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罗辑思维
每天一段60秒语音,一篇新角度看世界的文章。关注罗胖,让你每天比别人知道的多一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阑夕  ·  牛逼-20241013212234 ·  3 天前  
阑夕  ·  OpenAI和Anthropic的收入对比,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罗辑思维

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国家为什么会成功/失败?

罗辑思维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4-10-15 06:30

正文


北京时间10月14日下午,202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终于公布。获奖的学者有三位,分别是,芝加哥大学的詹姆斯·A.罗宾逊、麻省理工的达龙·阿西莫格鲁,以及麻省理工的西蒙·约翰逊


就在昨天早上,我还让AI根据网上的资料做过预测。根据实际结果看,感觉AI像是被摆了一道。AI预测出了阿西莫格鲁,却没有预测到另外两个人。


但是,话说回来,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三位经济学家,那么,我们重点应该关注什么呢?他们的观点会不会太分散,让人抓不住重点呢?下面咱们展开聊聊,enjoy:

01

国家创新的前提是什么?

首先,在这里,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不那么好的消息。
好消息是,尽管这三位作者各有各的课题,但他们总体上,有一个大概一致的研究方向,这就是,影响一个国家长期经济的因素到底是什么,以及,国家制度与国家经济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换句话说,三位获奖者的研究并不是完全分散,重点是可以抓住的。
而不那么好的消息是,这个方向的研究对外行人来说,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门槛。不像去年的经济学奖得主克劳迪娅·戈尔丁,她研究的是女性在社会经济中的处境。这个课题离生活比较近,相对容易理解。而今年这几位获奖者虽然都出过书,但是这些书的阅读难度都比较大。我们今天就尽可能地介绍一下。
咱们先从西蒙·约翰逊说起。西蒙·约翰逊曾经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过首席经济学家。现在他是麻省理工的教授他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是美国自从二战以来的政策对美国科技创新的影响。关于这个课题,他曾经和麻省理工的同事乔纳森·格鲁伯,一起写过《美国创新简史》。得到App的吴军老师还给这本书写过序。
从西蒙·约翰逊的研究里,你能看到一个思路,这就是,不算小账算大账。假如细看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就太随机了,好像有无数的原因能影响创新。但是,假如切换到宏观视角,你会发现决定一个国家能不能搞好创新的前提,其实是确定的。一个国家想要搞好科技创新,必须满足这几个前提。
比如,这个地区的适龄工作人口,要具备一定的规模。说白了,就是这个地区要有足够大的经济体量,而且要有足够充裕的劳动力。之前贾雷德·戴蒙德,也就是《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提出过一个大历史视角,跟西蒙·约翰逊的观点很接近。但是,戴蒙德说得更直接,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一个起码的前提,就是要有闲着没事干的能人。一来,有能人,你才有创新的能力。二来,这个能人必须得足够闲,至少不能每天为了温饱忙碌,他才有闲心去琢磨创新。
再比如,西蒙·约翰逊的书里还说,任何科技重镇,必须得有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新产业。假如没有这样的新产业,单靠现有产业,那么即使这个城市眼下发展很好,在一代人之后,科技水平也会明显落后。这个洞察,又有点像克里斯滕森说的《创新者的窘境》。只不过克里斯滕森研究的是公司,而西蒙·约翰逊研究的是城市和国家。但他们的观点比较类似,这就是,一个组织,无论是城市还是公司,在创新这个事上都需要赌一把。
你要是不押注新技术,只靠现在的技术,那么结果就是,你也许会做对每一个微观决策,但这些决策累积到最后,也会导致巨大的失败。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的时代,科技重镇也会跟着变。借用吴军老师的话说,对于科技重镇,我们要动态地看它们,从历史上看,常常是风水轮流转。
你看,我们从西蒙·约翰逊,说到了贾雷德·戴蒙德和克里斯滕森,这些人的领域不同,但是他们的洞察在很大程度上居然是一致的。这是不是应了那句话,真理和真理之间,往往是相似的?
好,关于西蒙·约翰逊,先说到这。

