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的方法来享受生活,
那才是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戴舒丰访谈)
艺术家戴舒丰,中国琉璃先行者,琉璃艺术的守望者……
1997年在广州美术学院攻读雕塑专业研究生的戴舒丰,接触了来华讲学的英国胡佛汉顿大学玻璃艺术系主任安德卢布华顿教授,深感自身知识的欠缺和我国玻璃艺术的断层,赴英学习琉璃艺术。
2000年,受清华大学海外引进人才计划的邀请回国并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系任教,创立中国首个高校玻璃艺术工作室、创立首个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并著有首部玻璃艺术专业教材以及建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
视频|戴舒丰代表作品:无锡灵山梵宫镇宫之宝10米高琉璃《华藏世界》,并获得建筑部分鲁班奖
“
以荷叶脉络为设计灵感,最巧妙是恰到好处的磨砂质感,碗身如薄雾轻笼,透白细腻却不厚重。
倾注茶汤,依然能清楚观赏芽叶舞动。
”
这只盖碗的诞生之路
着实诠释了
“不疯魔、不成活”
的艺术精神。
这一设计灵感来源于荷叶旋转元素。
盖碗经过了十几次的调整,换了三个加工厂,尝试了四个不同的加工工艺。
盖钮的调整修改就可以讲很多的故事。
首先,不同的工艺有不同的特点,尤其是模具的设计方式和琉璃加工工艺都决定着最后作品的造型。
早期的设计里盖钮是上大下小的,工艺和模具都解决了可是材料的退火问题不稳定,于是换了第二种工艺。
第二种工艺解决了退火的稳定性可是又解决不了作品的厚薄均匀的问题,尤其是口沿的厚薄不均。待我们改成第三种工艺的时候其他问题都解决了可又出现了作品材料的通透性问题。
最后用的这个工艺把其他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唯一的问题就是盖钮的造型受影响,但是我们通过其他方式把工艺缺陷控制在了最低限度,也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原设计的理念和风格。
为使作品更具艺术鉴赏性和实用性,戴舒丰从外观造型、执拿舒适度、纹路呈现、磨砂的程度等方面,对盖碗的外形进行了十几次的调整,尝试了四种不同的加工工艺,更是更换了三个制作厂家,才得以最终定型。实用性上,因用料厚实但轻盈不厚重、碗沿外翻,即使是初用盖碗的新手,出汤时也不会觉得烫手。
视频|第三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杭州电视台采访
▲点击
图片
,即可购买
其实,
茶器是可以左右喝茶心情的
对于挑剔的颜控来说更是如此。
有时器皿颜值不在线,压根不想喝茶。
饮茶乐趣,不仅在茶,更在所用的器。
器型源于商周时期的重要礼器"觚",饕餮纹装饰,让通透的琉璃花器,厚重庄严中显露清秀优雅。
手拥天下樽,置最具生命力的花叶于其中,你的书案上、茶席间,自会有心花绽放,有生命流转。
四色花觚,四种祝福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琉璃不同于其它任何宝石的独特之处
就在于它能融合格式色彩,色彩变化万千,
依然通透,而且千年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