一位朋友。
游客来了一波又一波,问的都是上述类似的问题,她也有点不想回答。
直到有位游客把相机对着她拍,另一位游客问:“你多少岁啊”时,我才扭过头对那位游客笑着说:“咱们不问外国友人年龄,特别是女士,那其实不礼貌”。
然后她就笑着看着我,点了点头,没说话。
也算解了个围。
我们聊了起来,我说,你在中国,会不会感觉周围像个大熊猫一样看着你。
她说习惯了,也有很多问题很rude ,似乎大家都只在乎自己的外貌不同。
我说你们那边的人,好像有点社恐,排个队人跟人都隔很远,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然而接下来说的对话,超出了我过去与外国友人交谈的内容范畴。
她努了努嘴,说,你觉得周围这样的攀谈,就一定意味是相隔很近吗?
然后问,你很熟悉你同楼层的邻居吗?
她是想表达, 所谓的“近”和“远”是个相对的概念,在中国的农村,过去可能大家邻里熟悉,但在大城市,其实大家都是陌路。
旁边有位游客不乐意了,说,我们中国在农村里大家还是很近的。
她说,大部分村里的土地矛盾,据我所知,是最大的,人与人的猜忌也很多。
那位游客有点语塞,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知道这个人不一样。
于是我说,中国人还是善良的,只是表现得比较拘束,中国太大,发展太快,就像列车的头尾,大城市、小城市、县域、差别很大,每个地方都不能一概而论。
但其实,只要你跟他们熟络起来,大多数都很好,也很安全。
她听了点头,表示赞同。
她说刚到自己住的那个小区,头两年她跟别人打招呼,别人都觉得她很奇怪,很尴尬,但是她坚持做了两年,现在大家都跟她打招呼。
我说你看,其实不论在丹麦还是中国,关键的是你这个人,你愿意交朋友,就有朋友,对吧。
她说对。
我说我去过哥本哈根,小时候挺喜欢大小劳德鲁普的,她就很高兴,也就谈得更深。
我们从中国的历史谈起,谈到北京的教育,谈到她的去留,谈到欧洲的文化和现状,内容很多,看似和谐,其实交锋也很激烈。
比如我说中国人善良的时候,旁边有位游客也是好心,就说中国人比日本人善良,我们绝对不会去别的国家烧杀抢掠,也不会排核污染水。
她没有直接表达,而是说,你们中国历朝历代对自己的百姓可不好,杀了多少人,一个饥荒几百万人死,史料都不详细记载,难道这样就很好吗?
这个问题很尖锐,但其实也是偷换概念。
我说这样并不好,但是不同时代也有差别,封建时代,欧洲君主所做的,十字军东征、宗教镇压来说,其实各国封建时代都有类似的黑暗,不只是中国。
但是中国的确不会像日本那样,跑到一个国家的城市屠杀几十万人,有小礼而无大义。
我建议她去一趟南京或东北,看看博物馆。
之所以对屠戮几十万无感,而对中国历史“对自己人不好”这种风牛马不相及的概念形成记忆的对冲,源于她在日本生活的经历。
她说日本人都很含蓄、礼貌、干净,可是中国很多小孩子一点礼貌都没有,上厕所不冲水,随地吐痰。
我跟她说,我来自湖北一个很贫穷的地方,我小的时候也随地吐痰,我们那的厕所都没有马桶,但是后来考到北京,你看到了现在,也不会再那样做了。
我说,一个社会的发展难以逾越自己的发展阶段,中国有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节,吃饱了饭才开始讲究礼仪。
她质疑,可是我教的幼儿园,她们的父母是中国的精英阶层啊。
我相信她说得没错,只是希望她再到处看一下别的幼儿园样本。
我承认中国的父母更专注于培养孩子的“狼性”竞争力,对于人本身的挖掘,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关心得比较少。
我说,我相信再发展五十年,中国的孩子一定也能像更加干净和礼貌。当然,她说的这种教育我个人认为非常有必要,如果我是校长或院长,一定会聘她当顾问。
她哈哈笑,能够听得进去我的解释,觉得有道理。
中间还有一个插曲,有位海淀爸爸加入了我们的讨论,关于孩子的教育。
他说家里有个海淀妈妈,很卷,跟孩子关系很不好,但是在中国这是没办法的事。
老太太很不客气,说,这不是你逼的吗?你们问过孩子的意愿了吗?