02

国家差距的四种假说

接下来,我们聊聊另外两个获奖者,达龙·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A.罗宾逊,他们两位很适合放在一起说。他们两个人一起写过书,而且还不止一本。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是两人合著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下面,我们就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下这两个学者的经济学思想。
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A.罗宾逊在书里回答了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造就了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曾经有几次争论,出现了几派学说,但每一派都有漏洞。
比如,最早的解释之一,是人种决定论。觉得有的国家之所以落后,就是人种问题。支持这个观点的人一度不在少数,就连现代统计学的祖师爷之一,高尔顿,也是这个观点的拥护者。但是,这个观点后来渐渐被推翻了。今天再提起来,多少有种族歧视的意味。
而反对这个观点的关键学者之一,是前面提到的贾雷德·戴蒙德。戴蒙德认为,一个地方的发展前景,关键得看这个地方的资源禀赋。这个观点早在18世纪,就被法国政治学家孟德斯鸠提出了,而戴蒙德又给这个观点补充了很多证据。比如,为什么过去欧亚大陆强大,而南美洲就落后?戴蒙德说,这主要是因为,欧亚大陆上有很多可驯化、可以规模化养殖的动植物。而南美洲呢,能批量种植的植物只有玉米,而能被驯化的动物只有羊驼。你既不能指望这个东西产太多肉,也不能指望骑着它打仗。结果就是,农业和军事都发展不起来,连基础的温饱和安全都成问题,就更别提什么创新了。
但是,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发现,戴蒙德的解释也有漏洞。比如,殖民之前,印加帝国和西班牙的贫富差距不到两倍。而当西班牙人把本国的农作物带到南美后,二者之间的贫富差距非但没缩小,反而加大了。你看,这就没法解释了。
除了前面说的人种假说和地理假说之外,还有文化假说,认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决定了经济。但这个假说也被推翻了,有的国家之间文化很接近,但经济差距很大。
还有人提出过无知假说,说的是一个地区经济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负责人太无知,全是个体无能导致的。但显然,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因为在多数时候,一个地方的经济策略都不是一个人能说了算的,背后往往有一个庞大的团队。

03

国家强弱的决定因素是制度

那么,在推翻了地理假说、文化假说、无知假说之后,决定一个地方经济强弱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认为,这个决定因素是制度。
具体来说,这个制度又分两种情况。
第一类叫包容性的制度,这对经济发展有利。
比如,1775年,瓦特给自己发明的蒸汽机申请了专利,并且准备大规模投产。他还给父亲写信说,我终于获得了一项国会法案授予新火机的财产权,希望这能给我带来巨大的利益。而事实上,瓦特也确实因为蒸汽机获得了大笔财富。
这种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制度,就属于包容性制度。
而反过来,第二类制度,叫榨取式制度。比如,中世纪的俄国,农奴的劳动成果有很多都被地主拿走了。很明显,在这个状态下,人们哪还有创新的愿望?
那么,这个制度差异是怎么产生的呢?阿西莫格鲁和罗宾逊认为,这并不全是人为设计的结果。很多时候,是历史上的一个不经意的事件,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制度取向。
比如,14世纪,黑死病席卷欧洲,这本来是一个巨大的灾难,杀死了一半的人口。但是,它也在西欧触发了一组很意外的连锁反应。首先,因为人口减少,导致劳动力短缺。而一旦有了稀缺性,就有了话语权。农奴就可以要求领主减少税金。其次,领主很清楚,假如不给农奴减少税金,他们可能就会逃难去别的地方。要是农奴都走光了,自己的土地也得荒废。于是,领主就要做出让步,给农奴减少税金。最后,有一部分争取到更多权益和自由的农民,就有机会脱离土地,在城市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你看,有了商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就有了更好的基础。
但是,同样是遭遇黑死病,地处欧洲大陆东部的俄国情况就不一样。当时,俄国也遇到了黑死病。但俄国的领主之间组织性更强,说白了,就是他们更容易合起伙来对付农奴。俄国的领主为了防止农奴流失,非但没有提高待遇,反而变本加厉地控制,榨取得比以前还要严重。这也被称为历史上的第二次农奴制度。
你看,一次偶然的历史事件,因为国家的处理方式不同,就导致后续的制度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后续的差异越来越大。这个现象也被称为制度漂移。
关于几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观点,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很粗略地说了个大概。假如你想详细了解,我们今天说的这本《国家为什么会失败》,得到App有现成的听书解读版,只需要30分钟,就能快速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可以去听听看。
同时,跳出具体的观点,我觉得更值得我们留意的,是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视角。这就是,观察一件事,既要看到那些刻意设计的必然,也要看到那个不经意的偶然。
借用前段时间网上的一个说法,说一个人在电梯里做俯卧撑,一直做到80楼。别人问他,你是怎么上来的啊?他说,全靠我自己做俯卧撑。显然,这个视角有问题。而高手的视角就在于,不仅能看到个体,更能看到个体之外的那个,真正起决定作用的电梯。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得到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