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英国卫狮集团……2025年开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简称临港新片区)迎来了一系列重大外资项目落地。
奋勇争先,临港新片区将如何用自身内部的确定性对抗外部的不确定性?以临港集团为代表的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者把工作重心聚焦在招商上。
“招商去化不是要不要做,而是必须要做。招商去化是临港集团当下的中心工作、重中之重,集团上下要大抓招商、大推招商。”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临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2月19日在临港集团召开的招商工作会议上发出招商动员令。据记者了解,
招商去
化
即通过招商引资加快物业的租赁和销售。
目标确定:载体招商企业数量1000家左右
作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临港集团确定了今年的总量指标:围绕推动产业发展和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提出载体招商企业数量1000家左右,同比增幅不低于20%;引入市区两级重点及重特大项目数不低于20个。会上,临港集团与园区各平台公司、专业服务公司和基金公司签署了招商工作目标责任书。
“临港集团必须全员发动、全面突破,尽快将40%以上人力资源向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一线集中。”于勇说。
为此,临港集团专门出台招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建立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重大项目专班,设立招商管理部,形成全年招商引资计划目标和“一企一策”考核方案,以改革思维加强体系化能力建设,加大招商引资统筹力度,提升招商服务工作效能。
思路在变、打法在变。于勇认为,当前招商引资人员应着力提升产业辨识、渠道拓展、专业招商以及资源整合四方面能力,通过不断学习积累,能看懂技术逻辑、产业逻辑、商业逻辑,善于从政策动向、技术变革、市场变动中捕捉先机,学会产业链招商、靶向招商、精准招商。
投招联动:全要素招商显效
在当前环境下,原来的招商方式已不适应,以新质生产力为主的生态招商、投招联动成为高频词。其实,围绕大项目落地,临港集团把载体、投资、定制、孵化、服务等资源整合起来,推动全要素招商,已取得一系列成绩。
近日,成功出圈的智元机器人在临港蓝湾实现规模化量产,开启了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时代。记者获悉,智元机器人作为一家创新企业,受益于临港集团的投招联动举措。
2023年8月,智元机器人与临港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智元机器人研发中心、测试基地、生产制造基地先后落地临港集团园区。2024年2月,双方又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应用场景与合作伙伴圈持续扩大。临港集团旗下多家子公司与智元机器人达成了采购机器人产品的意向协议。
依托临港的“真金白银”加持,盛合晶微半导体有限公司在2024年年底前完成7亿美元新增定向融资,助力公司正在推进的超高密度三维多芯片互联集成加工项目建设。据悉,本次新增投资人包括无锡产发科创基金、江阴滨江澄源投资集团、上海国投孚腾资本、上海国际集团、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新芯基金及临港集团数科基金,以及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基金、国寿股权投资、Golden Link等。
世界500强企业美敦力也是临港集团服务的重点企业。美敦力临港医疗科技产业基地2021年与临港集团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结合本土创新、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围绕心脏疾病管理,为中国病患和临床提供包含诊断、治疗、疾病管理的全方位解决方案。此外,美敦力中国研发中心目前已累计研发出65款产品,其中50款成功上市,23款实现了全球销售。同时,美敦力还设立了美敦力中国基金,支持并培育本土创新能力建设。
提质升级:将完善数据等产业生态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表示,新的一年,临港需要在四个方面更下功夫:一是更完善的产业生态,二是更合理的资源配置,三是更快的反应速度,四是更狼性的战斗团队。
据介绍,新的一年,临港将量身定制“一园一策”的办法,助力东方芯港、大飞机园、生命蓝湾、动力之城等特色产业园持续提升能级。同时,临港还将着眼未来,积极布局一批小而精的特色园区。
其中,围绕储能产业,临港将布局储能园区,引进逆变器、电池系统、主动泄爆等关键配件企业,打造储能全产业链。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处长陆瑜表示,临港已经集聚一批链主型储能企业,能够较好带动产业链发展。未来3年到5年,临港将会形成一个500亿元级别的相关产业集群。
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临港也将进一步大规模布局。根据此前印发的《临港新片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引领区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将力争建成全国第一个“数据通全路、云网联全车、智能赋全城”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引领区。汽车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智能网联公交、中运量公交、智能出租在滴水湖核心片区扇形区网联化达到100%,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运营里程突破1600万公里。