那位海淀爸爸说,我也没办法啊,别人都这么卷,我们不做不行啊。
我其实不同意,问:什么叫没办法,别人都那么做,就是对的吗?
别人是别人,你是你啊。
海淀爸爸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似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老太太问:你是不是很久没陪过孩子。
他被问住了,他的工作是建筑设计,疫情三年,一直在外,回家没两个月。
老太太不太客气,说你这种家庭关系好不了,你都不陪孩子,关系怎么好,关系不好,学习最后也很难好。
海淀爸爸也解释,为了生计,没办法,他为了家庭特地从民企调到一个国企,但现在又被单位的官僚主义逼疯了,做一点小事都请示汇报,大家都躺平,想移民。
她说,都是自己的选择,你可以不用那么痛苦,也不用赚那么多钱。
他说,不赚那么多钱,怕孩子以后受苦啊。
老太太反唇相讥:孩子现在需要的是钱吗?
讨论很激烈,我安慰他说,其实在国企,你也可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不比较劲,到哪里都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然移民也没用,各有各的困难。
老天太还拿出了手机里她父亲给他的一些留言,其中就有一本圣经的内容。
她问我有没有看过圣经。
我说,新约还是旧约,我都翻过译本,对一些故事印象很深。
其实,在国外工作的时候,我经常和华人朋友讨论圣经。
很多事,你只有了解了,才有可能去交流,而且,了解的基础是你自己有自己的信仰和认知,才能对于一些说法更超脱和辩证的看。
而不是轻易的就被轻信和说服。
那天的聊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形势和文化,没法都写完,但是我有个感受就是:
我们千万别觉得外国友人越了解中国的文化,就会越爱中国。
其实,外国人越浅层次了解中国,才会越喜欢中国,真往历史、制度里去研究,他们只会越来越分裂。
再往下挖,只有真正的中国通,才有一部分是真的钦佩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现在的宣传、理解,其实非常浮于表面。
中国的文化,和全世界都不一样,是一个另类。
你会发现,外国人的逻辑是很奇怪的, 很多外国人到中国,一旦钻下去学习, 其实困惑比收获多。
我们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取决于我们自己对中国文化、历史、现状的理解水平。
你说服不了自己,也不可能说服外国人。
这便是我最大的感受。
那一天我知道,想半天扭转她的印象是很难的事,像她这样带着一些“偏见”还算友华的外国人很多很多,需要很多的时间才可能做通她们的思想工作。
非常非常不容易,那不是我们现在办几个活动就能想说清楚的水平。
需要先交往,再交流。
可是,谁有那个闲工夫呢?
过了一会,沐朵和牧野来了,我给她介绍了她们的出生经历,说沐朵喜欢踢球,牧野是在非洲时怀上的。
她很惊喜,说你也在非洲,我在肯尼亚生活了五年。
越说越近的时候,我却要离开了,下午还有事。
我们互留了微信,我也不知道留微信是干什么,但总觉得有必要,在未来的某个 时候,让她也逐渐了解,中国很大,很复杂,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
因为她是在幼儿园做教育工作,只有她发自内心更了解中国的复杂和深刻,在私立幼儿园教出的那些“精英家庭”的孩子,未来可能出国后还会对中国有好的念想。
只是,不知道还有没有时间,这都要花功夫。
但前提,是自己的心要定,你定,别人才能感受到。
就像我抱起孩子举到头顶的那一刻,她就很高兴,这一定和她的教育理念相近,要陪孩子,才能改变孩子,钱很重要,但在教育中没有那么重要,也不需要报很多班。
只有理念相通,才更好做思想工作。
因为思想一旦定型,极难扭转。
所以,软实力的构建,文化的深层次解读和通俗表达,虽然看不见,但极为重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